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黑池”全称叫「“红池-黑池”发行机制」,就是证券发行过程中两次确定资产池。
为什么会有“两个资产池”呢?首先并没有两个资产池,实际上只有一个资产池和一些“替补”资产。
“红池”
是指产品发行机构向监管机构进行前期审批申请备案时候所递交的基础资产池,即模拟资产池;
“黑池”
则是在证券化产品发行时候实际发行的基础资产池,即真实资产池。
因为报备监管的“红池”在前,实际发行的“黑池”在后,所以叫“红黑池”。市场上也有称这种发行机制为“黑红池”,两者并无区别。
“红池”与“黑池”均为根据入池标准筛选出来的基础资产,且“黑池”和“红池”在平均本金余额、加权贷款利率、加权平均贷款剩余期限、加权平均借款人年龄、区域分布等对底层基础资产现金流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的统计要素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从而保证两次入池基础资产的同质性。
红黑池适用于回款较快的基础资产,这类资产发行时点的不确定会使其融资成本和发行成本偏高。对于消费金融、汽车抵押贷款和供应链应收账款这类小额而分散、现金流回款较快的基础资产,通过“红
黑
池”机制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发行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灵活选择发行时点,锁定实际融资规模、实现实际融资成本的最优化。
通常一单 ABS 项目从前期准备到最后发行通常要经常 3 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基础资产贷款偿还较快,最初发行文件上报的资产池和发行时的资产池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差别,这对项目发行造成较大的困扰。为此,通常在报备阶段选取一个资产池作为“红池”,未来发行时的资产池为“黑池”,“红池”与“黑池”在具有相似的特征。在利用“红池”报备完成后,证券发行时再次确定“黑池”,可以保证发行时的基础资产池与发行文件一致,节约发行成本。
由于入池资产的账期较短且证券发行时间不确定,若按照常规的一次封包操作方式,会产生一定的资金沉淀,且已封包资产无法再进行融资,降低了资产使用效率,实际融资成本大幅提升。
若采用“红黑池”机制两次确定资产池,一则在发行准备期间原始权益人可以将“红池”资产用于其他融资,比如作为另一个资产池的循环购买基础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二则在市场流动性偏紧,资金成本较高,发行时间不确定时,专项计划可以推迟成立而不影响实际融资成本,只要在发行时可以确保“黑池”资产和“红池”资产的同质性则可以保证融资规模,保证实际融资成本。
实现“红
黑
池”机制必须保证红池和黑池的同质性:
1)红黑池在平均本金余额、加权贷款利率、加权平均贷款剩余期限、加权平均借款人年龄、区域分布等对底层基础资产现金流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的统计要素上具有极高的相似性;
2)在某些对现金流稳定性有重要影响的指标如单笔贷款平均本金余额(元),加权平均贷款剩余期限(月)、加权平均首付金额比例(%)上黑池相比较而言更加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