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超国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好为人师是人际交往的一个毛病,而想通过教育说服改变一个人,则不仅是一个人阅世读人的硬伤,更是一种极不成熟的幼稚,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愚蠢。这些往往都是令人生厌的举止,即使你说得再对,没有人真心愿意被你指点。扪心问问自己,答案就最清楚不过了。成年人的世界里,人际交往最明智的是只作筛选,不去教育,更不会去改变。
人的成熟是从明白,靠说服去改变一个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开始。这个世界上,最难改变的是人。之所以人难以改变是因为人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人的认知密切相关,而认知又与“三观”紧密相连。人的“三观”,又由一个人的出生背景、性格特征、家庭条件、智情禀赋、读书教育、工作经历、阅世多寡、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所决定。上述因素的不同,必然带来三观不同、思维不同、立场不同、眼光不同。只要三观和思维定性后,人基本上就很难改变。
人难以改变的第二个原因是,没有人心甘情愿的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否定。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路易斯曾发现过一个规律,人养成一个习惯需要30天,培养一种思维模式需要6个月,而形成某种内在的性格则需要14年。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看似毫不起眼,但其背后却是长期思想、性格与习惯的固化。与人相处,你以为只是在纠正别人的某个行为,其实是在否定对方过去的人生。谁愿意被否定呢?难怪哲学家荣格曾反复告诫自己的学生,“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改变一个人,难于上青天。
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曾提出过一个分歧倍增定律。如果两个人双方的观点有了分歧,那么由争辩而引起的第一次掐架之后,分歧将倍增。当你越想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就偏偏越会使对方产生抵抗的心理,对方为维护自己面子,誓不接受。人是情绪动物,一旦情绪对立,沟通就会无效,就像病人知道药对治疗自己的病有效,但若捏着他的鼻子灌,他怎么也不愿接受的。这是人难改变的第三个原因。
所以,就有人说,改变自己是神,想改变别人是神经病。这话虽说得有些过了头,但也道出了人难改变的事实。
成年人最顶级的自律是克制纠正别人的欲望。我们应该明白,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同识共情。李尚龙在他的写作专栏里曾写过一句话,我们是人类,却不是一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认识,都有自己的好恶,都有自己的感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真实的,有依据的存在。自然本身就无所谓的对错,只是一种存在。所谓的对错都是人主观地划定的标准。不要以为你的认识是唯一的,世界必须按你的认知来统一才能运行。聪明人都知道,自然的伟大在于它的丰富多彩。天底下,没有两片树叶完全相同,何况人呢?承认人的不同,洞悉人之差异,尊重人的选择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一个人高素质的体现。
人的聪慧是从知晓,少管闲事并不是生性薄凉,而是一种高级的处世智慧开始的。人生中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老天爷的事咱们够不着,其自有安排。自己的事才是正事,别人的事则是闲事。本该把更多的时间和心思用在自己的正事上,可偏偏或出于八卦心理,或者出于正义感,或出于好心,一厢情愿的管了很多闲事,自以为是的做了很多好事,可事后却反被埋怨多管闲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作家说过一句话。当我们试着去改变别人,或者要求别人怎么做得时候,八成是在自讨苦吃。生活中很多人常常打着“为你好”的名头,试图纠正身边的人的一些言行,自己觉得是一片好心,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招来对方的厌恶,甚至给自己引来灾祸。
读过一个故事,佐证爱管闲事吃亏不讨好的道理,再恰当不过。
宋淳化年间,开封府有个热心的酒馆掌柜。有一年,三九寒冬,鹅毛大雪连下数日,天气异常冰冷。在这样恶劣的气候里,酒馆的门口却来了一位衣着破烂的年轻人,他支起一个小摊,售卖字画。但是,因他的字画功力不深,实在不敢恭维,也就根本无人问津。临近夜晚,气温更低,年轻人也不收摊,裹着破被直接和衣蜷缩在墙角里睡去。一连几天都是这样。酒馆的掌柜看不下去,实不忍心,就好意地提醒他:“年轻人,既然无人买你的字画,不如到我的店里来跑堂,好歹,有口饭吃,也冻不着了。谁知这年轻人很有个性,不但不听,反而怒怼掌柜道:“我一堂堂的读书人,怎么能斯文扫地去给你做店小二?”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二人话不投缘便争斗起来。没想到却招来了衙门的人。按照大宋的律法,读书人的地位远远优于商人。最终酒馆掌柜被冠以欺侮书生的罪名,罚了银两,还蹲了十天大牢。掌柜原本出于好心劝说书生,不料却激怒了对方,给自己惹来了灾祸。道理不是对谁都可讲的,和谁都讲理其实是一种不明理;善良也不是对谁都可以给的,不加选择的善良是一种自找麻烦。
“黄连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认知。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和无知就是苦口婆心劝别人,自以为是热心快肠,殊不知是给别人带去困扰,也是给自己找不自在。所以,《醒世恒言》里告诫我们,“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做人最好的礼貌就是别多管闲事,做人最高的智慧就是别好为人师。
人的睿智是从懂得,人际最舒服的关系一定是学会筛选而不是教育和改变开始的。人生海海,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自己合拍。与其劳神费心地将别人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如主动地从人群中筛选和自己同频的人。
英国有一名叫彼得·贝斯特的小税务员,曾是著名的甲壳虫乐队的鼓手。但是,当乐队红遍全球时,他却离开了乐队。因为贝斯特发现,他和乐队的其他成员相处时,彼此之间性格差异较大,对音乐的追求也不同。贝斯特性格沉稳,喜欢传统风格的击鼓节奏,而乐队的其他人正好相反,他们偏爱癫狂、花哨的现代音乐技巧。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穿着服饰也风格各异。贝斯特衣着朴素,队友们却热衷于奇装异服,以至于在一起相处时,他显得格格不入。后来随着乐队名气越来越大,贝斯特发现自己与队友在音乐表现上的分歧越来越大,但他始终没有强行改变队友演奏的想法,而是努力适应对方尽力配合乐队的演出,终于在坚持两年后,当甲壳虫乐队要离开伦敦到外地支发展时,他下决心离开了乐队,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公务员工作。后来,甲壳虫乐队红得发紫了,爱挑事的记者追问贝斯特,没能成为伟大的甲壳虫乐队的一员后悔吗?贝斯特坚定地说,我现在比在甲壳虫乐队更快乐。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有贝斯特这样的经历,遇到了三观不合的同事、话不投机的同学、认知不一的同伴……面对这样一些没法调和三观相悖的人,与其相互说服改变,不如互相删除离开。
口味不同,真没有必要强求。就像我有喜欢菠萝的理由,你有喜爱榴莲的原因。但没关系,我们彼此没有必要让对方改变来适应自己。相互不爽的关系到此结束。我去跟喜欢吃菠萝的人在一起吃菠萝,你去跟喜欢吃榴莲的人一起吃榴莲,最终彼此都能收获快乐和舒心。
所以,成年人的交往就应如此,不去说服别人,也不让别人来说服。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我不会花一秒钟去改变任何人,除非他自己一定要改变”。在人群中,找适合自己的圈子,各取所需,才是最简单高效的相处之道。
写于南湖之畔水域天际
左岸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你要跟人家讲道理,要教人做事,首先得人家想听想做,然后你不能只会说,你得行,你行了,那就一句顶一万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