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乌鸦预告片  ·  刺杀美国总统!漫威可太敢拍了! ·  5 天前  
乌鸦预告片  ·  刺杀美国总统!漫威可太敢拍了! ·  5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今日影像放映丨因为时至今日,它仍是法国人的挚爱 ·  6 天前  
中国电影资料馆  ·  今日立冬 ·  1 周前  
深焦DeepFocus  ·  最后2天,席位有限!电影策展留学之路,FIR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自媒体再火也取代不了记者,因为记者是干这个的!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6-28 01:09

正文

来源|中国广播;文|王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老主任说过:“干新闻的,大事发生时,哪怕来不及穿裤子也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自媒体时代,拼到达现场的速度、拼获得信息的数量、拼发布的“短频快”,显然专业机构和记者的传统优势被极大地稀释了。

 

只要有手机、有网,哪怕你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都可以尽知天下事。


 

于是不同的声音出现了:重大突发事件,还要不要记者赶赴现场?你再快也没有自媒体跑得快,因为他就在那儿呢!何况你到了现场,还需要一段了解情况的时间!怎么办?

 

其实,自媒体时代,“现场”对于记者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更重要了。不单单是要去“现场”,还要到达“标志性现场”。

 

自媒体时代对“现场”的理解:是“点”,不是“面”!在这个“点”上,新闻信息最密集,受众的关注度最高,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自媒体时代考验的是记者精准定位、精确出击的能力!

 

自媒体时代,记者去现场就是去“标志性现场”。


如果对2010 年玉树地震的救援报道进行大数据检索,最高频出现的一个词是“不抛弃、不放弃”。这是温家宝总理说过的一句话,结果被媒体高频引用。其次是“地毯式拉网式搜救”。

 

只有到了“标志性现场”之后,你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不抛弃、不放弃”,什么叫“地毯式拉网式搜救”。

 


在重点区域,在每一处可能还有幸存者的废墟之上,救援队员手拿木棒敲击能够发出清脆声响的物体,比如碎铁皮和碎玻璃。


他们一边敲,一边大声喊:“有人吗?”“有人就回一声!”然后全体静默,就连搜救犬都仿佛经过训练停止吠叫,大家俯下身子,把耳朵贴到瓦砾堆上辨听下面的回声,若没有回声,就直起身子,再往前迈一步,继续敲,继续喊,继续趴下,继续听……


这样循环往复,在重点区域一米一米、一步一步地推进,寻找生命的迹象。

 


原来我们的事实需要这样去发现,我们的新闻产品需要这样去呈现。


自媒体时代,记者是否专业,拼的是“细节”,是“体验”。

 

什么叫“细节”?细节是海明威写输了球的棒球手恼恨地把手套掷在地上的声音。

 

细节是瞬间,是人,它是通往事实本质的那扇“轻盈之门”。细节是真实的,细节是有力量的。

 

在玉树地震西北牛宾馆的救援现场,一栋四层建筑,中间坍塌,两边的楼体没有倒,但向中间倾斜,被困的四个幸存者就埋在中间坍塌的部分。

 

指挥员临机决定:为了避免“一锅烩”,救援队员一老带一小,外加一名记者,分组轮流进入作业面实施救援。笔者当时成为进入现场的唯一的记者。


三个小时过去了,接近被困者的通道终于打通了,救援队员的大半个身子都钻了进去,就在这时一次强余震发生了,两边危楼上的砖头直往下砸,警戒员大喊一声“快撤!”


求生的本能让我和那名年轻的队员迅速跑了出来,回头一看,老队员却依然留在洞中,后半截身子露在外头,一动未动。3 分钟后,老队员把第一位被困者拉了出来。5分钟之内,4 位被困者全部获救。

 

这名老队员叫刘文超。事后,我采访了刚从废墟上走下来的刘文超,问他为什么不撤,他回答:“你们在外面看不到,余震发生的时候,我已经抓住最靠外的那个兄弟的手了,他已经被埋了一天一夜了,换谁也不能撒手就跑啊!我要松手,他会绝望的。”

 


能听到这样的话,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体验啊!听到这样的回答,谁还能轻易质疑那“浑水泡面”的消息?在震后救援中,只有生命最大,只有真情最真。


互联网最讲“用户体验”,放到新闻报道里面,体验是什么?

 

——体验,是麦克卢汉讲的“人的延伸”。受制于时空的限制,我对美的东西、有意思的东西、叫人好奇的东西、利益攸关的东西、稀缺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抓肝挠肺,干着急,傻瞪眼,这时有人带着你去看、去听、去摸、去闻、去问,让你过瘾,让你爽。

 

——体验,是史景迁说的“像他一样活一遭”。史景迁说,写历史,写几百年、几千年前的人,最重要的是要“像他一样活一遭”。历史如此,作家如此,其实做记者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体验,还是陈虻说的“用你的皮肤去感觉新闻”……


发现新闻,永远在路上。


(文章原标题:《重新发现新闻——全民皆“记者”,记者做什么?》,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中心,全文详见《中国广播》2017年第5期)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