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昌晚报  ·  太突然!她宣布离婚! ·  5 小时前  
南昌晚报  ·  太突然!她宣布离婚! ·  5 小时前  
煮娱星球  ·  不是吧...她怎么又扑一剧啊?! ·  昨天  
财宝宝  ·  如何相亲? ... ·  2 天前  
广西交通台  ·  太意外!44岁女演员官宣分手 ·  2 天前  
广西交通台  ·  太意外!44岁女演员官宣分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地下空间的未来:负空间 • 富空间丨2018清华同衡学术周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5-31 13:41

正文

主办部门

清华同衡 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

协办单位

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地下工程研究所

清华大学未来城镇与基础设施研究院


时间 丨2018年5月25日上午

地点 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


5月25日上午,2018清华同衡学术周 “地下空间的未来:负空间•富空间”分论坛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报告厅顺利召开。论坛 邀请地下空间不同领域多个学科的重量级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从多个角度为大家呈现了地下空间发展的美好未来,共同探讨地下空间发展中的一系列话题,并在与会嘉宾和观众热烈的互动讨论中圆满结束。


祝文君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教授


本论坛由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祝文君 教授主持,他介绍说,本次论坛主题是“地下空间的未来:从负空间到富空间”,随着人大会议结束,国家机构改革及最近雄安新区、北京通州副中心大规划的落地,地下空间受到空前重视。如何将高成本、阴暗、没有阳光等负面印象的空间变成正面的、富有的空间?我们将如何思考、如何定义、如何行动,是今天探讨的论题。


领导致辞

郑筱津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分院  院长


郑院长在致辞中提出,地下空间是空间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城市发展模式转型下,由增量为主变成更多的以存量为主的时代,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上升到重要地位 ,已经成为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韧性和安全的重要手段,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高质量空间开发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清华同衡在2005年就组建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研究所”,专门致力于城市地下空间和综合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相关课题研究。近年来承编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项目40余项,其中省会级城市有11个(包括:北京、济南、昆明、海口、银川、合肥、南宁、兰州、杭州、呼和浩特、深圳),此外还承担了大量的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详细规划,城市重要综合体及节点地区地下空间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与清华大学相关机构和兄弟院合作,还共同承担地下空间相关类研究课题6项和其他横向课题研究,为创新性地开展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及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空间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更好地对空间资源进行管控和利用,实现城乡空间高质量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地下空间的研究:


1) 建立和完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与技术方法,加强地下空间战略、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节点设计的全过程集成。

2) 加强多专业融合,全面统筹地下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加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整合,加强地下空间规划与人防工程的无缝对接。

3) 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管理,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建设面向全过程管理的地下空间信息系统,实现“地下空间一张蓝图”的管理。


杨军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党委副书记


杨军副书记在致辞中表达了对与会嘉宾和观众的欢迎,并介绍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上世纪60年代起开展人民防空防护工程研究,70年代建立了地下建筑教研室,90年初开启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在地下空间资源评估和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以及地下建筑学方面有深厚的学术积累,曾先后参加或主持了北京、天津、青岛、厦门、海口、宁波、济南、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福州新海新城等城市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项目,以及京张城际铁路八达岭长城站建筑艺术与环境控制技术、国家人防办和北京市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管理体制机制研究项目。 从当初国防安全需求的防护工作起步,到现在城市进入地铁工程及城市综合体的枢纽的开发时代,地下空间的概念也比以前宽泛,更多,更广。 论坛主题“负空间·富空间”,可以理解为负空间正负零以下怎么开发利用好空间,这将对城市更新有好处。


主题报告

0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

城市地下物流发展战略与前景

陈志龙

陆军工程大学  教授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  理事长

中国勘察设计大师

陈志龙先生从 地下物流系统 (Underground Logistic System,ULS)概念开始,将这项具有前瞻性的新技术介绍给大家,提出了城市地下物流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畅想。科技的进步使得20年前地下物流设想在如今变成了可能。


地下物流的发展动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港城矛盾、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突破智慧物流瓶颈,实现真正的智慧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物流运输效率、降低城市交通事故率、优化城市结构,节约土地和资源、优化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以及实现真正的智慧物流的有效手段,是未来可行的、有效的、绿色运输方式。


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城市已经展开了地下物流的研究和实践,包括国外瑞士、日本、荷兰、德国、美国和比利时等国家的地下物流的发展,国内上海、北京副中心、深圳和雄安等城市和地区的地下物流系统的规划研究等。


最后,陈志龙先生 地下物流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与挑战 ,指出地下物流可持续发展在效益、共线、时序、技术标准、政策法规方面的一些思考,他还提出在建设模式上宜采取“基础设施+智慧物流”的建设模式。


02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实践

与学科发展思考

石晓东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技术总负责人

地下空间是重要的城市空间资源,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需要多专业综合,且功能多样。石晓东先生围绕地下空间发展的 三个核心问题 ——能不能利用、怎样好的利用和如何更好地实施 从地下空间发展建设情况、地下空间发展最新理念、北京地下空间规划探索和地下空间在规划学科的发展前景 四个方面 展开了汇报。


从大巴黎10D城市多维度地提升地上/地下活力以达到可持续的且合乎愿望的城市发展理念,到赫尔辛基基于生态地质评价的地下空间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从意大利、希腊的基于历史文物保护的地下规划交通设施建设,到法国基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地下空间一体化布局;从新加坡、日本、香港等东亚地区对功能设施的复合化与对空间立体分层利用,到瑞士、芬兰、挪威等北欧地区将深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战略安全资源;世界各国已经提供了相当多的经验和发展理念。


针对北京的地下空间能不能用,怎样利用好、如何更好地实施,石晓东先生通过 地下空间评价体系、“地下空间+”模式和与规划体系的结合 三大措施来回应。尤其是他提出了“地下空间+”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地下空间+”地铁、步行空间、商业、公共服务、机动车、物流、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基础设施、历史保护、防灾安全设施、竖向等多方面多学科多行业的融合来更好地利用地下空间。


针对地下空间学科的建设,他还提出地下空间学科有跨专业性,也有综合性,需要学科之间的融合,需要加强规划专业的重视性,通过长期渗透开展专业课程措施加强地下空间学科的发展建设。


03

北京典型地区地下空间发展研究

以北京CBD区和北京新机场区为例

蔡  明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UFO主任建筑师

蔡明女士以建筑师的视角维度来诠释地下空间,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两个典型地下空间案例:CBD核心区和北京新机场。


北京CBD核心区 位于国贸区东北角,占地30公顷,其中地下空间的占地11.7公顷,总的建筑规模52万平方米,周边的超高层在建设中,容积率非常高,最高处达到9以上。在这种高容积率高密度建设区,地下空间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把很多复杂的系统容纳到地下,从地面的中央公园和道路一直到下方的市政管线和人行系统、车行系统、综合管廊以及综合防灾系统,地下空间贯穿在整个区域里,让建筑规模达到420万平方米和容纳十几万的人流能够有喘息的场所,让地面更加整洁,更加舒适宜人。在景观上,通过红色的架子把下沉广场围合,可以把人流引进,也可以疏导出来,为地下空间形成喘息采光及呼吸的界面。局部道路下挖到地下五层的规模,把能够容纳的功能都涵盖在地下。


北京新机场 前绿轴区域,占地14.4公顷,未来将容纳2条高铁线路及3条地铁线路,地铁线路明挖建设,我们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地下空间植入的机会。利用轨道线路之间的轨道间实现人防规模控制,地下三层规模,上盖十万平米商业空间,开发了共计18万平方米建筑规模的人防设施与商业配套设施。建筑上方空间恢复绿轴,形成有主体和地下互联互通的绿化带,强化中间绿轴,南北两端各形成了下沉广场,能有效地疏导人员到地下的商业和停车的区域里。中间设计景观庭院,商业街顶部开有天窗,让自然光引入且自然排烟。


蔡明女士希望通过用建筑师的语言诠释, 让地下空间变的有趣味有色彩,它不只是去满足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还能够实现更多主题,很多的活动来展现城市。

04

城市地下空间集成趋势

万汉斌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

清华同衡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所  所长

万汉斌先生从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态势、地下空间的集成化趋势、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环 的设计 三个方面展开汇报。


如果说19世纪是桥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而21世纪是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世纪。地下空间的未来已经朝着几个方向发展: 网络化 ,错综复杂的地下体系在网络化更有秩序; 立体化 ,地面和地上的各个功能结合; 一体化 ,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实现全过程的一体化; 舒适化 ,让原来认为是负面的空间,变成出正面的空间环境。


总体来说,地下空间呈现集成化趋势。 功能集成化 :将交通、停车、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以及将来的办公、体育、科研、医疗、文物保护等功能集成。 空间集成化 :城市狭小地段以及高密度地区对地下空间的集成需求; 交通集成化 :越来越多的城市将铁路、公路等过境交通集成到地下。 技术集成化 :地下物流等新技术的融入势必为地下空间带来新的机遇。


清华同衡规划院就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下基础设施环的功能集成、空间集成做了10大系统集成优化选择方案,也是与支撑千年城市的价值观是一致,后续也做了基础设施环的深化设计与前瞻性研究。


05

校园空间地下化拓展

以清华大学主校园为例

祝文君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  高级工程师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

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祝文君先生指出,校园作为城市空间中的特殊和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进化。校园具有独特的苑囿空间属性,随着学科发展、学生人数增长,空间紧凑和功能复合成为重要趋势;空间资源存量不足和外部扩展受限是其空间发展的两个不利因素和普遍特征。与此同时,大学校园逐步开放,校园与城市空间如何解决冲突和矛盾,成为中国大学校城共处的一个重要挑战。 合理开发利用校园核心区及周边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传统大学校园和集中新建校园建设发展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一个重要趋势。 大学校园与城市普通地下空间是否存在共性,地下空间是否将成为大学校园的标配或者特殊配置,是可持续校园建设和邻接城市空间融合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比较国际、国内著名大学地下空间利用和规划实例后,祝文君先生介绍了 清华大学主校园地下空间利用研究课题进展 。他认为,面向百年清华、人文日新的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结合可持续校园更新改造项目和矛盾突出区位,开发整合重点地块和片区地下空间,能够有效增大存量空间资源供给,规避单纯地面建设带来的附加矛盾问题,并提升校园功能完善和环境品质提升保护的能级。结合北京地铁15号线和清华东路西延的地下交通线建设,开发清华路沿线多节点地下空间并连通校园机动车与清华路地下快速路,形成T字型校城一体地下空间复合开发格局,将对缓解清华大学主校园内部和周边机动车交通矛盾、促进校城一体化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利用和管理解决途径。


专家点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