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四的「我们不一样」栏目中,我们发布了晓蕾的文章:
「一个典型“别人家的孩子”,在30岁那年开始怀疑人生」
(点击阅读)。文章发表后,后台涌进了大量留言,有祝福和鼓励,当然也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首先,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读着不同的留言,我们也因此获得很多启发。也许这正是「我们不一样」
栏目的意义所在吧,让我们跳脱固有思维,
试着去看见和理解不同的、
多元的声音。
以下文章还是来自晓蕾,她笑谈接受我们的采访让她体验了一回当“网红”的感觉,针对部分留言,她还写下她的所思所想,不论如何,她最想说的是,“感谢每一个祝福和质疑,愿我们都能遵从内心,安住当下”。
上个月底,我和朋友在罗平的细雨绵绵中登山时,接到了玉峰主席的电话(此主席为学校家委会主席)。
主席:三川玲你知不知道?
我:知道。我有关注她的公号。
主席:他们要做一个人物的采访,我看你公众号做起来了就推荐你了哈。
我:哦,好,可是你自己咋不接受采访?
主席:最近没啥心情。
我:……
于是,我愉(莫)快(名)地接受了人生第一次采访。
三川老师的公众号很早以前就关注了,她是业内知名的童书出版人,根据她的推荐给娃买过好多绘本。现在三川老师已经是拥有百万粉丝的大V,公号内容涉及亲子,教育,培训活动等方方面面。
周四早上关于我的采访发布,我登上一个大V的头条。现在的阅读量已经超过2万。
其实,这样3000字篇幅的文章里,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我在前期和编辑晓理经过了多次文字沟通和语音沟通,最后只能选择一个方面来呈现。
就呈现的这一部分,每个人的解读和角度都不一样,从文章最后的留言就可以看出来,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估计我自己一时半会也成不了大V,难得有机会看到很多陌生人的回复。回应一下留言,自娱自乐一下。
这条是被点赞最多的留言。这些问题也是被反复问到最多的。我自己之前的文章也提到过。
“你先生在大理做什么?”
做事情如果是指工作的话,这两年,王同学也是一个闲置的状态。
不过,他还是干了很多事的。
例如,他连续玩了几个月王者进了国服的排名;
例如,他开始跑马拉松,第一次半马就进了2小时;第一次全马膝盖受伤,拖着一条废腿走了20+公里,硬是赶在关门前完赛。两年来还是集了不少奖牌;
例如,他收获了“超级奶爸”的赞誉。每天早晚带着老二接送老大上幼儿园。从背在胸前到推车到抱着到牵着走,幼儿园的其他家长们见证了老二在爸爸身边的成长,纷纷赞叹。说真的,爸爸带娃还是有一手的。
“是否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暂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有积蓄。
那些说钱不重要的人是最虚伪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连温饱都没解决的人,优先解决的一定是生存问题。
我来大理两年可以什么都不做,的确因为我还有足够的积蓄去付房租,付孩子的学费,保障日常的花销。
可是即便很有钱,也未必会做同样的选择。因为对于事物的认知不同。
有人觉得在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是最好的,我觉得体制外的教育更适合我;
有人觉得在大城市的医疗资源是最好的,我自学中医,孩子从来没去过医院;
有人觉得在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可以赚大钱,我觉得做点自己喜欢的才最重要;
有人觉得一定要用名牌奢侈品,我觉得好用性价比高就行;
……
所以,钱很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北京房子租金多少?大理生活成本多少?”
作为一个会计,怎么能不算账呢?
这个,我的确享受过体制教育带来红利,但也遭受了体制教育的摧残;我爱我的妈妈,但我也无法否认被严厉教育所带来的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以致成为我必须要面对和跨越的人生课题。
说真的,会思考这个事,不是体制教育给的;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事,也不是母亲严厉教育逼出来的。
这不是一个逻辑的问题,如果没有A,可能没有B。
人生有趣的地方在于你无法回头去假设,因为发生的,就是已经发生了的。
在我这里,就是这样。
第三张留言的截图,虽然激烈了一点,但和前几个留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
文章写出来之后,好多朋友给我留言,说羡慕我的勇气,也希望过这种生活之类的。我其实特别怕把你们带沟里去。
我只不过没有选择某一类“大多数人”的方式去生活,这是基于我的认知所做的选择;如果“心”很安定,和“大多数人”的认知一样又如何,无论在哪,一样可以踏踏实实把日子过好呀。
说实在的,我们的这个选择,在“大理新移民”这个群体里,又有什么特别的呢?
选择没有什么好坏对错,无论在哪,接受选择的结果就可以了。
首先,“滋养一生的精神力量”这句话,是有前后文语境的。我是根据我的经历,表达对我孩子的期待。再次感慨语言的表达是多么苍白无力和容易被错误解读。
另外,我哪里表达了对其他人或者其他行业的鄙视?
最后,我做的选择,我自己负责,为什么是“自我”和“任性”?难道做一个不“自我、任性”的选择,就可以不用负责吗?难道为了不“自我、任性”就可以为他人做选择吗?难道可以为他人的选择负责吗?
“自由”是什么?
我想离开北京时,就离开了;我想回北京时,就回去了。这就是我的自由。
我以后当然有可能回北京呀,人生这么长,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无论为啥,想回去,该回去时,就回去了呗。
我选择离开北京不是为了让别人羡慕,我选择回北京也不会在意别人嘲笑。
不过,为了北京所谓“优异的教育资源”而回去的可能性比较小。我孩子所在大理的学校都是外地人,都讲普通话的。
采访的时候还被问了一个问题:“你希望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回答是: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成为有能力,有勇气去做选择的人:在人生中任何时间都不会晚,只要有想,就可以去尝试和挑战,去选择。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成为能够为自己所做的选择承担结果的人:在人生中没有什么对错,只是每一次选择都会带来一个结果。一个既定事实,无论好坏,承担这个结果,接纳这个结果就可以了。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成为无论遇到任何境况都能心存正念并随时可以重新站起来的人:生而为人,必定会遭遇苦难和变故,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磨难,终归都是会过去的,而这些经历最终都将成为一个个礼物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
我记得我02年上大学时,经常能听到公交车上的老北京人这么说。哎,17年过去了,好像也没什么变化……
据大理的老移民说,大理十年前,天比现在更蓝;大理村民千百年来都是喝苍山水的,现在为了保护洱海,全部改成自来水管喝洱海水了。的确,和北京一样,来的人多了会有变化,可难道这些变化没有一点正向的吗?
30年前,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有能力的大理人选择去北京;30年后,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有条件的北京人选择来大理。时代不同,需求不同,这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个选择吗?
为什么没回家乡,我之前曾在文章中写过。不过我在大理,说我不回去建设我家乡;如果我在国外,应该会说我不回去建设我的祖国;好在我们还不能随意去太空,否则会被问,为什么不好好建设地球?
其他类型的留言也都很有趣:
这条是排名第二的留言。哈哈,谢谢警察叔叔的提醒,安全第一!好在我们只是在拉着娃娃们回家开PARTY,连村都没出。
这条留言质疑了我的专业性,必须解释下!
我们是用SAP直接记账的。为了保证系统的有效性,需要用两种不同的逻辑分别跑一遍数据,得出来的几万条数据需要人工在EXCEL里各种VLOOKUP去对比分析差异来源,最后确保只是合理范围内的差异才OK。这个,系统导数是很耗费时间的好么……
这两条是奉劝我不要学中医的。好吧,虽然我还是会继续学习,但谢谢提醒!
还有看了文章单独加我微信咨询民宿事宜的朋友,感谢捧场!
难得体验了一把“网红”待遇。不过,也更加让我意识到要“谨言”。
说真的,我们获得的信息都非常有限,可我们下个结论真是太容易了。
同样一篇文章,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部分。
我想起自己公众号第一篇的最后一段话:
“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说到底,我们不过是活在自己认为的世界里;我知道,其实并没人真正CARE我到底如何,一如我并不CARE被如何看待!”
再次感谢主席的推荐,感谢三川老师团队的邀请,感谢晓理的沟通和整理,
感谢每一个祝福和质疑。
愿我们都能安住当下,无论在哪,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