●
最近各个地方为了促销费发的消费券很火:
目前消费券的发放主体是地方财政,可以视为救市的一种手段。有券商测算从「消费券」转化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可以放大15倍杠杆。即财政投放1块钱,可以拉动15块钱消费。效果很好,一箭三雕。
商家有收入,居民得实惠,无形中又拉了一波经济。
疫情下,各个经济部门都得间接买单。政府部门减免税收,收入少了,还得提高赤字率加杠杆花钱撒券。每次危机,金融部门放水,政府部门救市,从来都不是选择题。只有企业和居民部门好了,税基保住,政府部门才有收入。
有些人抱怨消费券没诚意,为啥不直接发钱?这种时候发钱才是昏招,首先发钱你又不一定拿去花掉;其次有失公平,月薪3千和6千的发多少?少不了一顿撕。消费券就不一样,可以无差别发放,不花也没损失。
不要拿美国发钱说事儿。根据调查,美国家庭年收入在4W-10W美金的家庭中有1/3拿不出400美金意外支出,如下图:
说明很多美国中产家庭的结余奇差无比,日常生活支出依赖信贷,这种状态最要命的就是现金流断掉。所以美国直接发钱不是促销费,而是帮居民部门保下信用,用来续命的。
能用到消费券的线下场景,像大超市、便利店、百货商场的复工率都在95%以上。餐饮差一些,80%左右。
●
因为消费券刺激,最近A股食品饮料也挺火,逻辑也通——这行纯内需不受外围影响,不少细分行业还是刚需,并非可选消费。现金流好,长期逻辑也稳。
现在的食品饮料股可以分三种逻辑:
第一种是确定性强的。比如肉制品(量价齐升)/奶制品/冷冻食品/榨菜/调味品。
第二种是有成长性的,没想到典型例子。
第三种是性价比高的,即假设明年能恢复正常,则现在的估值很划算。
每次提到食品饮料都躲不开茅台。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喝高端白酒,要么商务宴请要么大型聚会,现在逻辑都不通。茅台又比较特殊,毕竟人家每年的营收和产量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没准儿供应商囤货就能把消费缺口补上,所以我觉得茅台算确定性强那组的。但五粮液肯定不算。
再,2月份的工业企业利润很说明问题——酒和饮料行业利润同比
-21.9%
,烟草同比
+31.5%
。这个事儿仔细琢磨下还挺有意思的,说明强瘾性的烟是必选消费,白酒则是可选消费。
另外一个最近印象深刻的是「九毛九」,我买了些,估值肯定没法看,主要冲着「太二酸菜鱼」的开店计划,博个成长性。听朋友说他中午去吃太二居然还要排队,感觉挺有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