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ITICS电子研究
我们的研究风格:我们只做靠谱的研究,只做基于基本面的专家型行业研究。 我们的投资策略:我们始终坚守价值投资的策略,坚信守正方能出奇,在未来一年里我们相信,拥抱行业白马必定能获得超额收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元宵节快乐! ·  昨天  
新华社  ·  以为是糖,结果放嘴里炸了!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申公豹代购药单”,有……有点东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CITICS电子研究

【中信电子】瑞声科技公司深度报告

CITICS电子研究  · 公众号  ·  · 2018-01-18 14:57

正文

关于报告的任何问题欢迎联系【中信证券电子组首席分析师徐涛】(136-9149-1268;[email protected]

投资要点

  • 为什么看好瑞声科技? (1)平台化优势逐渐清晰,能有效聚集行业资源及绑定主流客户,不断突破行业天花板;(2)产品始终围绕微型元器件布局,突破微型化限制构筑高技术壁垒,保障高毛利、高盈利能力;(3)战略布局长远,产品研发及新业务开拓始终领先同行,能准确抓住趋势性机遇。

  • 声学持续引领升级,18年迎声学大年。 全面屏趋势下,立体声、防水、屏幕发声为声学升级方向,带动相关方案ASP持续攀升,声学市场未来三年有望突破500亿元。公司持续引领行业升级标准,声学全球市占率约30%,与歌尔股份双雄争霸,立讯旗下美律团队迅速崛起,未来可能打破格局。公司18年供货IOS端OLED款产品增加至两款,供货安卓端的SLS方案及立体声 升级趋势持续,预计18年整体声学可贡献营收近150亿元。

  • 光学独家WLG方案成本优势显著,玻塑混合镜头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双摄及3D趋势带动镜头市场量价齐升,空间近300亿元。目前塑料镜头市场由大立光、舜宇寡头垄断,玻璃镜头市场格局尚未形成,舜宇、联创、AMS及瑞声凭借各自技术不断突破。公司先后收购欧洲I.Square、日本Kaleido,独家研发出WLG技术,可用于普通混合镜头及3D准直镜头,预计18年H1玻璃镜头产能达300-500万/月,下半年扩至500-1000万/月,保守估计18年可贡献营收13.37亿元。

  • 触控马达紧握X向高端产品,18年后大力向安卓端渗透。 A客户Tapic Engine采用X向LRA马达,公司供应过半份额,ASP 10美元且需求量稳定,对手产品追赶尚需时日。安卓机型目前仍多数采用Z向马达,未来全面屏趋势下有望全面转向X向马达。当前公司安卓端马达ASP仅0.8-3美元,17年出货量300-500万颗,预计18年出货量可达3000-5000万颗,带动18年营收增至97.85亿元。

  • 结构件领域加大布局3D玻璃+金属中框。 公司进入射频结构件领域源于策略性业务分布,提出音射频一体化解决方案。17年公司3D玻璃产能估算为100万/月,18年预计可达200-250万/月;金属中框18年预计产能300-400万/月,产品ASP预计15-20美元。我们预计2018年贡献营收28.78亿元,毛利接近公司平均水平。

  • 风险因素。 声学降价风险,光学进展不及预期。

  • 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 公司为世界领先的电声器件供应商,立足客户优势扩展无线射频结构件及振动马达等业务,并积极向光学方向延伸。我们上调17-19年EPS至4.22/5.40/6.42元(对应港币4.72/6.04/7.18元,原预测为4.32/5.04/5.76元),考虑公司光学业务成长性及微型元器件领域龙头溢价,给予18年33倍PE,目标价199.32港元, 维持“买入”评级。




投资聚焦

智能手机步入存量时代后竞争加剧,我们认为公司是国内微型元器件行业绝对龙头,其无论是声学或非声学领域的积累与布局均大幅领先同业公司,战略高度甚至领先其他微型元器件公司2-3年,不断突破投资者意识中的公司天花板,多元业务打开更大成长空间。当前时点,消费电子以微创新为主,我们认为行业资源及格局均会向拥有一体化平台优势的龙头企业集中,瑞声科技为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多年来积累的平台化优势有望逐步体现。我们看好公司在各大板块的布局,尤其是声、光两大高壁垒行业。


1、投资者普遍认为声学创新已到天花板,而我们认为 声学升级远未结束,18年为声学大年 ,A客户端18年OLED款声学产品由1款变2款,安卓端高端向SLS方案升级、中端继续向立体声升级、低端则逐步依次替换,且在全面屏趋势带动下,声学结构未来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升级趋势远未结束,每年仍能维持双位数增长,公司增长会快于行业。


2、投资者普遍担忧公司光学业务的技术及推广情况,而我们认为,首先,光学空间足够大,壁垒足够高,公司选定此细分领域与自身一贯的技术驱动型理念相符,亦能保证足够上升空间;其次,公司布局光学已八年有余,之前亦参股过Heptagon对相关技术有所了解,目前产品良率已经能达到2寸玻璃晶圆片上成品30片镜片,4寸片研发成功后有望进一步提升,相关技术已有实质性落地,部分产品已经送样,可见其已经从实验室技术走向商业化。 如若进展顺利,未来光学业务有望接棒声学开启公司下一轮成长。


3、关于触控马达,公司历年来一直以A客户为主,但在全面屏趋势带动下,18年安卓端有望加速渗透触控马达使用率。安卓端马达ASP虽大幅低于IOS端,但持续升级趋势及从0到1的过程能帮助公司迅速抢占安卓市场, 18年公司安卓端马达预计有10倍增量,19年可期待更大幅度的放量。


4、关于射频结构件业务,我们认为公司涉足机壳领域主要源于其一体化战略布局下,参与天线及机壳的设计能更早预见下一代新品的升级趋势,帮助公司提早布局,一体化平台优势逐渐显现。


估值及投资评级

公司是传统声学领域龙头,目前非声学业务多点开花,光学成为最大增长看点 ,我们选取微型元器件同行业的立讯精密、信维通信,声学领域的歌尔股份,光学领域的舜宇光学科技四家作为可比公司。公司为世界领先的电声器件供应商,立足客户优势扩展无线射频结构件及振动马达等业务,并积极向光学方向延伸,目前光学产品已获市场认可,随技术储备释放及客户渗透率提高,光学业务有望快速成长成为下一强劲增长动力。我们上调公司17-19年EPS至4.22/5.40/6.42元(对应港币4.72/6.04/7.18元,原预测为4.32/5.04/5.76元),考虑公司光学业务的成长性及微型元器件领域的龙头溢价,给予18年33倍PE,目标价199.32元港币,维持“买入”评级。

公司概览:全球微型元器件行业领军龙头


主营业务 :立体式布局微型元器件行业“声学+非声学”多点开花


历史沿革:围绕微型元器件领域,深耕声学25年,积累非声学端技术近10年。 瑞声科技于1993年成立,前身是常州远宇电子有限公司,主营音响器材领域;1998年开始为全球领先手机厂商供货,2005年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微型电声器件的研发与销售,为全球声学器件供应商龙头,十多年来在保持声学龙头地位的同时,同样注重非声学业务的积累与拓张。2009年,公司开始布局RF天线业务;2013年后全面开展包括天线、NFC、无线充电在内的射频业务,并与声学业务相结合。触控马达、无线射频结构件等非声学器件自2014年开始占比迅速增加。截止2017年H1,非声学已达总营收52%,占比过半。公司现已成为产品横跨声学、射频、马达、光学的微型器件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2016年实现营收155亿元人民币,同比+32.1%,居全球同行业领先。


主营业务:全球领先的手机声学器件龙头,非声学领域全面开花,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公司当前主业围绕手机领域分为两大板块,声学器件及非声学器件。声学板块为公司传统主业,公司为全球声学器件供应商绝对龙头,一直主力供货A客户声学器件,顺利切入安卓市场后亦发展迅速,speaker box居安卓阵营份额近七成,与Top5安卓客户均达成稳定供货关系;目前来看,公司整体声学板块全球占比约为30%。非声学板块为后起之秀,13年起逐步为公司贡献营收,17年年中非声学规模首次超越声学贡献营收大头,公司目前已经在触控马达、射频结构件及光学镜头领域多方面布局,其中触控马达稳定供货A客户,射频结构件全面布局3D玻璃+金属中框,光学镜头独家研发WLG技术主推玻塑混合方案,有望进一步打开安卓端市场。


未来看点:声学稳定增长,光学快速突破,马达向安卓端渗透,音射频一体化布局持续拓展。 声学市场目前正由立体声向 mini Hifi 方向升级,每年增速稳定,小创新不断,预计公司声学业务未来稳定发展,立体声、防水等创新点持续。光学部分,公司八年深耕,独家 WLG 技术制备光学镜头,更具备大规模量产优势,玻塑混合方案有望弯道超车打破现有镜头格局,在摄像镜头及 3D 成像领域应用前景巨大,光学有望成为公司未来两三年最大营收增长点。触控马达部分, A 客户产品目前供应稳定,安卓端市场的高端 X 向触控马达渗透才刚刚开始, 18 年出货有望翻 10 倍,市场需求巨大。结构件方面,公司转向布局 3D 玻璃 + 金属中框,在全面屏趋势带动下,声学 + 天线 +3D 玻璃 + 金属中框渗透进主流安卓品牌高端机领域,公司音射频一体化布局优势逐渐显现,微型元器件平台效应未来有望放大。


股权结构 :实际控制人股权集中,机构投资者占比过半


实际控制人股权占比约40%,机构投资者持股合计超50%。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潘政民、吴春媛夫妇,自然人持股合计16.08%;此外潘政民先生全资拥有之公司Silver Island Limited持股4.19%,吴春媛女士全资拥有之公司Sapphire Hill Holdings 持股10.98%,夫妇子女作为受益人身份的信托计划Pan 2005 Irrevocable Trust及Pan 2005 Exempt Trust分别持股8.7%及0.39%;由此实际控制人的实际权益合计40.34%,自2005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0%以上。其他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包括摩根大通(14.07%)、美国资产研究管理公司(13.13%)等机构股东。根据公司2016年年报,公司机构投资者占比55.26%,股东结构稳健。



财务分析:声学+非声学双轮驱动,高壁垒确保高盈利水平


近四年营收持续增长,非声学17年首超声学跃升为公司另一业务支柱。 公司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微声学领域,受益于13年开始重点布局的非声学业务,公司近年来在声学业务增速放缓的形势下营收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总营收规模由2013年的80.96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56.06亿元,3年CAGR达 24.45%。期间,受益于无线射频结构件及触控马达解决方案迅速放量,公司非声学业务占比逐年上升,由2013年占比仅1%跃升至2017H1的52%,超过传统优势声学板块构成公司另一业务支柱。

毛利率40%以上居同行业领先,营运开支管控良好。 基于公司自身独特的发展战略(始终围绕微型元器件进行高壁垒业务布局),公司自上市以来始终维持40%以上高毛 利率水平,远高于同行(竞争对手声学领域的歌尔股份、触控马达行业的日本电产Nidec毛利率基本维持在20%-30%左右)。我们认为公司超高水平毛利率得以维持主要源于:(1)公司发展战略即聚焦于微型元器件高端市场,市场及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利润率水平及时调整;(2)公司凭借设计能力深度参与机型前端设计,与客户共同开发新机型形成利润溢价;(3)凭借自主研发,公司自动化生产能力及效率迅速提升,16年人均净利润产出8.7万元,远高于同行歌尔股份4.1万元和日本电产7万元。2016年,公司毛利率达41.5%。未来,随着光学领域突破及产品良率、管理效率的继续提升,我们认为公司未来有望继续维持40%以上毛利率水平。公司历来一直重视成本控制,营运开支占比近五年持续低于8%,2016年达5.8%,同比-1.0pct,为公司盈利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培育非声学新增长点。 受公司业务拓展,尤其是光学方面的布局,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加,2016年达11.66亿元,占营业收入7.5%,同比+0.2pct,预计2017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依然维持7%-7.5%,高于同行业研发费用水平(歌尔股份、日本电产研发收入比约为4%-6%),持续构筑高技术壁垒。


声学:持续引领升级,18年迎声学大年,营收高增长

行业概览:持续升级,立体声、防水、屏幕发声、MEMS是未来趋势


微型声学器件升级,向小型化、集成化、一体化发展。 微型声学器件主要包括扬声器、受话器及麦克风,其中扬声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的输出设备,具有铃声、免提、外放等功能。随着智能手机的迭代更新,声学器件也陆续经历了几次技术升级,从当前技术层面上看: 微型speaker正经历向speakerbox过渡,未来亦有望采用MEMS技术;reciever由单个reciever向recievermodule甚至receiver box发展,全面带动立体声升级;麦克风基本已从ECM阶段过渡至MEMS阶段;同时,声学部件防水设计以及与射频器件和传感器等非声学器件的集成趋势也愈发明显。 微型音箱在手机领域渗透率已经由2015年10%提升至2016年30-40%,主要集中在高端机领域,低端机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HiFi立体声、防水、屏幕发声等成为声学升级新趋势:

1)Hifi立体声

立体声Receiver module+ Speaker box、SLS解决方案带动ASP持续提升。 立体声的可行方式是将受话器与扬声器合而为一,组成一个复合单元,由此形成的多功能声学元件既能承担 近距离输出声音的功能,又能承担扬声器的功能。手机近年来内置speaker部分变化明显,最初内置的单个speaker逐渐被Speaker box替代,单个Receiver升级成Receiver module甚至Receiver box,近两年瑞声科技引领的超线性结构方案(SLS,Super Linear Structure)可通过改变Speaker单体的结构和膜的材料来承受更大的功率和振幅,提高Speaker的外放响度,达到更好的立体声,最终走向mini HiFi效果,18年有望大量在安卓高端机中普及。作为行业标杆,A客户率先在iPhone7手机上实现双扬声器配置,目前在安卓主流高端机中也有不少机型采用双扬声器配置,如三星Galaxy S5、Vivo Xplay 6、Oppo R9 Plus、华为Mate 9、小米6等,预计未来立体声解决方案会持续成为安卓市场卖点。

2)手机防水

大客户开始注重防水功能,安卓端仅少数机型使用,ASP有望提升50%。 作为日常必需品,手机被液体浸湿导致电路板短路问题成为防水要解决的问题。常见的防水方式有用胶体等封堵,以及用特殊材质(如纳米材质)镀膜或者覆盖。在声学部位,由于需要传导声音,所以需要使用只允许空气分子通过而不允许水分子通过的特殊工艺。目前主流技术主要是通过植入防水透气膜,并结合硅胶结构件压紧以及超声线、泡棉等方式实现。防水防尘标准采用IP等级来衡量,IP67/68是目前高端机型常见的防水等级,表示可完全阻隔灰尘,可短时间/持续浸入深1米水中。(1)IOS端:A客户从iPhone 7开始采用防水设计,防水膜一般用在听筒、扬声器以及麦克风上,使用防水膜可以最大程度保持密闭情况下加入更多的泄压孔,即“透气不透水”,实现IP67防水等级,后续iPhone 8和iPhone X仍维持IP67 等级,下一代新品有望向更高端升级。(2)安卓端:三星Galaxy S8、HTC U11、努比亚Z17、OPPO R11、华为Mate 10等均已达到IP67及以上的防水能力,未来IP68等更高的防水等级会在安卓机上有更广泛使用,防水部件如胶体封堵、镀膜等可以提升声学部分整体ASP,预计可提升50%。

3)屏幕发声

全面屏带动屏幕发声趋势,小米等客户开始布局新声学解决方案。 全面屏趋势带动下,屏幕发声成为声学另一大卖点。屏幕发声不依靠发声单元,而是通过屏幕震动来发声,屏幕就相当于扬声器,以节省内部空间并充分发挥OLED无背光的超薄优势。目前采用屏幕发声方案的主流机型是小米MIX系列。MIX1是在机身放置压电陶瓷配件,通过中框共振效应发声,这种做法声效明显弱于传统方案。MIX2的解决方案是改变心腔结构,用音导管将声音传到顶部reciever开孔处。针对全面屏手机,瑞声科技提出全新的电磁激励器方案,使用振动元器件带动屏幕振动发声,18年有望在部分安卓机型中采用,ASP预计可达10元。未来,在全面屏趋势带动下,新声学方案有望持续放量。

MEMS麦克风优势显著,价跌量升,智能化驱动高端机搭载4颗以上麦克风。 目前手机微型麦克风主要有两种技术:ECM(驻极体麦克风)和MEMS。相比传统ECM麦克风,采用MEMS技术的麦克风具有以下优势:可以SMT贴片,能够耐高温;语音清晰、自然,易于辨识;能不受温度、电压等条件变化的影响,稳定性强;片与片之间匹配好,适合各种降噪算法;内置射频I抑制电路,可抗射频干扰;体积小、功耗小。MEMS麦克风采用表贴工艺制造,能够承受高回流焊温度,易与CMOS工艺及其他音频电路相集成,且具有改进的噪声消除性能和良好的RF、EMI抑制性能,是目前半导体制造商积极布局的重要领域之一。MEMS麦克风用途广泛,目前主要应用在手机中,数码相机、MP3播放器和Pad、耳机和助听器等领域也正由ECM向MEMS过渡。ECM麦克风ASP约0.15美元/颗,而MEMS工艺随技术提升,未来降价趋势明显,预期2020年可能跌至0.1-0.2美元/颗。目前几乎每部智能手机至少使用一个 MEMS麦克风,高端智能机使用量达3-4颗,分别用于语音采集、噪音消除、改善语音识别等,各种新应用普及推动MEMS麦克风销量快速提升,预计下一代产品使用量有望进一步增多至6-7颗。


市场空间:微创新驱动ASP继续提升,声学每年仍有双位数增长


智能手机步入平台期,微创新推动声学市场突破500亿元人民币。 根据IDC数据,16年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14.7亿,同比+2.6%,2017年有望达到15.2亿。智能机出货量增速趋缓,相关声学市场由增量转存量,立体声、防水设计与工艺升级等微创新带动的ASP提升构成动圈器件市场重要驱动力。目前动圈器件整体ASP由0.5-1.5美金向2-3美金逐步攀升。分别来看,安卓阵营手机使用的音频组件ASP预计0.5-2.5美金,IOS阵营手机使用音频组件ASP预计6-10美金。我们预测智能手机声学器件市场空间于2020年可达542亿元。

MEMS麦克风单价下降需求量增多,市场维持50亿规模。 据市研机构Yole Development计算,2016年微电机麦克风(MEMS)市场产值为9.93亿美元,接近10亿美元大关,2022年有望超过80亿颗。在智能语音助理、车用等应用需求爆发的加持下,MEMS麦克风出货量将稳定成长,我们预计其仍将在2017-2019年保持13%的年复合成长率。目前,对于低性能(信噪比60dB)模拟MEMS麦克风,大批量供货价格已小于0.2美元/颗;而高性能(信噪比65-66dB)模拟MEMS麦克风,大批量供货价格高于0.3美元/颗,预计未来ASP增长空间不大,降价后保持0.1-0.2美元水平,整体市场维持在50亿元规模。


竞争格局:动圈器件市场寡头垄断,MEMS麦克风封装竞争激烈


动圈器件市场:传统优势大厂领跑,瑞声、歌尔双雄争霸,立讯快速崛起。 动圈器件市场份额相对集中,行业领导者中大陆、日本、台湾厂商均参与其中。早期美律、美隆、东科等台湾厂商凭借成本竞争力及供应链关系取得领先优势,其后国内的瑞声科技及歌尔股份规模快速提升,超越老牌优势厂商美律跻身世界先列。2016年以前,在全球声学市场中,主要竞争者为楼氏电子、歌尔股份、瑞声科技、韩国宝星、美律电子等;2016年,楼氏将自身移动消费电子扬声器、受话器全球业务及全部资产出让给正心谷创新资本,让出30%市场份额,2017年出现歌尔、瑞声阶段性寡头垄断声学局面,立讯旗下美律团队迅速崛起。就几大厂商的声学优势对比来看,歌尔股份偏重于声学器件组装,聚焦于微型麦克风,表面贴装、抑制GSM/TDM噪声及RF噪声、差分输入模式提高AOP、SNR、提供防水设计;微型扬声器方面提出超薄设计、高灵敏度、大功率、可提供防水设计;瑞声科技与歌尔股份在声学方面产品有重合,在动圈器件方面亦布局类似,技术上在立体声、防水、全面屏发声等领域均引领行业趋势。立讯精密通过收购布局声学领域,于2016年收购苏州美特,2017年分别收购惠州美律和上海美律股份,这三家公司均隶属于A客户声学元件供应商美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来产品稳定后有望继续提升在A客户端份额。各传统优势大厂注重差异化竞争,专注于深耕自身优势领域,在细分产品市场大放异彩。根据Yole Development统计,截至2016年,在动圈器件上(包括扬声器、扬声器模组、受话器),瑞声科技占据全球第一,歌尔股份次之,IOS端市场份额主要由瑞声、歌尔、立讯三巨头占领,安卓端瑞声歌尔形成双雄争霸局面。

MEMS 麦克风市场:技术壁垒不高,竞争日益激烈。 楼氏专注于 MEMS 麦克风及扬声器制造,不但具备封装技术,也自行设计 MEMS 芯片架构,在规模和供应链管理方面均具有成本优势。 2015 年,楼氏电子以 47% 份额占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瑞声科技以 13% 排名第二,歌尔股份则以 11% 居第三, CR3 70% 2016 年,随着楼氏手机移动消费电子扬声器、受话器被收购,歌尔声学、瑞声科技成为两大巨头。但随 MEMS 麦克风技术愈发成熟,行业竞争者逐渐增多,主要围绕 A 客户、三星等品牌供应链,除楼氏同时具备芯片设计及封装技术以外,传统厂商日本星电、韩国宝星等均依靠购进英飞凌标准化 MEMS 裸晶及 ASIC 进行封装,并以自有品牌销售成品;加之另一类厂商 STMicroelectronics OMRON 等加入竞争行列, MEMS 麦克风技术门槛逐步降低, ASP 居下行轨道。


公司分析:A客户看OLED款升级,安卓端看立体声持续升级


布局:公司声学起家,不断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公司于2005年发展插入式微型音箱,2010年开发综合型微型音箱,能够根据客户定制化需求设计,2012年成功解决无线与声学干扰问题,提出音射频一体化解决方案,2016年开始增加防水、立体声等新功能,2018年提出超线性结构方案(SLS),不断引领行业技术变革趋势。从扬声器、插入式微型音箱再到综合型微型音箱、防水/立体声微型音箱,公司声学产品几经技术演进,与之伴随的是产品ASP的持续提升。随着微型音箱在手机中低端市场的进一步渗透、防水/立体声微型音箱的采用率逐渐提升,公司将持续受益声学器件升级,动圈器件业务营收持续健康增长。

技术:积极推动立体声、防水、屏幕发声新功能推广,低频技术提前起跑引领行业创新步伐。 公司声学业务发展的核心战略是行业内持续技术领先与管理领先,争取影响行业标准,提升客户体验。为从战略方面挖掘声学市场潜在空间,公司将防水、立体声、低频等技术作为研发重心大力投入。其中立体声在国内持续普及,不同类型机型均有升级方案, 2018 年安卓端高端机型预计由原先 speaker box 整体升级为 SLS 方案, 18 年预计出货 1.5 亿只,中端机型以 reciever box 替代 reciever ,低端机型以 speaker box 取代 speaker ,部分 ASP 有望提升 30% ;防水已在国外厂商推广,正由公司推动向国内延展;低频技术是研发的相对空白区域,公司提前布局 Debass 材料、迭代产品及超线性产品,在安卓市场全面打开,领先竞争对手半年以上。除此之外,全面屏成为 17 年智能手机发展新趋势,屏幕上方传统受话器空间被挤占, 安卓端屏幕发声方案及 receiver 异形化成为公司新一代声学解决方案, IOS 端则是采用 OLEDbox 实现数量翻倍 。公司目前的激励器发声方案已经成熟,可利用隐藏在屏幕下方的激励器,驱动显示屏幕振动,空气被屏幕推动进而产生声音,实现受话器功能。激励器方案无需出声孔,实现防水防尘,可应用于全面屏中,有望成为公司增长新驱动力。

客户:电声领域龙头, A 客户主力供应商, speakerbox 居安卓阵营份额过半。 公司是电声领域具备绝对优势的龙头企业,重点开发 OEM 市场,兼顾产品价格偏低的 ODM 市场,声学业务几乎覆盖所有手机品牌。 IOS 端, 公司动圈器件供应份额阶段性近四成,后续预计回归行业正常水平, A 客户端 18 OLED 款声学产品由 1 款变 2 款,声学 ASP 预计持续提升。 在安卓端, 公司已成为主流安卓客户主力供应商,小米份额占据绝对优势, Oppo Vivo供应份额约七成,华为及韩国客户份额亦过半。公司稳定的产销供应链与客户网络充分保障了公司高盈利水平。

产能及盈利:声学整体持续升级,预计18年营收累计达147亿。 公司声学相关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动圈器件和MEMS产品。声学业务拥有100条自动线,每条每天产能达3万,生产无瓶颈、调整速度快且良率、效率高。其中动圈器件包括speaker box、speaker及receiver,2017H1公司speaker box销量大涨,营收占比30%,同比+32%;receiver营收占比 13%,同比+28%;speaker营收占比5%,同比-26%,动圈器件销售结构转变源于手机阵营整体模组化趋势,业务毛利率总体维持在41%。目前来看,防水、立体声技术、SLS方案有望成为下游高端产品标配,安卓产品18年半数高端机型升级为SLS方案,ASP提升30%,中端机型从reciever升级为reciever box,ASP提升30%,低端机型speaker升级为speaker box;A客户产品OLED款ASP 预计8-11美金,非OLED款预计6-7美金,业务扩张潜力大。2016年公司MEMS麦克风总营收下跌至5.35亿元人民币,营收占比3.4%,由于其ASP滑落趋势拉低产品毛利率水平,业务整体趋于缩减,但产能仍居全球份额Top2,占比20%。目前MEMS麦克风单机搭载量由1-2颗逐步上升到3-4颗,ASP下降至0.1-0.2美金。我们预计17/18/19年声学业务合计营收分别达人民币132.93/146.79/167.15亿元。

光学镜头:独家WLG方案就绪,未来三年最大增长点

行业概览:材质工艺加速升级,双摄潮流推高报价


镜头依托消费电子产业链快速发展,非球面玻塑混合镜头空间巨大。 以庞大消费电子产业链为依托,摄像头行业快速崛起,其中手机摄像头尤为迅猛。材料端而言,受摄像头产品轻薄化、微型化、清晰化趋势推动,镜头选用材料及工艺亦不断升级。传统光学透镜原材料以玻璃为主,价格较贵,生产再加工需经历铣磨、精磨、抛光等复杂工序,成品率不高,质量较重。当前各厂商在手机领域广泛采用塑料材质,可采用注塑工艺直接成型,适用非球面光学元件且镜头可与框架结构一次成型,在程序简化、质量提升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然而光学塑料稳定性差、折射率随温度变化而改变、抗磨性不好,仍非绝佳选择,玻塑混合材质由于有玻璃镜片存在,所以温度稳定性、透光性、耐磨性都远优于纯玻璃镜片。镜片形状而言,球面透镜成像时存在像差,易造成清晰度下降、变形,非球面镜片可获得更好成像质量,矫正多种像差,提高系统鉴别能力。通常一个或几个非球面镜片零件可替代多个球面镜片零件,简化仪器结构,降低成本,非球面镜片(尤其是非球面玻璃镜片)空间巨大。 综合性能、成本、结构等因素,我们认为消费电子领域的普通摄像镜头会由现金的纯塑料方案向玻塑混合镜片方向发展。


双摄为终端厂商创新前沿,量价齐升驱动镜头市场翻倍。 11/12年开始,双摄手机面世,LG Optimus、HTC EVO 3D等陆续出现,14/15年的荣耀6 Plus、奇酷旗舰版等属于“双摄”的探索/发展期,在16/17年iPhone 7 Plus、华为P10、vivo Xplay6、小米6、OPPO R11、nubia Z17、一加5手机的推动下,双摄像头正式普及,技术趋于成熟。手机摄像头创新路径整体向大光圈、前后置双摄、多摄延伸,其工作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1、彩色+彩色摄像头(RGB+RGB),优势在于可以计算景深,从而实现背景虚化和重新对焦(即先拍照后对焦);2、彩色+黑白相机(RGB+Mono),优势在于可以提升暗光或夜晚手机成像质量;3、广角+长焦镜头(Wide+Tele),最大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光学变焦(目前大多数主流手机厂商采用的双摄原理);4、彩色+深度相机(RGB+Depth),可以实现三围重建等。双摄技术对镜头一致性、FOV要求较高,在新品规格拉高、搭载数量增多情形下,镜头组件价格有望持续上扬。由于方案不同,双摄对镜头要求不尽相同,但主要由2个不同分工的镜头组成。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双摄:(1)渗透率持续提升,由高端延伸至中低端,需求持续放量:根据DIGITIMES Research统计,2016年手机的双摄渗透率约5%,2017年增加至15%,预计2018年可达30%以上,由高端机型向中低端延伸,拉动镜头需求放量;(2)高端技术升级趋势延续,单价仍有提升空间:目前双摄模组单价为单摄3倍以上,高端机型的双摄技术仍然在向大光圈、广角、小型化等方向发展,且材质亦有望从纯塑料方案向玻塑混合方案推进,镜头方案提升空间大,高端双摄ASP预计持续提升。伴随双摄普及,单个手机搭载的镜头数量成倍增加,推动镜头市场需求暴增。




A客户引领,3D建模成新趋势,新增3D发射端与接收端镜头需求。 3D成像技术能在手机后端实现立体建模,摄像头为照片加入深度信息,为许多如人机交互、人脸识别、AR/VR、辅助驾驶等“痛点型应用场景”打开了局面。目前主流的3D摄像方案有多角度立体成像、结构光、光飞行时间(TOF)三种方案,A客户iPhone X前置摄像头采用结构光解决方案,引领行业趋势。(1)安卓端高端机18年有望紧密跟随3D趋势:2018年3D摄像技术有望在安卓高端机渗透,我们认为大概率在下半年推出。根据智研咨询预测,安卓客户端
2018/2019/2020年前置3D成像结构光方案渗透率有望分别达10%/20%/30%。(2)3D成像新增发射端与接收端镜头需求:3D摄像头主要由光源、镜头、CMOS摄像元件、信号处理芯片 组成,镜头分为发射端 和接收端两部分,其中发射端准直镜头和接收端镜头均需提高耐热性及透光性,拉动发射端准直镜头对玻璃镜头需求,以及接收端的红外摄像头塑料镜头需求。



光学升级带动玻璃准直镜头与玻塑混合摄像镜头发展,模造为当前主流制备技术,WLO方案主攻3D成像,WLG凭借高产率有望后来居上。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手机普通摄像镜头基本采用塑料材质,但在3D摄像中由于引入激光温度较高,发射端准直镜头只能选用玻璃材质,而接收端则可采用塑料镜头和玻塑混合镜头,但塑料镜片耐热性明显不如玻璃镜片。由于厚度、成本及重量的限制,纯玻璃镜头较难在手机端推广,我们预计玻塑混合镜头为未来摄像头发展趋势。玻璃镜头部分主要制备工艺有:模造成型工艺、晶圆级玻璃工艺(WLG,Wafer Level Glass)、晶圆级光学器件工艺(WLO,Wafer Level Optics)。其中,模造成型法是将已具初形的玻璃初胚置于精密加工成型模具中,升高温度使玻璃软化,再由模具表面施压使玻璃受力变形分模取出,即可形成镜片形状。WLO技术把树脂经掩膜板反向印刷到玻璃上,用半导体工艺批量复制加工镜头,多个镜头晶元压合在一起,然后切割成单颗镜头,非球面部分所用材料为树脂。WLG技术用纯玻璃材料,在600度高温条件下压制成型,在2寸玻璃上模造出30-40个非球面镜头,非球面部分所用材料亦为玻璃。三种技术均可生产玻璃镜头,其中模造技术为当前主流工艺,然产率较低,大规模生产不及WLO和WLG技术,但WLO技术生产的玻璃镜头由于精度问题,像素不够高,单片WLO玻璃镜头像素100-200万,甚至小于塑料镜头,且在装配中玻璃镜头对准精度较差,6片玻璃镜头难以达到1300万像素,故其更适合用于3D发射端准直镜头。此外,WLO生产镜头由于非球面部分材料为树脂,故在更高要求使用情景中可能存在透光、镀膜等限制。 WLG方案目前尚未正式出货, 理论上其采用纯玻璃材质可克服像素过低问题,有望凭借半导体工艺的高产率后来居上,弯道超车玻塑混合市场。



市场空间:下游消费量持续提升,Lens市场2020年预计257亿元


下游消费量扩大,手机镜头市场预计2020年257亿元。 双摄普及后,普通拍照摄像头需求量预计翻倍,2017年预计双摄镜头市场152亿元;3D成像所用红外普通塑料镜头价格预计1美元,晶圆级塑胶混合镜头则更高在2美元以上。根据旭日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年全球手机摄像头模组消费量达到35.8亿颗,同比+13.65%。我们预计到2020年,全球手机摄像头消费量达到56亿颗,CAGR 20%,全球手机镜头市场销售金额将达到257亿元。



竞争格局:行业壁垒高筑,市场集中度提升

行业格局:手机镜头行业壁垒高筑,市场趋于集中,CR3超50%。 光学镜头画质提升主要依靠单片厚度减薄、透镜数量增加,过度处理易导致良率降低,存在显著行业壁垒。镜头市场前五大厂商占据了60%的份额,CR3累计占比亦超50%,寡头格局显著,市场(尤其高端市场)基本被台日韩厂商占据。2015年,台湾光学龙头大立光市占率35%,作为A客户、三星及部分国内品牌的主力镜头供应商,镜头品质及产能规模遥遥领先,在高像素领域一度居于垄断地位。舜宇光学、玉晶光电分别占9%,居二三位。舜宇光学为国内老牌光学企业,具备光学设计、镜头制造、模组封装和系统集成多个环节核心技术及工艺,6P /7P镜头、16MP/20MP 及以上高像素超薄镜头实现量产,11-16年营收及净利润CAGR分别达42.36%/42.67%,成长迅猛。

公司布局:舜宇、AMS等龙头掌握玻璃镜头制备技术,瑞声有望凭借WLG后来居上。 舜宇光学在玻璃镜头方面是行业龙头,采用模造技术制备镜头,联创电子作为手机领域新加入竞争者也采用模造玻璃技术生产玻璃镜头,这种技术最大缺点是生产效率相对低。AMS和瑞声分别独家掌握WLO和WLG技术,这两种技术更适用于大批量量产的需求,WLO玻璃镜头已用于3D发射端,但单片像素仅为200万,甚至低于普通塑料镜头。瑞声凭借WLG技术从安卓端主流客户个别机型渗透市场,有望依靠成本和性能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公司分析:八年耕耘落地开花,混合镜头爆发在即


布局:八年长线布局初现锋芒,打造光学专有技术研发及制造平台。 公司自2008-2009年开始布局光学业务,先后收购欧洲企业I.Square、日本企业Kaleido展开长线布局。其中I.Square主要从事塑料镜头制造与销售,目前公司 已实现5M前置800万像素镜片及后置1300万像素镜片量产,为乐视、小米等品牌供货,后续有望切入Oppo、Vivo等主流国产客户;Kaleido核心产品为晶圆级玻璃镜片,公 司看好其玻璃镜头技术在手机、数码相机等上的天然优越性,持续投入研发,花费长达3-5年开发定制化机器与设备,助力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量产。此外,公司还与部分欧洲企业合作,建造专用镜头组装机,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和知识产权储备,已搭建起公司专有光学技术研发及制造平台,塑料镜头实现量产且具备晶圆级玻璃镜头制造能力。17年公司CAPEX预计50亿元左右,其中20%用于光学业务技术平台建设,体现公司对光学成长性的充分信心。目前公司独家研发的晶圆级混合镜头量产后有望依靠成本优势迅速抢占市场,光学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三年最大增长看点。


技术:独家WLG技术储备,成本优势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公司独家的WLG技术采用半导体工艺在2英寸玻璃上量产30-40颗镜头,4英寸玻璃上更有望做到100颗,相比模造技术生产效率更高,成本优势明显。在普通摄像镜头方面,WLG方案下的玻塑混合方案有望较纯塑料方案实现更好的光学效果,且能在达到与模造玻璃相似效果的前提下大幅降低成本;在3D准直镜头方面,WLG方案性能有望实现对WLO的完全替代,但目前尚未大批量出货,尚需市场检验。在光学升级趋势带动下,瑞声独家具备WLG技术有望凭借成本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客户:开拓安卓市场,有望成为主流安卓旗舰机型供应商。 目前公司主打玻塑混合镜头,在镜头减薄、大光圈等方面相比传统玻璃镜头有先天优势,有望成为2018年手机镜头新卖点。目前,公司塑料镜头已经供货部分主流安卓客户,后续玻塑混合镜头有望18年在安卓旗舰机部分型号中率先面世。



产能及盈利:产能扩大,光学部分有望成为未来 3-5 年增长动力。 产品内核不断 升级构成光学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公司当前的塑料镜头及有望迅速放量的玻塑混合镜头成为拉动光学业务放量的主要增长点。(1)塑料镜头产能已达2000万片/月,继续向高像素升级。当前公司光学核心产品为5P镜头,800-1300万像素镜片为主要产品,ASP预计平均0.8美金,17年已经建立2000万片/月的产能,18年有望进一步扩产。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公司有望更多涉入5P 更高像素产品,ASP有望提升至0.9美金。(2)玻塑混合镜片方案趋于成熟,成本优势显著。当前公司WLG技术已突破量产瓶颈,部分客户有望18年采用,预计ASP在2美金以上,高于市场主流塑料双摄镜头(1.5美元)。预计公司18年H1玻璃镜头产能达300-500万/月,18年下半年进一步扩大至500-1000万/月。公司的WLG技术在未来量产后良率有望进一步提高,成本亦有望进一步降低,我们认为光学业务的毛利率依然可保持在40%以上水平,保守估计2018年贡献营收13.37亿元,到2020年镜头营收达32.01亿元。



触控马达:3D touch助力开拓安卓端,18年稳定增长


行业概览:Z向马达为安卓端主流,3D touch助力X向马达渗透



智能手机时代推动触控马达由ERM偏心转子马达向X向LRA线性谐振马达转变。 目前市场上的触控反馈马达分为三类:ERM马达、LRA马达和压电陶瓷马达。传统ERM马达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电磁力来驱动马达轴心的转动,从而带动偏心铁转动,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快速旋转的马达振动。LRA 马达由质量块、永磁体、音圈和振动弹簧组成,交流电加载到音圈上后产生交变磁场,在永磁体中受到力的作用产生运动,振动频率达到整个马达机构谐振频率时可以在小电场下产生大振动输出。而压电陶瓷马达则是直接应用材料的压电效应,在两端施加电压直接产生形变,不受频率和振幅限制,可以达到更加精细的局部触觉反馈体验,但是技术不够成熟,驱动电压高、驱动电路复杂,接触式振动造成厚度增加,成本高等限制了这种马达的应用。常见的LRA马达分为直线型(X向)、圆形(Z向)。其中Z向马达延垂直方向振动,由于厚度的限制其振动力量、持续时间有限,而X向马达则不受这种限制,能提供多种振感,可以很好满足高端手机厂商对振感的需要,尤其是手机震动拓展到3D touch的各类应用,对触控马达震动幅度要求更大。



A客户TapicEngine采用X向LRA马达,ASP10美元且需求量稳定。 继Multi-Touch多点触控之后,A客户在iPhone 6s上发布了3D Touch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按压的力度触发不同操作,压力触控技术逐渐成为行业热点。iPhone 6s开始配备Tapic Engine,通过X向振动马达的丰富震感来实现触感用户界面反馈,重现运动感或者生成清晰的触觉体验,其中采用的重要振动元件X向马达的单机ASP可达10美元左右。



安卓机型仍多数采用Z向马达,未来X向马达预计成为新卖点。 Z向LRA马达为圆形结构,振幅相对较大,振感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区别,多数安卓高端机应用Z向马达达到所谓的3D touch,但和A客户X向马达提供的丰富振感有明显区别。目前主流安卓机仍旧采用Z向马达,如一加5、小米6等旗舰机,自iPhone 6s采用3D Touch技术后,压力触控技术成为行业热点,预计未来X向线性马达在手机元器件中地位日益重要,目前安卓端触控马达ASP仅0.8-3美元,未来升级后有望进一步提升。



全面屏带动,虚拟触控等需求带动X向LRA马达需求增多。 2017年OLED全面屏趋势下,未来Home键和侧键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方案可能改为通过振动反馈实现虚拟触控和3D touch功能,届时市场对于触控马达的反应速度会要求更高。此外,智能手机耗电要求提高,对马达等器件的低耗能要求也越发严格。X向线性马达为现阶段触控马达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产品,能最大程度满足智能手机发展需求。



市场空间:50亿美元市场前景,线性马达2018年放量



触控马达市场增长迅速,预计2020年市场达50亿美元。 随着以触摸屏为操控基础的电子设备日益增多,触控马达市场增长迅速,Lux Reasearch预测,触控马达市场规模将以超过20%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期2020年可达50亿美元,市场空间广阔。



用ERM偏心转子电机的振动马达,之后采用LRA马达为核心的TapicEngine。 2017年A客户在iPhone 7和iPhone 7 Plus手机中舍弃Home键,转而利用Tapic Engine实现触控反馈与3D touch的功能,在iPhone 8和iPhone X中压力触控系统方面没有本质更新,仍旧采用Tapic Engine实现触控反馈功能,X向马达价格高且稳定,单价在10美元左右。



安卓阵营高端机采用Z向触控马达,预计未来转向X向马达。 2016年前,安卓系统并无支持3D touch应用的布局。16年起,安卓部分高端机型开始跟随A客户支持3D touch功能,17年触控马达产品开始在安卓阵营推广,18年预计会迎来量上的大爆发,触控马达的安卓高端机型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5%。安卓厂商转向X向马达后,马达单价预计将从平均0.5美元上升到1.5-2美元,毛利率超40%。长期来看,全面屏趋势下,多点触控技术有望全面取代Home键甚至侧键成为智能机标配。



竞争格局:高行业壁垒,瑞声科技领跑全球



加工制造精密性要求极高,高壁垒致使份额集中在龙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