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讲述了1937河南一普通农民被卷入抗日战争中,经历国共内战、抗美援朝、妻离子散、不得安稳的一生。
此书在网上连载,几度易名,据我所知就有《魂魄无家》、《无家》、《狗日的战争》几个版本。虽然某些版本有删改,但大致剧情相似。我是先看的网络版的《无家》,再略略翻看了实体的《狗日的战争》,本篇评论以《无家》为主。
本书的主角名字叫“老屌”,以生殖器为名,很有意思。出于各方面原因考虑,后面的版本改为了“老旦”,但“老屌”的痕迹依然无处不在。整本书各个部分都有对主角生殖器的描写,一方面,这一具有乡土味的意象,贴合了人物的血性和阳刚,与战火纷飞的时代大背景。另一方面,主角开篇是一个粗俗的农民,大俗的名字一听便是下里巴人。书中,老旦曾改名为“老解放”,因为各种原因也被弃之不用,更像是一个强烈的讽刺。
同类型的抗战小说中,作者们喜欢写传奇,英雄们或是智计无双、或是以一当百,像是容不下平凡的战士成为主角。“英雄们”一定要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成为战役的焦点,好像只有这些东西才是小说该去表现的,而战争碾过的血肉,枯骨,又不小心忽略了、忘记了。《无家》中,作者刻画的主角老旦,以农民的身份开始,又以农民的身份结束,那段漫长而恍惚的岁月,读者感受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挣扎与煎熬。
老旦的人生或许也算是一段传奇,在战争酷烈的血肉磨盘下,只要能活得够久,便足以让自己成为传奇。他把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让他背井离乡、马革裹尸,也让他功成名就,荣誉满身的战场。
老旦前前后后几番远离战争,又奋不顾身地投入,这是他人生的节点,也是剧情关键的转折。两次选择阵营看似随波逐流,一是被国军抓了壮丁,二是被共军所俘虏,但两次复出却都是心甘情愿,一次是为袍泽情谊,一次是为家国安危。前后照应,书中将老旦这两段心路历程写得十分精彩。
在马革裹尸的战场上,除了老旦,作者所刻画的许多人物比老旦更像英雄,更像传统意义上的主角,比如老团长,比如杨铁钧。他们有的一马当先,有的运筹帷幄,然而英雄或是穷途、或成枯骨,不幸的人生像是一曲赞歌、又像是一声叹息。命运无谓公平与正义,只是一个忠于记录的旁观者。
这本书中起伏较大的两个角色,其一是阿凤,其二是谢有盼。阿凤是文中着墨许多的女性角色,从一个敢爱敢恨的普通妇女,到一个军队中受人追捧的文工团副团长,此中起伏十分亮眼。
谢有盼是我认为全书塑造最出色的配角。从一开始对父亲的崇拜,到憎恨,之后再觉醒,最后却葬身火海,这个角色简直可以再起一书。谢有盼聪慧、努力、有手腕、肯低头,关键时刻能得到贵人相助,可依旧被疯狂的时代车轮碾过,使人不得不为之叹息。
全书文风沉稳、精炼、写实。作者对方言与脏话的使用毫不避讳,读之仿佛此情此景尽在眼前,嬉笑怒骂栩栩如生。战争的描写残酷而冷静,没有过多的渲染。大量的白描让场景纤毫必现:污秽冰冷暗红的血液、缓缓流出肚子的肠子、被轰掉的半个脑子,惨烈的真实胜过一切渲染。
也说点我的遗憾。其一是一些配角的失真,譬如杨铁筠、袁白先生、白希老师,他们的言行太刻意、目光太长远,对时事的看法总是一针见血,对历史走向一清二楚。如此“洞若观火”难以合理解释,就像伟大如牛顿,发现得了万有引力,也无法预知相对论。
其二是人物缺少成长与改变,老旦历经战争洗礼,半生颠沛流离,人物形象变化依旧不大。从农民到军官,指挥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许多惨烈战役依旧活下来,这样常人难以经历的人生没有却没有给老旦带来本质上的改变。在书中,面对重大的选择时,作出决定的那个老旦,依旧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当然,以上两点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对。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你留存。”
故事的结尾,老旦佩戴勋章走向冬日融化的白雪中,走向疯狂的红卫兵,最终倒在时代的癫狂之中。他一生所经历的苦难与传奇,他所选择的道路和坚守,在这一刻,变得没有意义,最后虽然冬阳融雪,阳光普照,可历史依旧对老旦所代表的普通人不公。但这公义的冠冕却也由作者来为老旦存留。
有些朋友认为这本书的主题是“反战”,其实不是,或者说这本书想表达的东西远远超出“反战”。历史所裹挟的东西远远比战争还要厚重、还要无情,而这本书正是想写一段历史。书中对历史有深刻的反思,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是与喧嚣尘上的诸多小说最本质的区别,也是我最欣赏的地方。然而作者虽然对农民抱有深切的同情,就连主角也是农民,但这本书中所有的深明大义,所有的高瞻远瞩、为国为民都是读书人,农民只是浮萍,这也算是作者的局限之一。
本文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叙述了主人公老屌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在近代战争中的随波逐流。虽然主角形象有缺乏变化的问题,但依然塑造得十分成功,尤其是小说的最后一个场景,如画龙点睛之笔,余韵悠长。配角的形象也多有亮点,有大时代的英雄,也有跟随时代一起起伏变化的凡人,除了有些配角的论述显得作者忍不住走到台前长篇大论,让人有点出戏之外,配角的人塑也很见功力。
文字上精炼简洁,尤其是在方言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主题上本书实际上承载了比反战深得多的思考,对于历史和人民等大哉问都有自己的回答,也因此成为本书最抢眼的优点,是网文中倾向严肃的一本佳作,我个人评分为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