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些西医便以葡萄牙人攫取的中国澳门为基地,开设诊所,售卖西药,施行手术,并通过招收中国学徒的方式,向中国内地传播西方医学。这些西医之中有不少服务于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自然不免也会干些贩卖鸦片的勾当。
在这些西医之中,有一位名叫马礼逊,他也是来到中华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其于1820年在澳门开设一家诊所,合伙人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医生李文斯敦,并为诊所配套开设了一间药房。
这便是如今著名品牌“屈臣氏”的直系先祖。在这个很有些年头的老店背后,则隐有一段西药入华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这个药房大约存在了五年时间,因为马礼逊回国和李文斯敦亡故而关闭,直到两年后另一东印度医生郭雷枢来华,才得以恢复。
当时广州为清朝指定的唯一合法外贸口岸,每年5月到10月容许一定量的外国人前来进行贸易,指定外贸机构即是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
西医如郭雷枢也会随商人前来,偶尔也给十三行的富商们看看病,久而久之,积累了些好感,得到了富商们的支持。
郭雷枢遂在1828年将诊所开到了广州,药房也随之有了第一个内地分店,按照当地习俗,号为广州大药房。有史料称郭雷枢还在广州建了一座小型汽水工厂,成为后来畅销的屈臣氏苏打水之肇始。
虽然颇有进展,但受制于清朝的外贸规矩,这些药房诊所都局限于澳门、广州,而且在广州限制尤其大,必须打着只给外国人服务的幌子。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大开,大量西方传教士涌入,西方医学也随之而上。各地的教堂拔地而起,往往不远处就是教会医院,西药也开始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知。
奇怪的是,屈臣氏的先祖不趁此机会,北上内地拓展市场,却转而南下去了香港,时间是1841年。原来自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大批军队、商人、冒险家、传教士涌入,造成人口爆炸的同时,更带来许多新型病菌,再加上香港气候炎热潮湿,卫生状况十分糟糕。这些病菌就不是洋枪洋炮对付得了的。
危机中,西药商机出现了。屈臣氏的先祖将分店开到了香港,那座汽水工厂也随之迁来,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尚未习惯饮用此物,最大客户群体还是外国人。
与此同时,屈臣氏也来了。所谓屈臣氏,其所指人物英文名为Thomas Boswell Watson,若以汉语普通话音译,当为托马斯·博思维·华森,但按粤语发音,则将“华森”二字译作“屈臣”。
这位屈臣先生祖籍苏格兰,职业为医生,在1845年来华,并于澳门开设诊所,或许是生意状况不佳,又或许是香港市场更大,十年后他卖掉诊所,渡海入港。
在这里他的生意十分成功,不仅开设了一家规模可观的诊所,还在繁华的黄金地段买下店铺开设药房,名为香港大药房,并因此得以强势加入屈臣氏先祖的业务中。
当时香港大药房的股东很多,即便屈臣先生强势,也不太可能让这个药房立马随他改姓,何况他自己的生意也不错。不料此时刚刚年过30的他,身体状况欠佳,大约是水土不服,呆了没几年,就撑不下去,卖掉产业,匆匆回国。
临走之前,他将自己在香港大药房的股份留给了一个专攻药学的侄子。此人名为Alexander Skirving Watson,缩写为A.S. Watson。
依靠专业所长,他很快成为药房首席药剂师,短短几年时间后,就得以与两名药剂师同伴接管了整家药房。在1862年,他叔叔去世两年后,打着A.S. Watson标签的药物便出现在了市面上。
随着业务的繁荣,A.S. Watson标签在香港成为知名商标,这位屈臣先生便趁势将香港大药房的名号在1871年改为了A.S. Watson & Company,粤语翻译即是屈臣氏大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