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地方监管企业
资产总额、营业总收入、
利润总额
分别位列
全国第5、第7、
第3位
(仅次于广东和上海)
,创历史新高。
全省地方国有企业
资产总额
再上台阶、达18.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省属国企资产总额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
营业总收入
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省属国企营业总收入7014亿元,同比增长13.2%。
利润总额
再创新高,达1433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省属国企利润总额301亿元,同比增长15.4%。
以下为新闻发布会(节选)。
2024年
2
月
1
日(星期四)
15:00
,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铁路机场办主任张勇
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见面,交流四川国资国企改革相关情况。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四川国资国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深化改革攻坚,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期间,我们以实施“1+6”重大专项改革为牵引,在交通、环保、旅游、民航等领域深化重组整合,
先后组建了蜀道集团、省生态环保集团、安逸酒店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
,有力支撑了全省重大战略实施。
新组建的蜀道集团成为省属第一户世界500强企业。
给大家介绍几个最新的数据,蜀道集团
2023
年完成投资
1969
亿元,营收
2660
亿元,利润
115
亿元,上交税费
104
亿元,高速公路、铁路在建及通车总里程分别突破
1
万公里、
6400
公里,为建设交通强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想这一点,大家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川煤集团通过改革重整“涅槃重生”,资产负债率由134.7%降至75.3%,为全省电煤保供提供有力支撑;川航集团与南航、东航等签署川航股份120亿元增资扩股协议,首期到位资金60亿元,为四川航空尽快走出困境、助力四川“决胜空中”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一批长期制约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评估
连续两年获评
A
级
。具体讲,取得了
“
三个明显成效
”
:
一是在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监管体制上取得明显成效。全面落实
“
两个一以贯之
”
,将党的领导有效融入公司治理,
“
三重一大
”
决策实现制度化、清单化、规范化,党组织前置清单完成率达
100%
,集团董事会
“
外大于内
”
达
100%
。就是外部董事大于内部董事,占比达到了
100%
。推动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同时,强化清单管理,建立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体系,健全出资人监督和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监督、审计监督等协同高效的监督机制。
二是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
。省属国企在
“
六大优势产业
”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同比增长
20%
,组建
28
支科创基金、总规模达
427.7
亿元,主要投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领域。比如,川投集团发起设立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布局,部分重点企业投资建设水、风、光伏和抽水蓄能、燃气发电项目近
200
亿元,华西集团推进西南地区首个零碳示范园区建设,等等。
三是在提高国有企业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的成效。
市场化经营机制普遍建立,省属国企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成率达
100%
;深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新聘任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占比达到
99.5%
;省属国企实现全员绩效考核全覆盖,
193
人因考核不达标被转岗、待岗、降级。
85
户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其中,四川路桥、华海清科等
5
户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董事会行权履职能力持续提升,省属国企集团层面配备外部董事
48
人,
766
户子企业建立董事会、
661
户实现
“
外大于内
”
。
正是由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这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落地落实,全省国资国企内生增长动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效发挥了
“
顶梁柱
”
和
“
压舱石
”
作用。总体来看,
2023
年国有经济运行呈现
4
方面亮点。
一是企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再上台阶、达
18.35
万亿元
,同比增长
15.1%
,其中,省属国企资产总额
2.63
万亿元
、同比增长
12.1%
。
二是经济效益再创新高度。
全省地方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首次突破
2
万亿元、达到
2.12
万亿元
,同比增长
11.9%
,其中,省属国企营业总收入
7014
亿元
,同比增长
13.2%
。利润总额再创新高,达
1433
亿元
,同比增长
25.1%
,其中,省属国企利润总额
301
亿元
,同比增长
15.4%
。
三是发展质量塑造新优势。
全省地方国有企业收入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
6.5%
,同比上升
0.7
个百分点。运行效率显著改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
48.2
万元
/
人
,同比提高
4.5
万元
/
人。债务风险可控,平均资产负债率
68.4%
,没有发生重大的违约暴雷事件。有一些中低风险的,通过各方面努力也得到了积极有效的化解,或者是正在化解的路上。
四是增长动能实现新提升。
全省地方国有企业投资持续发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5115
亿元,同比增长
6.2%
,其中,省属国企
2253
亿元,同比增长
12.3%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研发投入
214
亿元,同比增长
12.2%
。其中,省属国企
91.7
亿元,同比增长
28.9%
。
这是去年国有经济运行呈现的四个亮点,给记者朋友们介绍一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四川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谋划推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出台实施方案,进行系统部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一是功能性改革任务。
这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最大亮点,也是最大难点,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主要是聚焦新征程赋予的使命责任,围绕
“
国之大者
”“
省之要事
”
,结合全省产业技术优势和资源禀赋条件,找准定位、积极作为,推动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作用。比如,在产业引领上,要围绕全省
“
六大优势产业
”
,继续加大国有资本布局,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
4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交通等
3
个未来产业。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任务。
这是企业活力的源头,作为本轮改革的重头戏,要继续抓深抓实抓好。主要是持续巩固深化前一轮三年改革行动所取得的成果,重点解决
“
从有形到有神
”
的问题,着力破解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持续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来运营。比如,在公司治理上,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董事会治理机制,加强外部董事履职能力建设,真正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作用。
三是
“
一企一策
”
改革任务。
这是我省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最大特色,也是四川在总结过去历次改革,特别是上一轮三年改革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四川国有企业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鲜明提出来
“
一企一策
”
,增强针对性,强化指导性。总体上是按照
“
强党建、补短板、壮筋骨
”
的总体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
19
户省属企业
进行了逐一研究分析,按照分类改革、
“
一企一策
”
要求,
将企业划分为投资运营、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现代服务四个大类,分类分户、逐一明确新一轮改革的主攻方向
,既突出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最迫切最现实问题,又贯彻落实中央对新一轮改革的部署要求,真正做到两句话
“
规定动作有创新,自选动作有个性
”
。
总体上看,新一轮改革主要是着力解决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不强、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打造一批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围绕这
“
四新
”
来塑造和打造现在的新国企,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借此机会,我先简要向记者朋友们作一个通报和介绍。谢谢大家!
我是新华社记者,刚才张勇副秘书长的发布中提到企业改革是不断向纵深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请问四川的省属企业在2023年取得了哪些成效?针对2024年重点经济工作有哪些打算和措施?谢谢。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冯文生: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谢谢你的提问。正如你所说,
2023
年,通过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发展动能持续释放,企业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全省地方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位列
全国第
5
、第
7
、第
3
位
,创历史新高。
特别我们的利润是
1400
多亿,创历史新高。前面是广东和上海
,非常不容易。
具体来说,企业发展取得
4
个方面成效:
一是投资拉动作用明显。
省属企业充分发挥投资在稳增长中的
“
主引擎
”
作用,加速投资布局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成自宜高铁等重大项目竣工投运,岷江航电枢纽、九绵高速等项目有序推进,成达万高铁、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去年,
包括蜀道集团在内,共建成了
600
多公里高速公路,全省通车里程
9800
公里,建成铁路
500
多公里,非常不容易
。全年完成投资超
2700
亿元,同比增长了
11%
,投资总额增速高于全省
6.6
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全省
“
科改示范企业
”“
双百企业
”
均达到
10
户、居西部省份第一
。加快打造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
14
项技术国际国内领先,特别是
2
项
“
卡脖子
”
的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川投集团联合东方电气研制的国内首台
150
兆瓦级大型冲击式转轮投产发电。我去现场看了,距离
“9·5”
地震的震中不远,川投集团和东方电气联合花了几年的时间攻克难关,首台
150
兆瓦级,非常不容易,突破了
“
卡脖子
”
工程,对全国和世界的水力发电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是开放合作走深走实。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川渝国资国企合作,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累计成交金额
2777.9
亿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
6
支子基金、
9
支储备子基金总规模超
200
亿元,其中落地近
100
亿元
。围绕
“
五区共兴
”
战略,深化
“
国企市州行
”
,与雅安等
8
个市州新签投资协议
165
个、签约金额达到了
5394
亿元。同时,深化
“
一带一路
”
合作,全省国资国企对外承包工程及境外投资项目累计
368
个、合同总金额累计
3622
亿元,在中西部都是位居前列的。
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贡献突出。
全省地方国有企业上缴税费
1379
亿元、同比增长
14.2%
,特别是省属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
13.38
亿元、同比增长
12.9%
,川投集团、能投集团和华西集团等
6
户企业还上缴特别利润
10.61
亿元。
同时建立国企
“1+1
帮
1”
带县三级联帮机制。我们有
39
个相对欠发达县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我们有
39
户四川的本土企业,其中包括
29
户省属企业,还包括成都、宜宾在内的
10
户市州企业,比如五粮液、泸州老窖、长虹等企业,还有
39
户在川央企,共同帮扶
39
个欠发达县域,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委王晓晖书记充分肯定。其中,新签约产业项目投资额
500
亿元,落地项目投资
155
亿元,组建振兴发展基金
5.5
亿元,投放优惠信贷
3.65
亿元,助力
“
四类地区
”
振兴发展。主动做好稳岗和就业工作,全省地方国有企业吸纳各类人群就业
3.2
万人。去年全省,包括省属企业和地方企业,我们共提供了
4.2
万个岗位,最后吸纳了
3.2
万人就业,这当中也包括大学生。
2024
年是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一年,也是省国资委成立的
20
周年,我们着力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加快实施具有四川特色的改革举措,今年省属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目标的考虑是
“
四同步两优化一稳定
”
。这里给大家做一个解释,所谓的
“
四同步
”
就是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研发投入增速与全省国民经济增速同步,投资总额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步
。刚才跟大家介绍了,我们投资按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
2
个百分点来安排,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去年是
4.4%
。我们去年国企的投资增幅高于全省
6.6
个百分点,今年我们也要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基础上,按至少高于
2
个百分点来安排。
“
两优化
”
就是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持续优化。
“
一稳定
”
就是资产负债率整体保持稳定,资产负债率现在大概是
67%
左右
,在中西部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可控。
谢谢。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记者提问。刚才有提到新一轮四川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当中的功能性改革是最大的亮点,请问功能性改革的任务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又有一些什么具体的举措?谢谢。
省国资委副主任张敏: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本轮改革以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功能使命性改革就是要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发挥三个作用,即“
产业引领、科技创新、安全支撑
”三个作用,这既是本轮改革的重点,也是最大的难点,还是我省的堵点,更是我省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最难得的机遇。“三个作用”相互贯通、各有侧重,
科技创新是根本,决定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作用的发挥;产业引领是关键,要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发挥好融通的带动作用;安全支撑是底线,在重要领域要发挥好兜底托底作用,提升战略安全保障能力。
我们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方向,拿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在产业引领方面,立足本地实际和发挥核心功能,推动地方国有企业紧密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主责主业,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开传统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强化与产业链上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合作,大力发展基础支撑作用大、科技含量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国企的核心功能。特别是今年,我们要深入
实施“两个行动”,组建“三支基金”
。
“两个行动”包括开展国有企业六大优势产业提升行动和省属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加快布局发展“6+4+3”产业体系。
“6”
就是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确定的
6
个特色优势产业,即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产业;
“4”
就是
4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产业;
“3”
就是
3
个未来产业,即未来交通、生物芯片、元宇宙产业。推动国有企业布局结构优化,更好承担功能性的使命任务,积极推进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时,以市场化方式整合组建省属企业科创投资基金、战新产业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并购投资基金,分别投向产业发展初期、中期和成熟期,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促进转型升级发展,这是我们今年重点要推进的,也是新一轮改革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
在科技创新方面,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不断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主要是要围绕“6+4+3”产业,建立“蜀创源”科创基地,加快国有企业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完善成果转化市场化机制,用足用好国有企业创新激励各项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对在原创技术研发及首台(套)装备应用方面作出贡献的,我们将在企业生产经营考核时予以特殊考虑。刚才冯文生主任介绍的
川投集团与东方电气集团,联合研发的150兆瓦冲击式转轮,在解决“卡脖子”问题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的应用场景在考核时会作加分处理。
还有
蜀道集团矩形桩机械成孔设备就入选了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软件首版次推广应用指导目录,我们将在考核中予以倾斜
。这对企业是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同时,我们对国有企业年度新增研发费用
视同利润予以
双倍加回
,将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研发费用,将
视同利润4倍予以加回
,这些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非常大的影响。
同时,我们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对一些技术领域的创新,我们要宽容失败,证明此路不通其实也是一种收获、一种成果,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大胆创新,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助力科技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