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指南针再次获得接力基金与启迪创投的联合
千万融资
。为实验室仪器共享行业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在100亿的市场需求中,他们一年跑通15万单,积累10万用户,合作的实验室超过1000家。
这些年,共享经济的大潮正席卷神州大地。人们刚习惯了上班路上,通过滴滴出行平台载一位顺路的乘客;又开始通过Airbnb,出租空置的房屋,结交五湖四海的朋友。
你是否想过,实验仪器也可以走出实验室,走向共享?
「
科学指南针
」
想到了,也正为此而努力!
在许多理论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研究人员往往需要做大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而这些专门的实验,又需要专门的仪器作为支撑。现实中,这些仪器往往散落在各大高校、研究所的实验室里。除了本校本单位的人员,知者寥寥。而有实验需求的研究人员,又经常会面对热门仪器排不上队,冷门仪器无处寻觅的困境。
实验室仪器共享,这个看似是十分小众,而且相当细分的行业,但是仅国内每年就有着500亿的市场,其中100亿亟待满足。
「科学指南针」已经成功为实验室仪器共享行业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目前全部高校领域的测试,每年会有
500亿
市场。其中80%是在校内消化的,比如某校化学系的测试到物理系去完成;剩下的20%是跨校测试,比如北大的实验要到清华去做。而这100亿的需求市场,正是「科学指南针」的目标。
此外
,还有大量待开拓的企业需求。目前,
「科学指南针」在八个城市内有10万名左右的用户,90%是高校里的学生,剩下10%则是企业用户。
由于可以增加营收,实验室参与到仪器共享平台中的意愿很高。
在高校,实验室主任有达到一定机室使用率的任务要求;在国企,由于改制的原因,实验室要独立运营,为了实现自负盈亏,就必须去外面接单子、做测试;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企和外企,更是不希望高价买来的设备闲置。
仪器的局部闲置率是惊人的
。在某些学校,老师和同学需要排一两个月的队伍,才能用上仪器;而在另一些学校,几百万的仪器买来之后,从来都没有用过。
“比如说透射电镜,它就属于需求量很大,价格很高,保有量很少的仪器。有些地方的透射电镜,一是对外宣传不够,甚至没有对外宣传的意识,导致设备没有人知道;二是很多老师在做测试的时候,对样品不熟悉,需要摸索从而导致效率不高,而科学指南针派发对口老师专业的样品,提高仪器利用率”
最近一年来,「科学指南针」交出了一份行业领先的答卷:一年跑通了
15万单
,客单价约为400 – 500元,积累了近
10万的用户
,客户覆盖了
清华,北大,浙大,交大,复旦,中科院
等全国各个理工类知名高校和研究所。
由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理念领先于传统检测公司,
「科学指南针」平台汇集的样品量可以为用户争取到更低廉的价格,来完成需要的检测。
检测仪器这个东西,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
因为一件仪器需要花几百万,但一旦仪器启动,放一个样品和放两个样品差别并不大。这就意味着以样品量换价格的空间很大。“如果我们保证一个礼拜提供100个样,但是检测单价要打五折,我们大部分供应商都会点头。”
目前,在科学指南针上,用户监测的价格平均仅有传统检测公司的20%,近似于校内仪器使用的价格。
政府部门也在推动仪器共享,财政资金购置的仪器设备正在向社会开放
。
然而,有的实验室可能对检测定价都还在摸索。对此,科学指南针会给一份参考的定价来帮助他们市场化。
这也意味着我们获得了一定的定价权
。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高黏性的用户群体,使得起步早的「科学指南针」比起竞争对手有了很大的优势。前者带来的标准化效应,使得效率提升,规模扩大变得相对容易;后者则保证了用户的数量,基于服务的高品质,用户间口耳相传的传播模式不仅为公司节省了推广费用,而且也深度辐射了潜在的客户群体。
2018年底预计
30万客户,
3000家测试机构
到2018年末,指南针计划发展到30万客户, 3000家有效测试机构。进一步抢占市场。
一般的实验室有1-2台热门仪器,仪器质量好,价格合适,一般可以给实验室一年额外提供1000多个样品左右的测试量,按照一天多做5个样品估算,平均每天能够让原本闲置的仪器多运转1-2个小时,产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