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有次带了一个人来见我。
那人说自己是男中音,可是当他开口说话时我就觉得有问题,因为他说话的声音特别明亮。
我带着这个疑问说:“你今天准备唱什么?”
他说:“我唱一个《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
可是当他唱完以后我就呆住了。
为什么呢?
因为眼前的这一个人活生生地变成了一个机器。
我想了想,跟他说:“你不是男中音。你的‘男’是困难的‘难’,看到你我就想起了曾奇峰老师的一句话 ——
然后他就笑了,脸也红了。
旁边的同学笑得趴倒在桌上。
笑完以后,脸红以后,他的变化就是身体放松了,这时我说“你再来一次”。
他重唱了一次,好多了。但是我看到他有个地方还很硬,就是下巴。
我又说:“你怕我们不知道你的硬,就把下面的放到上面来硬,还硬得这么明目张胆。”
这个时候,他才完全放松了。音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又硬又紧,而变得好像说话时那样,特别明亮,特别好听。
这个男孩的声音一开始之所以是那样的僵硬,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不敢站直。
我问他以前的声乐老师是谁,他说是某某某。
我就想到,因为那个老师个子不高,所以他不敢站直,不敢站得比他的老师高。
对男孩来说,老师就像是一位严厉的父亲。如果他站得比父亲高,这种“超越父亲”的感觉让他受不了。
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对父亲是有攻击的。
如果他站直了,并让声音很顺畅地发出来,那些声音就像万箭齐发,朝着他的父亲飞过去。
声音可承载攻击,
这个无需多说。
大家都体会过,有些人唱歌就像杀人一样。
我对那个男孩说:“我也长得不高。不过,我不怕你直起来比我高。”
这个解释是有用的,他就不用压抑了。
当他全身肌肉放松了,声带才能更好地去运动,声音也就对了。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之后,他整个人的状态也变了。
还有一个例子。
我的一个女学生,音准不好,就是常说的“五音不全”—— 其实,五音不全,是
听觉
的问题。
于是,我试着问:“你的耳朵是不是不太好?而且我猜,两只耳朵,有一只相对差一些。”
学生回答说:“是的,左边耳朵更差一些。”
听到这里,直觉告诉我,这是早年经历的内在冲突。
我接着问:“你和爸爸的关系怎么样?”
这句话刚一出去,她就哭了,情绪陡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哭着吼道:“他根本不喜欢我,他喜欢姑妈家的自闭症弟弟!仅仅因为我不是男生!
他经常打我,吃饭的时候直接把筷子扔我脸上,我真的受不了,我不想听他说话!”
我说:“你当时一定被吓到了吧。”
慢慢地,她的情绪才稳定下来。
一周以后,她的其他几个学科的老师都给我回馈说,她的音准越来越好了。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想讲一讲
声音与心理
的关系。
近些年,通过声音的教学和观察,我发现艺术与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内在联系。
猫在春天的时候,会通过声音来呼唤它的伴侣,完成交配。
这会让我想到,人类在还没有语言的时候,声音也是用于沟通和交流的工具。
用声音来传达情绪,是一个人的本能。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内在情绪。
婴儿同样也是通过声音表达自己的需要。
饿了,它会“哇哇”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