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孔夫子旧书网
网罗天下图书,传承中华文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知识产权界  ·  国知局依法驳回抢注“DEEPSEEK”等相关 ... ·  18 小时前  
知识产权那点事  ·  协商交流 共促知识产权保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孔夫子旧书网

盘点|回望2019,世界史“风口”不再,社科出版将转向?

孔夫子旧书网  · 公众号  ·  · 2019-12-29 17:36

正文

近年大陆纸书出版市场整体疲软,世界史图书(意指非原创性的引进版权历史类图书)的持续火热却使社科类图书的表现格外亮眼。笔者曾在《2017书业盘点│严肃出版“黑马”:世界史图书的井喷》一文中勾勒过这番“奇景”:包括世界史在内的引进版权社科图书阅读与编译门槛高、前期需要版税预付、受众与市场均有限,业界曾普遍认为这类图书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压低成本、控制定价,本应走专业书、项目书的路子,不料一时间竟成了市场的新宠儿。正因如此,即使世界史类图书的版权投入年年水涨船高,却依然不断有机构入局,今年正是其中一些品牌、书系的“秋收”时节。


但表面的无限风光下已有暗流涌动:虽然世界史图书新品数量持续增多,然而其销售情况恐怕大都远未达到各出版机构的预期。与单品的疲软表现相比,大套世界史书系开始出现并走红,但套装书系的畅销或许不是件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再加上政策因素的影响,今年极有可能是世界史热潮的尾声,原创与大社科的“转向”正在悄然到来。


“开花结果时”: 世界史的开元全盛日


社科文献、后浪、中信、理想国等是最早先后进入世界史版权市场,并手握最多优质版权的出版机构,旗下诸多出版品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声誉口碑。译林、商务、文景、上海社科院、格致等老牌国有社亦不甘人后,虽然总体而言,他们在相关产品线的团队搭建、版权竞争、营销发行等诸多环节上或多或少有些“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却也都延续或建立了相关的产品线。更有读客、果麦、博集天卷等商业巨头在后面挥舞重金招兵买马,一片杀气腾腾。


▍尤金·罗根教授是现代中东史的学术权威,《阿拉伯人》为其代表作品


除此以外,今年还有不少新面孔“开花结果”,“好望角”书系和华文全球史系列的成绩出色,较为值得关注。


浙江人民出版社旗下的好望角书系去年年末已出版过《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和《无规则游戏: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两书均为国内少见的现当代中东题材,今年他们除了在此领域继续开拓以外,还推出了《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和《征服与革命中的阿拉伯人》。


加藤阳子教授的《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缘起于她给日本高中生的讲座,试图回答的却是一个无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无比关切的问题,虽然只是部小书,其意义却无需赘言。尤金·罗根教授则是牛津大学近现代中东史权威学者,国内此前对其著述已有译介,但《阿拉伯人》不但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更是英语世界迄今为止最优秀的一部阿拉伯世界通史。


▍大陆少见的阿以冲突史


中信·新思今年出版的《敌人与邻居: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主题与之相近。《卫报》的中东通讯记者伊恩·布莱克扎根中东“前线”三十余年,他不但在宏观层面阐述了为何阿以双方为何屡屡错失和平的机会,更细致描绘了这百年动荡中的普通人生活。


除去纯学术性研究论著外,近现代中东局势、阿拉伯民族历史等题材的著作在国内并不多有,“好望角”丛书值得广大读者们的持续关注。“华文全球史”则以另一策略站稳了脚跟,该丛书已出版35册,并全部都在今年出版,据悉全系列有整整100册。


与大多世界史图书机构大相径庭,华文全球史的所有图书均为公版。虽然对于现代读者、尤其是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师生来说,这些公版著述的学术意义乃至阅读价值可能都说不上还有多大,但是华文对选题的把握相当精到,大多图书都围绕着重要历史节点展开,他们也由之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市场。


▍“罗塞塔”是一个以公版史学史经典大书为主要策划选题方向的世界史品牌


与围绕历史节点展开公版书系拼图的华文全球史类似,前几年国内还曾掀起过一阵公版经典史学巨著风,代表性图书有兰克《世界史》、《拉丁与日耳曼民族史》、《德国史稿》,威廉·吉塞布莱希特《德意志皇帝史》等。相关策划人员显然是以西方史学史上的名著为经,逐一筛选排查,寻找可做的图书的。据悉他们接下来将与上海社科院合作新的出版品牌“罗塞塔”,并推出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涅的查理五世传《退而不休的皇帝》等。


《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原计划在年内出版的话题作《滚出中国:中国如何告别西方统治的时代》(Out of China)延迟到了明年。在这本书中,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Robert Bickers试图全面阐明帝国主义对现代中国都产生过何种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民间日常生活中去的。

▍如果能够顺利出版,《滚出中国》(Out of China)很可能成为明年的话题作品


格致出版社的“格尔尼卡”书系也步入启动阶段,其中《纳粹的夺权》(The Nazi Seizure of Power:The Experience of a Single German Town, 1922-1945)是一部同样值得报以万分期待的作品。这本书可谓德国版的《叫魂》和历史化的《集权主义的起源》、《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纳粹战胜民主的机制、权力在上下层之间交流互动、在基层的运作机理都被惟妙惟肖地展露无疑。


《邓小平时代》作者傅高义新著为《中国与日本:面对历史》(China and Japan),由活字文化与中信合作,也是一部原计划年内可以出版的超级重磅作品。除中信外,甲骨文丛书、理想国等也都有原计划于年内出版的话题作,如《中断的天命》等,需要读者们静待来年了。


▍“格尔尼卡”书系《纳粹的夺权》一书值得期待


老牌机构新品疲软,靠套装“抢夺眼球”

市场培育的“败仗”


社科文献、后浪、中信、理想国等出版机构在版权占有上的巨大“先发优势”远非后续入局的出版社和商业化机构可比;其中尤其是后浪的汗青堂丛书今年佳作频出,格外值得一提。


《棉花帝国: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去与未来》“既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资本主义史、一部西方的现代化史,还是一部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与演变史”。2017年坎迪尔历史奖大奖作品《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用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档案资料,为中国读者讲述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主题。


▍在国内外古代史学界都引起了剧烈反响的《罗马的命运》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好书


与之相比,英语最优秀的奥斯曼帝国衰亡史——卡罗琳·芬克尔的《奥斯曼帝国》(即台版《鄂图曼帝国三部曲》);当世最卓越的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学术性与普及性交融最好的作品——《庞贝:一座罗马城市的生与死》;罗马帝国衰亡史版《枪炮、病菌与钢铁》——凯尔·哈珀《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等相当重磅的新书,甚至都显得有些“平平无奇”了起来。


与本就是世界史类题材的外版图书相比,引进出版的海外汉学著作与国人的问题意识更加戚戚相关。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学派代表人物宋怡明教授《被统治的艺术:中华帝国晚期的日常政治》一书透视的是古代中国“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社会潜规则的历史病因。


与之类似,另一部驰誉海外的里程碑式汉学名著——何炳棣教授的《明清社会史论》在无数读者和出版人多年的等待后,终于由中华书局顺利引进。毫不夸张地说,这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的出版,在未来的中国当代出版史上都或许可以记下一笔。


▍这是一部驰名海内外的里程碑式汉学名著,今年终于顺利引进出版


但总体而言,今年各大出版机构虽然新作频出,让人惊喜的重磅新品却不多,单品销售与口碑表现恐怕也都难说理想。即使包括上述汗青堂丛书在内,与出版机构投入的前期成本相比,后续销售大概也很难说都达到了最初的预期水准。


理想国的引进的《伊斯坦布尔三城记》一书是英国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社的城市史双壁,一度被业界认为可以复制另一双子星作品《耶路撒冷三千年》销量奇迹。然而此书引起的热度,应逊色于理想国同期推出的《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系列不少。


日本讲谈社继《中国的历史》之后,又推出了这一大套世界史丛书,简体中文版权也继续花落理想国。原著共26册,理想国首批推出了其中9册。中信·新思文化也于较早时间推出了《企鹅欧洲史》,企鹅出版社遍请欧美世界最优秀的学者合力完成,除第四卷文艺复兴外,其余八卷已于今年出齐(中文版还有第九册未出)。


▍《企鹅欧洲史》的深度与质量远超国内已有的同类著述


《企鹅欧洲史》虽然稍有过于学术之嫌,然而其深度与质量的确超过国内乃至西方已有的同类著述。然而这些程式化大套著述的过度吸引眼球,却恰恰反映出了国内世界史市场的不成熟。《企鹅欧洲史》的销售成绩,恐怕更多的是来自于企鹅本身品牌的背书,除此以外,消费者对其质量与意义到底有多少认知,是值得打上一个问号的。


在经过相当充分的世界史市场培育后,我们发现读者,甚至包括媒体与业界,对于具体世界史单品的判断能力依然孱弱。正因如此,单品与套装图书的走势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世界史热潮退却,原创与泛社科“转向”将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