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画报
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民众科学素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宇宙解码  ·  拉尼娜确定来了,地球将出现短暂降温! ·  昨天  
科普中国  ·  听过不一定见过,大象竟然也要修脚?! ·  2 天前  
宇宙解码  ·  古人为什么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呢? ·  4 天前  
科普中国  ·  小震是大地震的前兆吗?答:尚无科学定论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画报

科海撷珠 | 直面“癌中之王”——胰腺癌的发现和治疗

科学画报  · 公众号  · 科学  · 2025-01-17 08:00

正文


我国研究团队巧识高危人群,创新手术技术,在腹部外科中范围最广、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胰腺癌手术上做文章,为胰腺癌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文/刘晓梦  博士,供职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胰腺癌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素有“癌中之王”之称,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胰腺是隐藏于腹腔深处的器官,常规体检难以发现它的病变。早期胰腺癌的症状与普通消化道疾病相似,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因此,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很低,大约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展到了晚期阶段。

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饮食习惯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胰腺癌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并且患者有明显年轻化的趋势。胰腺癌发病率相对较低,针对全人群的筛查需要耗费巨大的社会资源,更好的办法是准确地识别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胰腺癌高危人群呢?




胰腺癌高危人群画像


建议以上高危人群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筛查,具体的筛查项目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血清CA19-9检测、腹部增强CT检查等。

胰腺癌早期无明显特异症状,很多就诊的患者早期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易与胃肠道疾病相混淆。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腹痛、腹泻、腹胀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这些症状要当心,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身体出现以上症状,要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去医院进行胰腺方面的检查。一是肿瘤标志物的全套检查,其中CA19-9越高,诊断胰腺癌的可能性越大。二是腹部薄层增强CT,这是诊断胰腺癌最佳、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评估周围脏器、血管累及、淋巴结转移等。此外,以下检查可以进一步辅助诊断胰腺癌的进展情况: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RCP)用于检查胆道、胰腺,显示其结构、管腔通畅性和异常情况;超声内镜(EUS)可以检出直径小于1厘米的胰腺癌,对较小的胰腺癌诊断价值极高,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可以帮助获得病理确诊依据;PET-CT检查能获得全身各方位的断层成像,可确定肿瘤分期、明确转移性病灶。


技术创新破解胰腺癌生存难题

手术是目前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辅助化疗是胰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相较于其他癌种,胰腺癌手术风险很高、对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的反应性较低,治疗效果比较差。为了破解“癌中之王”的治疗难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针对胰腺癌手术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大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根治性和有效性。此外,团队通过开展一系列基础临床转化研究,建立了个体化手术和综合治疗策略,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胰腺恶性肿瘤患者3年生存率达56.8%,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胰头肿瘤切除后的胰肠吻合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由于胰腺质地软脆,缝合后胰液容易从胰肠吻合缝隙漏出导致胰瘘,继发严重感染,引起大出血乃至死亡,这是胰腺外科最常见、最危重的并发症。虞先濬教授团队发明的“乳头状残端封闭型”胰肠吻合新方法,有效降低了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等级,大幅提升了手术安全性。淋巴清扫是胰腺癌根治术的重要步骤,但传统清扫依靠钝性解剖,创伤大、耗时长。研究团队创新锐性清扫技术,规范淋巴清扫范围,不仅清扫淋巴结彻底,还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并使手术时间缩短近50%,让手术更加安全和精准。

部分胰腺癌患者手术疗效较差,手术切除后很快出现复发转移。对此,虞先濬教授团队基于多种检测评估手段,判断手术是否对患者真正有益。例如,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肿瘤分期预判识别易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并对手术不获益人群的分子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在术前采取干预措施,将胰腺癌精准治疗理念落实到诊疗全过程。

如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每年进行手术的胰腺恶性肿瘤近3 000例,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胰腺癌诊治中心,并成为胰腺癌诊疗领域的标杆,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为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胰腺癌手术“复旦方案”,虞先濬教授团队持续在专业领域和临床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创新成果不断推广应用,造福胰腺癌患者。

本文相关成果胰腺肿瘤外科关键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创新与应用”荣获202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END




更多“上海科技进步奖”关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