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咱们学校准备建立吗?
葛:我们想建,但是现在有困难。我们这里人数少,连我在内有16个人,还有4位外包人员。比如我是历史学博士,然后我做这个人文方面的学科馆员,那人家读者来不是来问你书在哪里,而是要问你,某一问题现在前沿在研究什么?你要跟他介绍。另外我们有最新的什么资料,或者某一个学派、某一门学科最新的成果都要知道在哪里。在美国,大学的研究生做课题并不是首先去问导师,而是导师布置给他,他就到图书馆去找学科馆员。
周:所以说我们还是有差距。
葛:是有差距。现在这里相当一部分它是用数据库的,纸本书籍我们量不多。
周:就是这个数字化管理。
葛:对。而且我们这里的书主要以英文书为主。因为它们都是港中大的体制。
周:接下来您会作一些调整吗?
葛:我现在正在听取大家的意见。馆长是一个服务岗位。此前全世界那些主要馆长我都有交往,大家有共同的语言。就是钱不够,其次是空间不够。
周:那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葛:我的理念就是我们用好每一分钱,把这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作用。我要成立一个咨询委员会,像这里每个书院、研究生会、学生会都要有代表来,由他们负责去收集意见,我再根据这些意见做一个优化。比如说我买数据库用多少、我买书花多少、采购什么书。要求就是由学生提出来,我们必须要答复。第一是马上去采购;第二这个书我们买不到,那也告诉他,你有什么途径,你也可以跟我讲;第三是我们不采购,那也要讲清楚什么原因。这样的话,所有学生都可以理解图书馆的情况。有些数据库、杂志非常贵,但这些数据库它是根据你的人数来付钱的,就是你自己系里面3个人、5个人,那能不能你们以个人名义一起订。我们订1万美金,你自己订100美金,然后你给你的学生、老师、同事共享,这不是商业行为,可以容许的。我们就用种种办法跟他商量。
周:这很棒。在深港融合背景下,应该如何让这个世界更好地去感受、去接纳甚至互动大湾区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