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京日报  ·  场面惊险!黄山风景区紧急公告 ·  4 小时前  
岚山发布  ·  起猛了!一夜之间,岚山变“花海”! ·  2 天前  
岚山发布  ·  起猛了!一夜之间,岚山变“花海”! ·  2 天前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荐读|童强:从士族到进士——古代艺术家 ... ·  2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1979年河南教师平整土地,挖出九千年前国宝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北大文研学堂上线!一座线上的思想宝库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0-02-20 17:32

正文

三联中读携手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以下称“文研院”),联合打造推出了电台栏目“北大文研学堂”,围绕“文明: 中华与世界”这一主题,精选北大文研院的优质线下讲座,以音频的形式,为大家带来一系列专家、学者的精彩解读。 目前第一季“文明的起源”专题,共十期,已于近日全部更新完成。 让我们跟随学者的声音,走进这座线上的思想宝库。


在“文明的起源”系列主题中,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等十余位学者,将从各自的领域和视角出发,带我们回溯早期中国的历史,探究西方文明的起源,寻找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通的路径。
首期“为何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选自北大文研讲座第一期“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主讲人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文研院首位邀访学者樊锦诗。 通过音频,听众可以聆听樊锦诗老师讲述 敦煌的历史地理面貌,介绍莫高窟藏经洞文物的发现过程和文化价值。
点击图片可订阅并收听

“早期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值得探讨的话题。 文研院围绕此议题开展过多场活动,凝聚了 来自历史、考古、地理等各学科领域的学者的多视角讨论 “北大文研学堂”栏目也围绕“早期中国”这一主题,在第一季“文明的起源”专题中,多方面呈现了学者们不同的看法与声音,带领听众更为深入地认识、了解“我们的中国”。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形象生动地将西周和以西周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地区比作为“西周的四合院”,从 历史与地理双重层面,探究周秦的崛起
点击图片可订阅并收听

围绕“ 对早期中国的叙事与想象 ”主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许宏老师,为我们勾勒出的早期中国的面貌。 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的概念可以上溯至古代吗? 夏文化的问题,究竟能否解决? 我们应该“信古”,还是“疑古”? 对“早期中国”的这些问题,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点击图片可订阅并收听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研究员,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周勇研究员,分别讲述 良渚与石峁两个重要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展现史前中国的塞北与江南
点击图片可订阅并收听

二里头与陶寺,究竟哪一个可以称为最早的“中国” 许宏与何努,两人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又分别是上述两个重要遗址的发掘者,却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各持己见,针锋相对。

点击图片可订阅并收听

此外,许宏老师还从他的著作《先秦城邑考古》出发,讲述 城邑最初的发展历史
点击图片可订阅并收听

“族徽中的早期金文和商周社会”这一期内容中,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何景成教授重点 讨论了“族”和“徽”的概念,以及早期金文中以“族徽”标示血缘家族集团的问题 ,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 铭文所反映的作器者的亲称或职称与族徽之间的联系
点击图片可订阅并收听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张海则以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为例, 勾勒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区域互动和时代变革情况 中原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的独特道路,即体现为从地理中心逐步走向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而这样的中心或许正是早期中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