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乾知大始
阳明心学信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退钱了!明起预约 ·  19 小时前  
半月谈  ·  查分时间定了!查询通道先收藏 ·  2 天前  
政事儿  ·  顶风违纪,车照启被逮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乾知大始

什么是「知行合一」?

乾知大始  · 简书  ·  · 2018-02-26 17:27

正文

目录

1 阳明心学大意

2 晚明佛学界如何看待阳明心学?

3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概论

4 对「知行合一」的两种错误理解

5 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

6 总结

————————————————————————

很多人将阳明先生「知行合一」学说的「知」理解为「知识」。其实「知」是「良知」,听从良知、让良知做主,就是「知行合一」,亦即是「致良知」。知行合一与致良知是同一思想的两种表达。

1 阳明心学大意

阳明心学之所以为「心学」,是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反对朱子「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的思想,认为这种「外心以求理」的做法恰好是孟子批判告子的「义外」。孟子既然说「仁义内在」,那么自然也就是「心即理」。《传习录》有一个很生动的例子说明了二者的区别,在王阳明看来,到心外去求理就好像是戏子做戏,如何孝顺父母,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台上做得妥妥当当、中规中矩,但却与「孝顺」本身无关,一个真正孝顺的人应该是一切从对父母的深爱出发,有爱自然就会去想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开心。这就是说, 「孝」的理即是「爱」的心 ,没有这个心也就没有理,虚情假意做得再好看也没有用。

请注意, 王阳明所说的「理」都是「事理」,而不是我们今天说的「物理」 。朱子虽然将「物理」也包括进来了,但说的也主要是「事理」。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物理」是第二序的,与「知行合一」所探讨的问题不在一个层次。当然,整个中国传统哲学都是轻「物理」的,与西方文化刚好相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将西方的科学拿过来。

从「心即理」出发,阳明进一步指出「至善在吾心」,又说「心之良知之谓圣」。他的意思是,人人都有良知,这个良知就是至善,就是我们内心的圣人。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圣人,阳明进而说每个人本来就是圣人,所以有「满大街都是圣人」的话头。

2 晚明佛学界如何看待阳明心学?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说阳明心学是从禅学来的,但晚明佛学界没有人说阳明学本质是禅。当时阳明心学成为显学,禅学同样受其影响,继承阳明衣钵的大弟子王龙溪曾被称为「三教宗盟」。

在明末高僧中,有认为阳明说的「良知」并非佛教「真知」的,也有评价很高的,比如智旭就说王阳明「直接孔颜心学之传」。言下之意,就是孔颜之后第一人。所谓「孔颜心学」,就是指颜子「不迁怒、不贰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的学问,看似稀松平常,王龙溪却说它是「绝学」。不由禅定、不离世间而入道,这就是颜子的学问。

关于阳明说的「良知」到底是不是真知,云门麦浪有一个比较玄的回答。大家可以自己去读——问曰:「云栖大师谓,良知非真知。又云,王阳明于佛法未有深得,斯言何谓也?」 答曰:「学道之人,切莫竞执名言,贵在真实体认。用处幽玄,体认得真,是亦可也,非亦可也。体认不真,是亦不可,非亦不可,何则?古德云,老僧把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也得,把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也得。云栖大师云,良知非真知,即把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也,可谓用处幽玄矣。阳明夫子云,良知即真知,此则把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也,固不敢保其真实亲证,亦可谓随顺信解矣。」又曰:「阳明以巧心妙手,欲使人就路还家,作此说也。况体外无用,全用即体,故曰良知即真知。又云学人贵在体认真实,莫竞名言。良知、真知,皆名言也,须体三性之所归,始悟自心之玄妙。何则?仁也,性也,常住真心也,皆成自性也。孝悌忠信也,见闻觉知也,皆缘起性也。或人以缘起性达成自性故云云,阳明以缘起性即成自性故云云,二者但顿渐有异耳,非见理有别也。」这里说的「就路还家」,意思就是沿着当前的路回家,而不需要抛弃现在的一切去另辟蹊径。

3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概论

「知行合一」是阳明早年提出的学术宗旨,晚年则以「致良知」作为宗旨。其实「致良知」的雏形在阳明早期就已经有了(见《传习录》徐爱录),只是晚年才确定下来。

我们首先要明白「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说的是一个意思,然后才能有正确的理解。阳明说「真知必然会行」,这个真知就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很明显,「致」字就是行字,「良知」就是知字,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阳明曾经说,他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学说,其立言宗旨是要人晓得 「一念发动即是行」 ,所以一有恶念出来就去克倒它。这句话对于正确理解「知行合一」非常关键。

4 对「知行合一」的两种错误理解

一种普遍的错误理解 是将「知行合一」等同于「实践出真知」。当我们说「实践出真知」,说的是经验知识,而王阳明说的「真知」是良知。良知并不是知识,但一切知识都为良知所用。毛润之那句大白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吃一口」并非「知行合一」,因为「知道梨子的滋味」与「吃一口」之间是有逻辑鸿沟的。如果一个人味觉丧失,那么吃一口依然不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毛先生说的实际上是「行先知后」,而非「知行合一」。如果从「知觉」的例子来类比「知行合一」,那么这里「想吃梨」是「知」,「吃梨」是「行」;「味蕾感知到梨子的滋味」是「知」,「感觉到甜味之后享受吃梨的过程」是「行」,所以知行是合一的,是即知即行的。就好像阳明经常举 「如恶恶臭」 (闻到臭味之后掩鼻逃离)来说明「知行合一」是一个道理。

「知识」的「知」与「行」并不是合一的,前者只是后者的手段,不处于同一个层次。比如你知道怎么买机票并不代表你立刻要去买一张机票,比如你知道光速是最快的并不代表你要去利用这一知识或者亲自通过实验去验证光速到底是不是最快的。

相比光速这样的理论知识,一些「技巧性的」知识更容易被误解为「知行合一」。比如「知道」拉小提琴是从练习拉小提琴过程中获得的。的确如此,但这并不是「知行合一」,因为在这里「知」是先于「行」的,比如你肯定是先知道一个音然后才能把这个音拉准,而之所以没拉准,并不是因为你不知道,而是你胳膊的肌肉还没有调整好。学骑车、学游泳也是如此。我们在学之前,通常都会有人示范,让我们知道正确的方法。有人可能会说,有的人学骑车可能纯靠自己摸索、不需要人教,的确存在这种情况,但在此之前,他必然已经先通过看别人骑车而「知道」骑车的要点是保持平衡、同时他肯定早就「知道」保持平衡是什么意思,所以他现在只需要去练习「如何在自行车上保持平衡」。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两个问题,一是一个不会拉小提琴的人可能具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甚至去点评一个小提琴高手的技巧甚至是偶尔拉错的地方,二是鸭子根本不用去学游泳,因为它天生就「知道」,而且它的羽毛和脚蹼条件意味着它不需要锻炼自己的身体来适应水的环境。

另一种错误理解是 ,认为我们所有人本来就是「知行合一」的,哪怕小偷也是知行合一的,有知才有行,有行必有知。这种说法具有一定迷惑性,但其实是错误的,也与王阳明通过「知行合一」来强调「心即理」完全不符。

没错,小偷也要知道怎么撬锁才能去偷东西,但我们前面说了,这属于「知识」,与「行」并不在一个层次。就「偷东西」这一行为而言,对应的「知」是「偷东西是应该做的事情」。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小偷为什么还要偷偷摸摸呢?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去偷呢?如果这样做被人抓住,那么他应该觉得很冤枉很愤怒,因为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理),却被大家「侮辱」。可见小偷绝非「知行合一」的,所以王阳明说,小偷也知道偷东西是不对的、你叫他小偷他还会不好意思。

就我们的日常行为来讲,比如我们经常「知道」饿了却不去吃饭,「知道」困了却不去睡觉,因为我们脑子里还有很多别的事情。所以有禅师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是很高的境界。

因此,「知行合一」是圣人的境界,是得道之后才有的境界,常人只能是慢慢磨练自己,让自己靠近这个目标(但常人在一时一事上也是可以做到「知行合一」的)。如果是人人本来就是「知行合一」,那也就谈不上什么功夫了。再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有人喝醉了酒或者吃了迷幻药,彻底断片了,干出一些蠢事,你显然不能说他是「知行合一」的,因为他什么都不知。我们常人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比如有些少男少女见到自己的idol之后进入癫狂状态,或者某些成年人在巨大的金钱诱惑面前失去理智。这些用佛家的话来讲都属于「无明」,都是不知而非知。

5 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

在解释完「知行合一」等于「致良知」以及两种错误理解之后,我们再来说什么是「知行合一」。

首先,「知行合一」的「知」说的是「良知」——即「真知」或「知之本体」。「知行合一」的意思是,知行的本体原来是一个(所以阳明说不得已说成两个)、而不是用知去合行或用行去合知。「知行合一」意思就是 知即行、行即知、即知即行 。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是从逻辑上如此说,在时间上,实际上知行没有先后可分。否则王阳明也没必要去反对朱子的「知先行后」了。

为何说「良知」是「知之本体」呢?我们的知觉、知识都是因分别心而起的,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比如你必须知道什么是白的才能知道什么是黑的,而且黑白不能是一样的,否则就陷入逻辑矛盾。相反,「良知」是那个分别心未起时的「知」。

既然分别心未起,那怎么去发现「良知」的踪迹呢?不同于佛老说空说玄,儒家却是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去寻找这个「知」的踪迹——或者至少是它的近似。

既然知识是分别心、良知是分别心未起,那么我们那个将自己与外物和世界视为一体(而非割裂)的心就一定是良知的表现。所以儒家从道德行为来讲这个未分别的「知」,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同情心(古人叫「恻隐之心」)。

所谓同情心,就是我们将外物(他人、小动物、花草树木等等)视为与我们一体,对其遭遇感同身受(比如他人遇难、小动物流落街头、花草被风雨摧残)。任何人,稍微想一下,都会承认自己有同情心,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有的人对别人很恶劣,但对自己养的小狗却很好,那是因为爱一只小狗要更容易一些)。换句话说,这种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天生就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这就是「仁」。

这个「同情心」不是勉强出来的或者思考得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所以说它是「分别心」的反面。当我们在马路边看到一辆车向一个小孩撞过来,我们本能地就会去将小孩拽过来。这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完全是「无所为而为」。这就是「良知」,或者说「初念」。这个初念来自于我们的本体(仁体),人人都有,只不过在某些情况下这个初念瞬间就被第二念、第三念取代了,甚至本人都没有意识到,比如成年人掉河里救不救、老年人摔倒扶不扶这样的问题。古人为什么喜欢举「小孩即将坠井」的例子来论证「良知」的存在,是因为小孩子属于弱者、不与大人的世界产生纠葛而且不会作伪,所以我们不容易产生第二念、第三念。但我们不能因为有第二念第三念的分别心出现,就否认初念或良知的存在,哪怕后者极为细微(「道心惟微」)。

从这里举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从「良知」出发的知与行根本是同时发生的,即知即行。在一些行为具有持续性的例子中,比如小孩子遭遇危险但一时无法解救,后面的「想办法解救」都属于「行」的范围,其中涉及的知识都属于「良知之用」。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够一直想办法施救,说明你那个「初念」是一直持续的,一直是「良知」做主,一旦初念被第二念第三念取代,那么你就可能半途而废。可见,这里同样是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