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资报告
探寻变革之道 打造阳光国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尔街见闻  ·  2025第一家造车公司破产 ·  21 小时前  
有限次重复博弈  ·  #生活手记#怎么一夜之间外国小姐姐都不见了? ...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爆了!凌晨6点排队,3小时进不去,游客住宾馆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资报告

中国西电集团:新集团、老产业的“改革跨越”

国资报告  · 公众号  · 财经  · 2024-10-16 18:30

正文

文 · 本刊记者 孟圆

《国资报告》杂志2024年第8期

电力,是工业生产的基础。电气装备产业,是实现能源安全和稳定供给的国之重器。
2021年,中国西电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西电集团”)与其他相关电气装备企业重组为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中国西电集团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国资央企的新使命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新要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一核四极”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步走”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远景规划,擘画了当前和长远时期的发展蓝图,中国西电集团现已发展成我国输配电领域产品种类最全、成套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在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配电设备以及电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方面,走在行业前列。
近年来,中国西电集团以改革为契机,加速科技创新机制变革,进一步厚植人才沃土,企业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全员创造活力充分激发,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改革刀刃向内

“百年老店”焕新生


走进中国西电集团,苏式工业厂房与现代化工厂遥相呼应,见证着中国西电集团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实践的继往开来,以及中国特高压做到享誉全球的突破之路。
彼时,我国电网高速发展,但是电气装备产业却资源分散、业务结构单一。国内企业长期以单机产品供应为主,成套集成、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不足,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偏低,部分关键技术、核心元件和基础材料仍受制于人。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问题,2020年底,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批文成立新输配电装备集团筹备组。2021年9月,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上海市。
业界称其为“新集团、老产业”。在关键“老产业”——中国西电集团的内部,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全面铺开,迅速形成上下贯通、纵深推进的强大合力。
改革,首先在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全面统筹,年年深化,层层递进。
记者从中国西电集团了解到,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上率下、总部打样、企业跟进。集团全级次、穿透式实施“去机关化”改革,构建“小总部、大产业”管理体系。纵深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常态化开展控总量、优结构。
据悉,通过改革,中国西电集团总部部门由18个减少到了9个,各子企业组织机构减少19%,中层干部编制减少23%,一般管理人员编制减少31%。近三年在招聘总量复合增长24%的基础上,从业人员总量降幅34.3%。技术人员占比提升至20.6%,营销人员占比提升至11.7%,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同时,全面推进契约化和任期制管理。中国西电集团构建突出经营业绩、突出刚性奖惩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实现子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100%全覆盖,并向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核心骨干扩大延伸。
现在,中国西电集团人员结构优化,工作活力加强,员工更有干劲。
在车间里,研发人员告诉记者,自己的薪酬达到员工平均薪酬1.6倍以上,积极性大大提高。
为了实现研发人员平均薪酬倍增,中国西电集团给予科研人员薪酬倾斜:将知识、技能和贡献等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系,提高绩效工资占比,确保研发人员工资增长率不低于全员工资增长率。
干事创业热情高涨,还得益于中国西电集团不断健全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考核激励机制,升级“1+4+2”业绩考核体系,出台登高计划(2023—2025)激励办法。
改革成就了每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中国西电集团效益的“历史跨越”。重组以来,中国西电集团的利润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效益效率指标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
2022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230亿元。继2007年西电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之后,成功实现了由100亿元到200亿元的“历史跨越”。西电光电缆、西电套管等一批长期亏损企业扭亏为盈,西电西瓷、西电西材实现快速增长。
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
2023年,国家能源局发布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电网工程完成投资5275亿元,同比增长5.4%,特高压成为热门投资领域。这一年,中国西电集团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主要指标增速超20%,实现营收279亿元,新签合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40%、31%,交出一份亮眼年报。


为科技自强

启动考核与政策的“双引擎”


亮眼的年报表现、现代化的科技成果、有成效的改革举措,赋予了中国西电集团新的生命力。2021年重组伊始,中国西电集团就紧盯“相关多元”转型,以提高输变电产品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靠性为方向,积极寻求新的成长机遇与突破口。
如何实现科技自强、多元突破?记者从中国西电集团了解到,用好考核是关键一招。
基于创造价值和贡献度的唯一考核标准,中国西电集团优化科技创新考核评价体系,针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团队和个人给予特别奖励,工资增量优先向科研骨干人员倾斜,科技人才薪酬与奖励“按绩取酬”“上不封顶”。
“自上而下敢签军令状,是改出成效的要点。”中国西电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突破核心技术卡脖子,“军令状”“风险共担”“对赌”等办法轮番上阵。
近年来,中国西电集团对前期投入大、研发难度高的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一企一策”与所属承担科研攻关单位签订“军令状”17项,采用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原则与核心研发团队对赌,以梯度奖励的方式充分激发研发人员创新动力,合计兑现“军令状”考核奖励超700万元。
专项考核激励,成果辈出。一大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替代,特高压直流套管在古泉站挂网运行,170kA发电机断路器依托白鹤滩水电站实现示范应用,打破国外垄断。
另一个方法,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
据了解,中国西电集团在其发布的《总经理专项奖励办法》中,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专门针对在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
实践中,中国西电集团推行多项创新激励机制,应用中长期激励政策、“科改十条”等系列科技创新激励手段,坚持机制变革与模式创新齐头并进。
一方面,选拔创新“千里马”。围绕“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技术方向,采用“揭榜挂帅”“赛马”方式开展项目立项,实行研发经费“包干制”,明确支持资金中团队激励比例,给予科研团队充分自主权。
最终实现在新能源、综合能源、储能等新技术领域完成6项项目立项,通过优化项目组织机制,抽水蓄能用发电机断路器系列设备在梅州抽蓄成套开关设备示范工程实现首台套挂网应用,国内首条无模组PACK电池产线投产并实现供货。
另一方面,因企施策,实现激励机制“全覆盖”。建立起涵盖“现金类+股权类”“短期+中长期”的全级次多维度激励机制体系。
中国西电集团累计开展科研项目专项激励59项,其中中长期激励项目24个,基本实现主要研发制造型企业全覆盖。所属西高院以“科改示范行动”为契机,推进科技型企业员工股权激励,2023年成功实现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在国务院国资委考核评价中获得“标杆”评级。
重要的是,设立创新容错机制,培育原创技术“试验田”。
比如,2023年,与高压大容量发电机快速断路器关键技术项目团队签订责任状并设定创新容错条款。当技术路线已通过评审,但试验失败而无法按期完成考核任务的,评估属实后依然给予不少于60万元奖励。以及对“科改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究的,在业绩考核上不作负向评价。
在这个偌大的“试验田”中,中国西电集团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3项、央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7项、服务国家战略项目5项,22类产品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保障。


多管齐下

跑出发展“加速度”


今年以来,中国西电集团积极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各项部署,扎实推进主题教育,主要指标快速增长,新签合同同比增长超18%,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30%,经营效益不断改善。
营销变革深入推进。中国西电集团通过组建运营2+7区域中心,使得一线战斗力大幅增强,市场营销能力提升。
其中,配网市场中标同比增长48.45%,新能源市场中标同比增长59.67%。网外市场增量提质,工业用户市场大客户质量、数量不断攀升,中标增长50.88%。国际市场纵深推进,产品订单持续向沙特、阿联酋、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拓展。
产业布局完成优化转换。近年来,随着发展投入不断加大,中国西电集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
据了解,智慧产业园建设如期推进,高新园区科创楼实现封顶。7条产线升级改造落地,产能提升6%。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工信部智能制造优秀场景1个。新业务快速布局,深化政企、央地战略资源对接,建立增量业务孵化培育机制,储备“种子计划”20余项。
经营管理实现有效提升。中国西电集团推进项目精细化管理,制定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工程项目、国际化经营等重点领域64项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填补制度空白。
在上述过程中,中国西电集团深入开展成本对标,设备类毛利率18.5%,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采购综合节支率提升至5%。开展“两金”压降专项攻坚行动,强化“八阶段”分析,全口径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比加快。经营现金流逐月改善、实现扭正。开展特高压质量回头望,建立质量提升专项费用提取使用机制,健全增量、存量问题刚性约束机制,质量损失率同比下降13.7%。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223余项,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今日的输变电产业发展,迎来空前发展机遇,国家政策利好频出,电力适度超前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也催生出围绕新能源、综合能源等领域的许多新需求新空间,对电力装备技术、质量、服务等全面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记者从中国西电集团了解到,下一步改革工作将围绕“五项能力”展开全新突破。
一是增强产业控制能力。产业链链主企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到2025年战新产业收入占比达到40%。二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针对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先进基础工艺等瓶颈短板问题,加大研发投入费用,持续提高科技人员占比。三是深化价值创造能力。力争2024年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四是提升机制变革能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向中层管理人员和关键核心岗位延伸,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15%以上。五是加强党建引领能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