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只有我自己,自己还没什么经验,每天发文章的阅读率很低很低,做着做着都快要没勇气继续了,甚至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新媒体运营。我现在不知道何去何从,看不到进步,怕自己被时代淘汰,
请教黄老师,
我该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我从三方面来回答:
第一、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在圈子里面去多找人交流。
交流能够形成对比,
而对比能够让你对行业的平均水平有更清晰的认知。
当你看过十几个人是怎么做的,看过他们当下做到什么样的状态。那你基本上就可以知道我自己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从而形成更清晰的认知,比起你一个人在这儿独自感到迷茫,我觉得状态会有很大差别。
|
对比,其实是帮你认清自己
第二、在你身边能接触到的人里面,给自己找到一两个榜样。
这一两个榜样的选择标准有两个,一个是他至少在某方面肯定做的比你好。另一个是你能能接触到他,在平常能够说上话,然后向他去学习。
哪怕你在一个阶段,半临摹式的模仿他的工作状态也行
。
比如,我喜欢某个人的这个标题的风格,或者就喜欢某个人在文章里面配图,那我就去临摹他,临摹学习完之后,再虚心向对方去请教。
你可以直接告诉对方“这个事我就是向你学的”,请他来拍拍砖。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就能持续形成反馈,并且在对方的优势点上,有针对性的提升。
第三、一定要多思考,多总结。
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你应该积极的把自己总结出的一些东西,分享给其他人。哪怕这个东西只是公众号的评论区怎么去维护和互动,也要多把这些东西分享给其他人。
|
分享,也是建立人脉的方式之一
这种分享其实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机会。
你认识更多的人,就能让更多比你段位高的人开始注意到你,这对自己成长有很大帮助。
最后一件事特别重要的,我觉得
只有你自己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七八十分以上的水平了,你才有资格去评估自己到底适合不适合
。否则,我觉得任何判断适合不适合的方式都是空谈,即使你找人去算命也好,找一个前辈直观感觉你适合不适合也好,我觉得都是带着某些臆想的痕迹,是很不科学的。
当你做到七八十分以上了,你再从这两个方面去评估:
第一,我比其他人更喜欢这件事。
第二,我做这件事比其他人好像更省心,效率更高。
这样一比,基本上你就可以明确的感觉到,自己究竟适合与否了。
“
内容平台铺了好几个,导粉却不见起色,我是哪里出了错?
”
我每天会花2小时写原创文章和排版,其他时间用来进行公众号渠道推广,感觉举步维艰呢。
今日头条、一点咨询、百度百家、搜狐、网易都有注册自媒体,也都有发文章,但是效果都不明显,请问黄老师,我应该如何利用这些媒体渠道,进行有效推广?
我从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你应该在一个渠道做成标杆
人的精力,我觉得注定是有限的,与其你要铺开多个渠道一起搞,我觉得可能还不如
你在一个渠道,花更大的精力把自己做成标杆
。
|
成为标杆
,比广铺渠道更容易崛起
有了标杆之后,那标杆带来红利,是可以在其他所有渠道长期使用的。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叫彭小六。他自己走红的逻辑,就是这样。他挑了一个当时还很非主流的平台「简书」,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把自己做成简书上粉丝最多的人,从此之后,他就有了一个江湖名号叫做“简书一哥”。
而“简书一哥”这样一个身份背书,给他带来的价值其实是非常巨大的。当他有了这一个身份之后,他再开公众号,或者他再找其他地方发表演讲,其他人都会更加认可他的。
这就是所谓的在一个渠道上做成标杆的意义,做到之后,它就能辐射到其他更多的渠道。
第二,
你要找到你内容价值的独特性。
做公众号,独特的差异,新的定位,永远是所有推广工作的一个最核心的立足根本。
|
有差异性的定位,是立足根本
举个例子,如果你做美食号,别人成天发美食,你也发美食,那你就没有什么差异性。
但要是做得
极端一点,你只精选各地的素食,或者就只精选各地的路边烧烤摊,从这样的细分点切入并打透,我认为还有很多机会。而细分点本身独特的差异性,能
让人看一眼就能觉得,“我靠,我能记住你”。
这样一来,别人关注你的理由和动机也就多了,你的推广的效率也会更高。
第三,搞清楚每个平台的内容流通逻辑
这位同学说了很多平台,但其实每个平台的内容流通逻辑,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每个平台对你是什么价值,以及该平台的内容流通,以及典型推广转化逻辑是怎么样的。
以知乎和头条号为例,在知乎上的内容流通,强依赖于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问题本身。
具体表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有多少人关注?他短期爆发的可能性有多高?他是不是一个经典的问题,能够在三、五年后,还会有人来看?
第二个是关键传播节点
,在知乎就是大V点赞。
但是换在
今日头条,这就高度依赖于你的标题,以及内容里边的关键词
,所以每个平台的内容流通、推广转化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只有把这些内在的逻辑研究清楚之后,你才能够更有的放矢的针对每个平台,做不同的操作。如果
你只是把你在微信公号发出的文章,在所有平台吭哧吭哧发一遍的话,其实没有任何价值。
通俗来讲的话,在这个时代,我觉得我们内容方面好些流量红利已经消失,你想依靠铺面去快速起家,我觉得是不太有可能了。所以一定做得更深更细,才是有机会的。
“
为吸引粉丝,我天天送礼,却效率越来越低,我该如何创新?
”
在做本地生活类号用户运营和活动运营时,之前都是联合商家一起做活动,用广告费用置换出一部分商家资源带领粉丝做体验活动。
这种模式和运营方法越来越不新鲜,而且吸引粉丝的质量和精准度都不太好,请问黄老师,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或思路可以更充分地发挥置换资源的价值和粉丝的精准度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前提,那就是
做活动策划,一定要做出差异性和新鲜感。
这是一个优秀运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
是所有运营人都会持续面临的挑战。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讲,
运营绝对不能仅仅只是一些简单的套路,如果你只奔着套路去的话,那这件事天然会有很大的瓶颈。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很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个玩法在一开始效果很好,但却衰退的特别快。
例如,比如新浪微博早期流行的给大号投广告导流。这在12年底,非常有效。因为那时刚兴起这种导流方式。但是这个玩法没几个月就不行了,不仅成本上升,效率也显著下降。
|
拉新玩法衰退的表现是
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所以在互联网领域,要持续性的创造差异,其实本身就是对运营的考验。那么做活动,要如何才能玩出新意呢?我觉得这是取决于你的品牌定位。
同样是联合商家一起做活动,有的人的方法就是:“用户关注我们,我们就送一个礼品。”这样的形式,用户其实会觉得很平,很容易就跑掉了。
但是我们现在想象一下,假如某个品牌把自己定位成很逗逼任性的形象,那他的活动设计可能就会很别出心裁。
比如让用户对着手机或者电脑连续大喊大叫十几秒,最后比谁的分贝更大,就有机会得到更多的奖励,这样的玩法是不是就比普通的送奖品更加不一样呢?
同理,比如品牌是走文艺范风格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福利领取和一些经典文艺电影里面的人物、场景去关联起来呢?
|
你的品牌,是什么样的定位呢?
这个背后的方法就是,你需要把你的福利或者活动,和你的品牌定位结合起来。这样一来,你的活动就非常有利于形成差异性,也有利于强化用户对你品牌的认知。
那么,在做活动之前,我们就可以奔着这个方向去想一下:
我们的品牌定位是什么,有没有特别符合我们品牌定位的行为?或者人物、事件、地点?
最后再把活动形式和这些元素结合起来,我相信你一定能想到很多新的玩法。
“
运营工作一大堆,却不知道如何入手,我该怎么摆脱这种状态?
”
黄老湿,你好!我是游戏运营小白一枚,没人带属野蛮生长类。日常以维护公众号和做福利活动为主。内容琐碎,但是每天都不知道该如何有条理的下手,毫无头绪乱做一通。请问,我该如何找出工作侧重点,并有条理处理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蛮大的。一篇文章可能都必定能讲清楚,我尽量的这个简洁一点来说。
这个同学身上的问题,其实有这么几点:
1、目标导向不强。
也就是说,你不太知道你每天在做的事到底是为哪个目标服务。
好比说做公众号维护和福利活动,这件事跟整个业务里哪个核心目标有关系?是用户的复购?还是用户活跃?还是用户新增?
我觉得至少你要明确一个目标导向,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你就可以去评估自己了。
但是如果你完全没有清晰的目标意识,那就只能整天行尸走肉,纯粹看着跟着,把所有事务性工作全部做一遍,但做它是为了什么,做得好还是不好,完全不知道。
所以,我建议你阶段性对工作进行总结,在一个时间段有一个反馈,如果做不好的话,再有思路有方向地去改进。
2、个人事务管理的能力不强。
这个方面,我建议,你可以有意识的多学习一些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
比如,你可以每周对自己的工作内容进行优先级规划。这一周里,假设你有十件事上要做,你就需要明确,哪件事对你优先级最高,哪件事你可以这个放掉,哪些事又是不做就会死。
你可以试着建立这种评判标准,有序的去安排和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将工作主动推进下去。
3、和老板的沟通问题
我其实很疑惑,你做了一大堆事,但是没有清晰的目标头绪,那为什么不找老板沟通呢?为什么不让老板给你更直接的目标呢?
|
别怕和老板沟通,这也许是最高效的方式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基本上每隔一个阶段我都会有意识找老板聊一下,我会主动跟他说我这个阶段,我具体做了什么,我是怎么思考,这些事我实现了什么样的成果,我又在哪个地方遇到困难。我会告诉老板,我需要一些反馈或支持。
这样一来,老板既能持续得到的反馈,也能最直接的指导我。我有了更明确指导后,我也就更能够持续把工作推进下去。
4、如何针对产品实际情况,去规划运营策略和运营方案。
这个问题比较宏观,如果你是个小白,我觉得这不是你现在能够发现并能解决的问题。
这方面我比较建议小白还是应该优先处理好自己的基础技能,以提升效率和放大自己的产出为导向。
关于宏观的规划和策略,在我这次和馒头合作的三节课关于运营的p3课程里,我会具体讲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