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mdsy1230
明德书院以传统文化、圣贤思想启迪成长智慧,帮助孩子寻求安身立命之根本,先养道德、后学文化、再立志向,以创大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余杭发布  ·  又有补贴!最高达30% ·  16 小时前  
杭州本地宝  ·  杭州9个绝美赏梅地点 ·  2 天前  
余杭时报  ·  最新“白名单”!涉及杭州多家房屋中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mdsy1230

这三种妈妈,累死也教不出好孩子!如何做一个好妈妈?

mdsy1230  · 公众号  ·  · 2019-06-14 10:02

正文

经常有妈妈跟我们吐槽:


“为什么孩子与孩子之间差距这么大?我养孩子也不偷懒啊,甚至每天累死累活、掏心掏肺,可孩子却一点长进也没有?”


优秀的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好?”


这样的苦恼相信很多父母都有,明明付出很多,孩子照样一身毛病,还不领情。


1、“管”得太多,适得其反


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不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 “超限效应”, 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这也就是家长越管,孩子成绩反而平平的原因。


而且,不管是要求孩子做事还是要求成人做事,都要恰到好处。 如果一直用一种反复、单调的刺激,无异于“疲劳轰炸”,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就像马克·吐温一样。



大多数的父母是很不信任孩子的。小到上厕所、穿多少衣服,大到孩子选专业、找工作,我们常常不相信孩子能做得好。


这也是很多孩子和父母冲突的根源: 管得太多。


过分管束最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孩子没有主见,成长过程的种种问题,越来越依赖父母出主意;二是孩子失去了自律,一旦没有了父母的约束,自主性全无。


而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加强,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对父母的依赖开始减少,对父母的权威渐渐发起挑战,这时候父母如果管得太多,且一遍又一遍地唠叨,很容易引发一场父母与孩子间的大战。


所以父母收起的控制欲,多听听孩子的意见,他会更自立,你也会更轻松。

2、
为孩子做得太多


前几天有位小学老师和我聊天,说起班上有个孩子,一周5天课有3天不带作业,老师问他为什么总是不带,孩子要么说忘记了,要么就说奶奶忘记提醒了。


晚上,班主任微信联系父母,还没说明情况,父母就先愧疚起来:“老师,我都知道了,真不好意思,今天孩子一回家就大发脾气,怪我们不提醒,害他被老师骂!”


老师无可奈何地说:“现在的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了!”


于是孩子动手能力很差、对家庭缺少责任感,遇到一点挫折就受不了。


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问题。一个孩子的自理能力与独立,都取决于父母,一个不懂放手的妈妈,怎么能让孩子真正成长?


在大多数的家庭中,很难得的一句话是: “孩子,你试试看!” 教育孩子,我们不是做得不够,而是做得太多了!


3、父母是孩子的影子



作者汤园林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女儿看书时老喜欢东张西望,弹琴时也心不在焉,在饭桌上,总是嘴里包着饭,还要大声说话,走路也喜欢低着头,脾气还特别火爆,动不动耍脾气、生闷气。


那天,当我再次对着女儿咆哮时,她把书狠狠一扔,不屑地说:


“你有什么资格说我?看看你自己,穿着过时的衣服,从来不看书,说话大嗓门,一天到晚生气、唠叨、发愁。你自己都毫无气质,怎么能要求我变成淑女?”


原来,孩子也会瞧不起一个没有努力过好自己生活的妈妈。


当妈妈为了孩子,没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没有兴趣爱好,整个人每天疲惫没有生气,对孩子来说,也会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


网上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好的教育,是和孩子共同上进,彼此成长,在陪孩子共同成长的同时,留一些时间“富养自己”,比如看书、运动、旅游、学习......


适当地将目光从孩子身上移开,并且放到自己身上,会有非常具有的惊人力量,因为当你照顾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和家人。



没有人否认妈妈们对孩子的用心程度,然而 杯满则溢,教育很多时候难就难在把握这个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