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面向希望能够对哲学有基础了解的普通人群。激发
兴趣,然后根据某个哲学问题或某段哲学史的哲学观点,自己思考,由此走向哲学入门之路。如有兴趣想入门,文末有推荐哲学入门书籍。
“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Socrates, in Plato, Dialogues, Apology [Life]
”
苏格拉底说,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这样说起来,许多人的人生都是在浑浑噩噩中渡过,不知道为何而活着,也许这样说有些偏颇,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用世俗的成功来做为人生的目标。
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吗?
想不想让自己拥有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哲学不像任何一门其他的学科和技能,学习之后立刻能帮你找到一份好工作,恰恰相反,哲学毕业生,刚毕业很有可能就要面临失业的风险。
但是哲学可以让一个人用理性去思考问题,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人变得更为智慧。
哲学是指出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表面之下潜藏的奇异和奥秘
——罗素《哲学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01
学哲学有什么用?
很多道理不学习哲学也懂,但是懂的都是表象。
人们都应该有一套自己的
精神指引
。
哲学是
思辨武器
,把哲学引入你的理论之中,就好像把硫加入橡胶之中,使之更有弹性。学哲学会对一个人的思维带来极大的改变:
思想的开放性、思维的批判性、思考的逻辑性
。
哲学发展的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流派,每个流派都可以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例如二元论,用在心理治疗上,加强人们的精神防御力量。
哲学中的
非形式逻辑
,让你思维清晰,瞬间找到对方言语中的漏洞,明辨是非。
学哲学还有很多好处,但要学好哲学不容易,因为要动脑,人们喜欢动手,却不愿意思考。
02
从古希腊哲学到形而上学
古希腊的哲学家最初十分讨人嫌,如果要对西方人的圣贤苏格拉底的人生概括,那么只需要两句话就够了:他喜欢问别人问题,然后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一辈子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问问题,专挑别人的漏洞,每次把对方问的无言以对。假如苏格拉底跑去西藏拉萨的大昭寺广场,那里聚集着无数想要净化心灵的游客,我估摸着应该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苏格拉底问的问题正好能够给游客们醍醐灌顶,深受游客喜爱,还有一种是问的问题最终让游客们发现原来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洗涤心灵,于是恼羞成怒,报警把苏格拉底抓起来。
苏格拉底不像一般人问问题,比如你正慵懒的坐在八廊街的墙角晒太阳,忽然身边蹲下一个人,把你的阳光挡了点,你心中一下有些不开心。然后你们开始闲聊,聊的比较开心的时候,他忽然问你:“你说,什么是知行合一?”
你心想这哥们这都不懂啊,于是你本着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播知识,耐心解释什么王阳明是谁,后来又格物致知,最后龙场悟道得出知行合一的理论。没想到,他听着听着突然抓住你的一个漏洞问你:“你这样说不对吧?”无论你怎么回答,他总是能不断追问,问到最后你肯定就崩溃了。
最关键的是,苏格拉底发自内心不是来抬杠的,他是来追求真理的。可普通人不这么认为。由于宗教的原因,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敬神、思想反动,上了法庭,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的陪审团(几百个老百姓组成的)高票通过有罪,可想而知苏格拉底平时到底得罪多少人。
哲学最初是和宗教对着干的,哲学怀疑一切,而宗教的信仰需要盲从,两者的矛盾天然而不可调和。随着历史发展,两者的关系又起了一些变化,宗教之间也有不少纷争,基督教的神父们纷纷用哲学武装自己,战胜了其他宗教,史称“教父哲学”,教父哲学是用来解决宗教之间的纷争的,哲学帮助基督教成为世界名教。
随着基督教地位越来越稳固,神父们越来越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在基督教内部,基督教神学家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互相展开了激烈的学术辩论,这辩论不像国际大学生辩论赛,输了的搞不好会成为异端,要进宗教裁判所的,有些神学家发现
哲学是个辩论的好工具,哲学的价值凸显出来,于是神学家们拼命研究哲学
,于是“经院哲学”出现了。
最初的时候神学教授拿着哲学工具大杀四方,无往而不利。哲学是个思辨的利器,有了哲学的帮助,基督教才拥有了完善的理论,取得了巨大的优势,最终灭掉许多同时期的其他宗教,最终成为世界性宗教。
但到后来却发现,
把哲学引入宗教,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等同于把怀疑的种子引入到宗教内部,这明显会破坏宗教内部的安定团结。于是哲学又被宗教抛弃。哲学的历史和宗教史一样长,这里没法继续说下去,毕竟这些内容足够写几本书了。
再到后来,出现了笛卡尔,那个“
我思故我在
”的数学家、哲学家。早期的哲学家基本上都是数学奖。笛卡尔认为学校里除了数学之外没有任何有用的知识,决定自己去求知。他研究哲学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用怀疑的眼光把所有的知识重新检查一遍,而且是亲自动手,重新思考世界,主张实践出真知。
假如笛卡尔在咖啡馆遇见老子,老子说最近写了篇道德经,我给你念念,“道可道,非常道”,笛卡尔立刻就问,你定义一下什么是道。老子回答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笛卡尔就继续追问,什么是无极,什么是太极。最终两个人铁定要打起来。
笛卡尔受到几何学启发,欧氏几何有五条公设和五个公理。之后整个几何世界便是以这几个公设和公理推导出来——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第一性原理
”。
笛卡尔认为,既然要搞解决人生问题的大智慧,为什么不可以像欧氏几何一样,从几条公设、公理开始,搭建一套严谨的哲学体系呢。笛卡尔研究的正是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形而上学
。
在咱们国家从小学习的是马克思哲学,所以我们的脑海中如果见到形而上学立刻把这个和贬义词关联在一起。事实上,我们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西方人不傻,有哪个学科是“孤立、片面、僵化地研究问题”。
“形而上学”这个词英文是metaphysics,意思是“物理学之后”。为什么有这个奇怪的名字,因为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是个全能型学者,从哲学到物理学都写过。但那时候没有现代学术界对学科分的这么细,后来的学者整理亚氏的著作时候犯了愁,不知道该如何给一些物理学之外的分类。
有个学者想了个好主意,把亚氏的著作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研究有实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实体的事物”
。前一类叫做“物理学”,后一类作品,也就是哲学作品放在一起,当时没有想到好名字,那么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做metaphysics。
meta是在.....之后的意思,physics是物理学。那么中文的“形而上”学怎么来的呢。
“形而上”出自《易传·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这“道”和“器”的区别类似哲学问题和物理问题的区别,所以用“形而上”翻译 metaphysics 十分漂亮,翻译者是日本人井上哲次郎。
同样时期的《易经》属于中国古代哲学,但是后世的人一个劲的去研究如何用《易经》占卜、算卦,真有意思。
03
该如何学习哲学?
学习哲学之前,请忘记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等名词。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是我十年前认识的一个哲学硕士朋友对我说的,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哲学入门有从
哲学问题(或哲学主题)
入门和从
哲学发展史
入门两种方式。
哲学问题可概括为:是什么(
本体论
),为什么(
认识论
),怎么办(
方法论
)。本体论回答的是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最真实的事实是什么样的。认识论回答的是人和真实的事实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方法论回答的是人如何去发现最真实的事实。
许多哲学问题的思考,都是通过思想实验这种思维方式来完成。
思想实验
是一种在人的头脑中进行的理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按照实验的格式展开,所以也称为“实验”。
《黑客帝国》这部经典的科幻电影,来源于著名的思想实验“缸中之脑”。
“缸中之脑”是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阐述的假想。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这个思想实验常被引用来论证一些哲学,如
知识论、怀疑论、唯我论
。
一个简单的论证如下: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中角度来说,它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如果是前者,那它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确实走在大街上或者在划船。如果是后者,那它就是错误的,它并没有在走路或划船,只是接收到了相同的电信号而已。一个大脑无法知道自己是在颅中还是缸中,因此这世间的一切可能都是虚假的、虚妄的。那么什么是真实?
学习哲学,也可以先了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史,从哲学派系开始,顺藤摸瓜。最后看看如今的哲学家在研究什么,这是一种学习方式。
黑格尔是第一个提出“哲学等于哲学史”观点的哲学家。哲学在不断发展中,因为哲学本身是研究一些虚无缥缈(非实体)的东西,很难说谁对谁错。对于哲学而言,历史上有许多聪明人或者称之为天才,诞生了各式各样的见解和思想,这些理论都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最终这些理论都成为哲学流派之一。
入门书籍,已经有许多人推荐《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理由如下。
相对全面介绍哲学研究的对象——
有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
基本展示哲学研究这些对象的方法——
怎样去思考这些问题
;
生动体现哲学对世界的“关怀”——
为什么这些问题重要
;
奎因说,人们研究哲学通常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对哲学史有兴趣,一个是对哲学有兴趣。
至于是看哲学史,还是思考哲学问题,看个人兴趣。
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有以下行动为基础。
1)培养思考习惯
提醒自己时刻处于思考的状态。
胡适说,
研究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
研究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这便是批判性思维。
1960年12月30日早晨,胡适喉部有点发炎,胡颂平怀疑这是“昨晚喝了不算太好的酒的缘故”。胡适说:“不要怪人!连医生也不敢随便说的话,怎么好怪人家的酒不好。”这是“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