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智学堂
未来的创造者,从这里起步。开智学堂是一个学习社区,在这里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学习编程和写作等21世纪人才所需的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周周打板  ·  两个板,高溢价! ·  昨天  
周周打板  ·  两个板,高溢价! ·  昨天  
李楠或kkk  ·  #魅蓝非官方内幕# No7** ... ·  2 天前  
纯科学  ·  AI大模型、中模型、小模型谁主沉浮? ·  2 天前  
风清扬大侠  ·  AMC vs CIPS ·  5 天前  
风清扬大侠  ·  AMC vs CIPS ·  5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盗采价值42亿元煤炭,涉黑企业被重判! ·  1 周前  
中国能源报  ·  盗采价值42亿元煤炭,涉黑企业被重判!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智学堂

《自私的基因》译者:翻译此书就是学习道金斯的思想进化(下)

开智学堂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4-18 18:36

正文

《自私的基因》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在自然选择方面提出深刻的见解,更是颠覆了你对自身的认知。你以为自然选择是有目的,但其实是无意识的;你不断为生活赋予意义,但最终发现只是为了繁衍后代。如何正确解读此书的含义?让自己更好地选择与生活?P.S.此文根据陈复加第 48 期开智公开课《自私的基因》背后的故事整理而成,此为下篇。

作者介绍

陈复加老师,英国帝国理工航天工程硕士,牛津大学动物系博士,是《自私的基因》译者之一。从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威廉姆斯 F1 车队,成为研发工程师,而且是该司首位中国女工程师。之后在牛津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SpaceCot,组建了研发和商业团专门研发可折叠的便携婴儿车。2017 年 4月,英国排名第一母婴杂志 Mother&Baby 给 SpaceCot 颁发婴儿旅行产品最高评价奖。

Q6:道金斯在书中提到自然选择成就了今天如此丰富的物种,而且这一过程是完全无意识的,不像人类可以人工选择培育新品鲜花或者豢养新的宠物狗。那么如何理解自然选择是无意识、无目的呢?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是冲击西方世界信仰体系的一个重要观点。道金斯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也没有神在操纵这个世界,这一切都是通过竞争,通过概率的选择在无意识的进行。

从生物学上来讲,进化的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当你能够适应这个环境,你就能留下来,不适应就被淘汰,但环境的变化是一个概率问题,我们作为一个生物体,谁也无法预知环境会如何变化。

假如环境突然变冷,那么基因变异出来的那些抗寒物种,就能生存下来;而那些只能适应常温或者是高温的物种,就无法存活。

假如经历了长时间的寒冷天气后,环境忽然变热了,但是那些适应炎热天气的物种已经灭绝,那些适应寒冷天气的物种不得不重新慢慢去适应,它们又在进行各种的变化,可能最后会变异成比较适合炎热天气的物种,而那些无法适应的物种,又会被淘汰。

所以这整个过程完全是由环境来驱使的,环境会怎么变,恐龙当年不知道,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我们现在许多人说全球变暖,也有人反对,各执一词。

除此之外,地球面积如此之大,可能某个区域会变得越来越冷,另一区域又可能变得越来越热,在这两种小环境中生存的物种肯定也不一样。有些物种可能在炎热的小环境中生存下来了,但它的其他亲缘关系物种却在寒冷环境中难以适应而灭绝了。

比如盲鱼,因为生存在黑暗洞穴这种小环境中,它天生没有眼睛,眼睛对它来说也根本没有用,还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这种盲鱼为了节省能量,使其游得更快,抢到更多的食物,在进化过程中就没有生成无用武之地的眼睛。

在这种黑暗洞穴中,你可以想象这些盲鱼依然生活得很好。但假如某一天,因为地震山裂,洞穴突然没了,这些鱼会暴露在阳光下,那会怎么样?这些鱼很可能会被其他生物所吞噬,从此灭绝。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的随机性和无意识性。尽管现在人类不断地在尝试预测环境,但事实上从大时间周期来看,人类科学技术还无法准确预测,更不要说几千年,几亿年以来环境变化和生物进化过程了。

如今不仅是生物环境正在经历剧烈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面临的社会环境每天也在发生变化。第一代 iPhone 出现在十年前,从此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状态,在爷爷奶奶那辈的眼中,显得惊奇不已,他们会诧异为什么突然所有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

而等我们活到爷爷奶奶这个年纪的时候,社会可能会变化的更快更新,到时我们也会看不懂。最终这个社会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其实谁都不知道。尽管有人预测人工智能是未来的方向,可这也仅仅是一个推测,实际上环境会如何变化没人能笃定。

比如说对于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很多人认为这将会导致美国整个社会环境的倒退,可这谁又能预料呢?毕竟在选举之前,大家还觉得特朗普不可能当选呢。

从个人来说,我们可以做很多的选择,选择种植什么花草,养育什么宠物。父母对我们的培养,也一般会选择一个方向,比如说培养成为科学家,公务员,或者送去别的城市,别的国家深造。这样的一种人工培育方式,最后都能成功吗?有可能。

因为我们还处在一个小的环境和小的时间周期中,从出生到现在,这二、三十年还是一个相对较短的过程。但等到了八九十岁,这种培育的方向是否还依然适合你,这就很难讲了。好比有很多父母可能觉得公务员在他们那个年代非常吃香,所以希望自己的小孩也能去当公务员,但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公务员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了。

在我那个年代,生物学是一个热门的学科,而现在读生物学的学生却就业困难,这也是因为社会变化太快了。那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个人觉得可以从生物学上,从道金斯老师《自私的基因》中得到一些启发:首先必须承认你是无法预测未来环境会如何变化的,但是你可以多去尝试一些不同的环境

当进入到新的环境中,你会发现你很不适应,这很正常,就像我刚才所说的盲鱼,突然暴露在阳光下它也无法适应。但如果你努力适应下来了,那么你的适应能力就会开始重新进化。

这也意味着当环境剧烈变化时,因为你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你更能适应新环境,存活的几率也会更高。当然这并不是让你去尝试完全无法适应的新环境,好比盲鱼如果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很大可能会被其他物种吞噬。

最好是循序渐进,先尝试在有一点光线的地方活动,这样它的后代会有一些能够适应这种环境,慢慢地,这个物种就可以继续繁衍下去。

Q7:有读者读完这本书之后要跟抑郁症展开长达十几年的斗争,还有一些读者读完后觉得生命变得空虚而无意义。你怎么看待这种对读者产生较大冲击的科学概念或观点?

对于这个问题,道金斯做过很多类似的演讲,他提到曾经接收过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埋怨和恐吓信,控诉他的思想和理论使自己和家人患上抑郁症,受到伤害。

这种现象其实跟西方世界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虽然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都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但在老一代的西方人群体中,还存在非常强烈的宗教意识。而科学却经常会站在宗教的对立面,好比进化论,对很多宗教理论都是一个直接和强力的冲击。

举个例子,在美国有一个博物馆,叫「进化博物馆」,在这里他们声称地球只有六千年,因为圣经是这样记录的,并且恐龙可能就在两千年前就灭绝了。

有相当一部分人出生在宗教信仰的家庭,父母和亲人长辈自小就会告诉你这个世界由上帝所创造,众人都是上帝爱护的子民。等长大后,某天读到了道金斯的书,发现书中的观点如此合乎情理,完全无法反驳,这时候便可能开始自我怀疑和反思,甚至是自我斗争。

这个问题在中国估计比较少见,毕竟中国多数年轻人,可能从小接受的是宣扬科学的教育。

我曾经也接触过很多国内外的读者,他们跟我反馈过类似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生物体的来源和人类生存的本质,然后不禁会质疑:如果生命的存在只是为了繁衍,那么我们的意义在哪?我们为什么要生存?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既然我的生命意义只是为了繁衍我的基因,那么我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工作?

就我而言,人类进化到今天,不单单只有生物学特性,同时也有社会学特性,而且这两种特性不一定是完全冲突的。从生物特性来看,人活着是为了繁衍,那么有些人则会认为读书,工作和追求生活是没有必要的。这是不对的。

因为到今天,你作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已经不再是繁衍后代,而有可能是写了一本好书,影响了许多人,也可能是你创办了一家优秀的企业,给社会生产优质产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你对这个社会的贡献不再局限于繁衍更多的后代,而让人类继续存在,你所能做的可以更多更大。从另外一方面看,你对社会做的贡献其实也是在帮助你的后代能更好的生活,所以说你的生物学特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

你贡献越多,将来你的后代就有可能收获越多。我们常听人说,为了孩子,要好好工作,挣钱去买个学区房,这也是生物学特性在指导社会学特性的一种体现。

另外一种容易让大家迷茫和无措的说法是,进化是随机性且无意识的,环境在不断变化,个人的命运也福祸难测,那我们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并不是被上帝或者其他高等生物精心创造和选择的特殊群体,只是刚好生存下来了,那又是为什么什么目的而存活着?

在我看来,我们存在,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人类的生命是来源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你能从几千万个精子里面脱颖而出,与卵子结合,你的出生本身就是非常幸运的事情。这种概率远远低于上一个好大学,或者找一份好工作。所以每一个人走到今天,都是一个幸存者。

想想那些已经灭绝和淘汰的物种,我们经历那么多残酷的自然选择才有了今天鲜活的生命,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基因和生命,既然如此,怎么还能不好好珍惜生命呢!

Q8:在《自私的基因》提到「针锋相对」这个策略,你是否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运用到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好策略呢?

这个策略是否为好策略,这比较难说。因为任何一个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都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个理论它是有限制条件的,可能在你的实践应用中却没有这些限制条件,所以具体能不能对生活和工作发挥作用就不好判断了。

其次「针锋相对」策略本身是一个统计理论,是一种长期的策略,如果你一直运用它的话,长远来看是可以受益的,但这是个概率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好的策略,至少从理论上能够证明,如果你一直使用这个策略,最后对你来说是最划算的。

就是用到我个人方面的话呢!我个人觉得,特别是在创业中,在工作中我觉得还是蛮有用的。因为特别是在创业的时候你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可能会跟你很好,有的人可能会对你不好,有的人一开始对你很好然后就开始坑你,这种事情也是蛮多的。

那么我个人是尽量会用到这种策略,但是不一定每一次都会成功,至于说这样的策略对我来说是不是长期来讲获益呢?我觉得二十年后可以告诉你这个事情,哈哈。

而且我个人觉得,这个策略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结,而带来更多的方便。比如男朋友今天骗了你,你怎么办?你会纠结,到底该不该原谅他,也担心下次他会不会故技重施。或者男朋友今天迟到了,你原谅了他,那么下次他还会不会再迟到?他会不会屡教不改?这些事情经常会发生,很多人不可避免的陷入到纠结中,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候我觉得针锋相对这个策略是有用的:假如他迟到了一次,你就跟他讲,你再这样我就不理你了,然后就不理他,直到他再不迟到了。这样子你就可以节省很多纠结的时间。

Q9:我是临近毕业的博士,目前正纠结职业生涯选择,陈老师你当初从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后,为什么没有选择继续科研的道路而是选择了创业?这样的勇气是从哪里来的?

我先说一下我的个人经历。我当时博士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做学术,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觉得自己并不是很适合做学术,特别是当时在牛津接触到了许多牛人,感觉他们都比我厉害,假如我继续留在学术圈,就必须跟这些人竞争,我觉得自己竞争不赢。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这种想法并不完全理性,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即使不应该,但这确实是驱使我去工业界的一个很大原因。

二是选择创业也是个机缘巧合。在牛津读书的最后一年,学校设立了一个奖学金项目,支持牛津的科学工程博士去商学院读 MBA ,当时我申请了这个项目,拿到奖学金后就在商学院念 MBA。MBA 最后要求我们做一个 project,我当时就选择了做现在的这个创业项目(太空婴儿床)。

这个 project 后来在学校,在伦敦,在英国,后来在欧盟都获得了很多创业方面的奖项。之后,学校的老师希望我把这个项目继续做下去,还给我介绍一些投资人,就这样,我走向了创业的道路,所以说这算是一个机缘巧合吧!

至于我们到底要选择学术界还是工业圈,在职业上要如何做选择,我个人觉得可以回到《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回到生物学和进化论中去获得启发。

大多时候人的选择,人的经历和人的未来,都是无意识的过程,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所以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来说,你现在做的任何一个选择,其实都无关紧要。

如果你是一个很努力的人,我相信不管在什么地方你都能走得很好。而且假如你真认为自己的学术做的很烂,那么你根本就不会问我这个问题,直接就去工业界了。

我相信这位同学会提出这个问题,肯定是因为你在学术界可能做的不错,在工业界你觉得可能也有机会,这个时候你才会纠结。

这种情况可能就是个五五分的选择。而且假如你有心接触工业界,即使你待在学术圈里,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无意识地去选择一些偏应用的项目,选择一些跟工业界合作的机会,到最后会走回到自己的路上。

同样,如果你选择走工业界,但其实你个人还是喜欢学术圈,那么在工业界工作一段时间后,还是有可能会回到学术圈这条道路上。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从大的一个时间尺度来看,没有一个选择是错。只要你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寻找机会,一直在诚实地面对自己,思考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那么我相信你不会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你过去所有的选择最后都会成就你自己,而每一个人最后都会走出自己的路

就像生物界里没有任何两种生物的进化路径是完全一样的,环境在变化,每个人进化出来的能力和特质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最后也会走出那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别人的经历对你来说只能是一个参考,但我相信不管怎么样你都会走得很好。

END

打造优秀学习系统
掌握高效写作工具
创作者的必修课

  即将开课,马上预约!

推荐文章
周周打板  ·  两个板,高溢价!
昨天
周周打板  ·  两个板,高溢价!
昨天
风清扬大侠  ·  AMC vs CIPS
5 天前
风清扬大侠  ·  AMC vs CIPS
5 天前
半导体行业观察  ·  这家低调的半导体公司是怎样闷声发大财的
7 年前
LOGO大师  ·  字母N创意LOGO设计合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