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好几篇心电图的AI文章以后,笔者决定还是看看图像吧,此时TCT 2024正当如火如荼进行中,不晓得大洋彼岸的筒子们是不是收获颇丰。
图1 美国
St. Louis Heart and Vascular的
研究者Vaibhav Sharma教授等发表的,高危PCI手术使用单通道入路(Single access for high-risk PCI,SHiP)的方法,上一行的(A)示意图说明SHiP技术的穿刺点位置,(B)实际操作过程中放置于Impella鞘管内的Impell导管和PCI鞘管,注意术者们此时在14Fr的Impella鞘管内送入了7Fr Slender鞘管。操作方法为将Impella鞘管的止血阀分为四个象限,左上象限送入PCI鞘管,右上象限送入造影导管和微导丝,同时又起了个新名字:单入路双注射技术(Single access dual injection,SADIT)
不过今天要说的是另一篇英美研究者发表的对房室传导束进行三维重建的探索,我们都知道房室传导束的理解目前主要都来自于组织学研究,而因不同个体房室间传导束的走向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变化多端,更需要无创的先进成像方式,
这里就不用提三维标测了
。本篇的研究者们即通过对大体的分层相位对比断层成像(Hierarchical phase-contrast tomography,HiP-CT),并与活体患者的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重建结果相比较,指出预测传导束位置的新方向。
HiP-CT这两年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使用的是欧洲同步加速器提供的极亮源(ESRF- EBS,European Synchrotron Radiation Facility‘s Extremely Brilliant Source),比常规X射线亮1000亿倍,可达到微米级别的分辨率,也已被广泛用于各类人体器官结构的成像与分析。
图2 HiP-CT成像
图3 大体标本中大脑动脉树的三维分割(a)全脑;(b)放大后的右海马动脉丛(Hippocampus arterial tree)
研究者们使用的大体标本来自于1名80岁男性,有2型糖尿病、肾衰竭和高血压病史,以19.89微米扫描,表面剂量为32.1 Gy/s,完整心脏器官的扫描时间为18小时。这里可以看到,也因这些特性,HiP-CT暂无法在活体中运用。研究者们采用以下3个条件,来通过组织学描绘心肌内的传导束:
1)这些特殊传导束内的细胞必须在组织学上具有独特性;
2)必须通过连续切片来追踪已识别的传导束;
3)传导束内的心肌细胞必须与相邻的心肌隔离。
图4 大体心脏传导束的高分辨率图像
(这篇文章配的图太小,只能放大看了)
结果显示,房室束的心室部分满足以上所有3个条件,窦房结和房室结满足前2个条件,而心房心肌内没有发现任何特殊的束
(哦嚯~)
。房室结位于Koch三角顶点的附近,右心房前庭心肌深处。房室结由房间隔(快速通路)和房室前庭(慢通路)接收输入。当右心房壁被移除后,可见右心房壁和肌性室间隔顶之间的下锥体空间的纤维脂肪组织,房室结动脉最常见的走形即由此锥体空间底部向上延伸至顶端,房室结本身即位于此处。ISR(roof of the inferoseptal recess)是房室瓣之间的纤维组织,形成了左心室流出道内凹陷的顶部,位于右纤维三角区和膜状隔膜之间,用于隔离传导束由心房至心室成分的过渡。该凹陷的深度变化反应了二尖瓣与三尖瓣之间的正常偏倚程度,其下陷顶点则与下锥体空间的上顶点左侧重合。通过HiP-CT,可确认二尖瓣下内侧连合,及其与下锥体空间相邻顶点间的关系,这也是确认房室结位置的新指标。
房室传导束通过所谓的中央纤维体,由心房过渡至心室,该束最初无分支,估计长度由1-5mm不等。而已有研究显示,主动脉根部相对左心室底部的位置存在明显差异,横跨二尖瓣和三尖瓣之间并源自房室垫的纤维组织,将房室传导束与心房心肌分隔开,而房室瓣间的纤维连续区域随后形成了下隔凹陷的顶部,为房间隔的前下方提供支撑。这一结构同样存在解剖学上的显著差异,二尖瓣-三尖瓣间的纤维连续型并非一直存在,凹陷的范围也会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当主动脉根部相对左心室底部顺时针旋转时,无冠窦的位置更靠近右心房,凹陷很大;反之,当逆时针旋转时,无冠窦更靠近左心房,凹陷很小或不存在。研究者们指出,逆时针主动脉根部患者手术时,传导系统紊乱的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