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近年来,江西省靖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第一位产业”的绿色经济,走出了一条旅游经济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路子。
“水脉就是命脉、绿色就是特色、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业态”,这是靖安县常念常抓的“生态经”。
作为鄱阳湖源头林区和重要水源地,靖安县积极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屏障的“守林员”,坚持以“河”为贵、以“路”为美、以“树”为荣、以“净”为宝,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和模式。
靖安县在全国率先实施“河长制”,开展北潦河流域综合治理行动,把河道当街道来管理,把库区当景区来保护。由县委书记担任总河长、总库长,县长担任副总河长、副总库长。共设县级河长、库长5个,乡级河长11个,村级河长82个,库长179个,聘请专职巡查员、保洁员250余名。69条支流全部建立“一河一档”,制定“一河一策”。
50多岁的当地村民甘立林2015年开始认领潦河靖安县双溪镇曹山村段1.5公里河域。他每天早晨6点开始,一天两次巡查并清理垃圾。甘立林说,“随着政府治理措施和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倒垃圾的少了,河水逐渐变清了,工作量也少了,景色越来越美了。”
与“河长制”类似,靖安县还大力实行“路长制”,把公路作为景观带来打造,对公路沿线村庄房屋外立面进行“穿衣戴帽”和“三线入地”,公路沿线严格实行准入制度,“建一物、成一景”。
靖安县还为全县古树名木建立健全管理档案,实施挂牌保护制度,使每一棵古树名木都有了“身份”、配了“保姆”。在水口乡周家村洞里的小溪旁,有一颗树龄1100余年的罗汉松,它的“树保姆”是当地村民漆家春。漆家春不仅悉心照料古树,还联合周边61户林农成立了岭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兴办民宿农家乐,打造了一个生态农场。
靖安县副县长刘化平表示,靖安坚持对境内的山、水、城、村、路进行整体性生态修复保护与环境整治提升,使全县从“治山理水”迈入“显山露水”的新阶段,全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评价等级为优,综合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
如果说绿色生态是靖安引以为豪的“底色”,那么大力推动旅游主导型绿色发展,使“生态美”与“经济富”有机结合,则是靖安县越来越自信的“底气”。
靖安县旅发委主任孙红星介绍,靖安县用全域旅游理念布局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变砍树为看树,变卖木头为卖风景”,建成了漂流、温泉、滑水、水上乐园、丛林野战、户外拓展和中部梦幻城等诸多生态旅游项目,打造了观音岩、白水洞、天崖山、神仙谷、宝峰寺、东周古墓博物馆、况钟纪念馆、娃娃鱼生态苑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观景区,建设了宝峰禅韵度假小镇、中源客家避暑小镇等多个特色人文小镇和小湾渔家村、古楠村等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点,还有20多个总投资额达200亿元的大型旅游项目正在推进。“我们在旅游开发中充分挖掘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诗词文化等非物质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实现了文旅融合发展。”
得益于游客井喷式的增长,靖安县乡村旅游和旅游民宿发展迅猛。
“六月无棉,莫上中源”,这句谚语是靖安县中源乡作为避暑胜地的真实写照。中源乡是靖安县乡村旅游的发源地,四周高山矗立,素有“小庐山”美誉。每年夏天都有1万多名来自周边城市的“候鸟族”来此避暑度假。目前,全乡共有农家乐207家,接待床位1.2万多个,今年夏季床位已基本预订出去了。
中源乡三坪村村民刘菊芳以前家境贫寒,后来跟丈夫在县人社局的帮扶下开办了一家农家乐,拥有床位10个,农家豆腐、蔬菜、土鸡等都卖上了好价钱,一家人很快实现了脱贫。
蓝孔雀生态庄园位于靖安县水口乡,由靖安县林场下岗工人刘冬梅创办,自2013年开业以来,深受游客青睐。目前,生态园有员工200名,吸纳周边贫困户60多名。2017年,蓝孔雀生态园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带动农户310户共同经营种植养殖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3500余元。
数据显示,近年来,靖安县旅游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年旅游接待人次、综合收入增幅均在30%以上。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757万人次,达到全县人口的63倍之多。靖安县还荣获首批江西省旅游强县,并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