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毛主席131周年诞辰!
毛泽东作为一位领袖人物,一位思想家、哲学家,自然科学造诣不能说是特别高。但他作为自然科学的求知者,却是值得称道的。
毛泽东向斯诺讲述自己青年时代追求新知的经历时,说他在湖南师范学校求学的五年中, “想专修社会科学,我对自然科学并不特别感兴趣。”但他并不以为学生时代对自然科学不甚感兴趣是正确或无所谓。相反、他想方设法弥补由于偏颇而造成的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只是因为紧张繁重的工作,使他不得不在读书方面继续作出“最痛苦的牺牲”。他曾给在苏联上学的儿子岸英、岸青去信说: "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
终其一生,毛泽东是主张“多向自然科学学习”的。他总是尽可能挤出时间,从书籍报刊中了解世界自然科学学术思想的“大概” 。延安时期如此,北京时期如此,直到逝世前几年,视力很差了,他还收藏和阅读一些特地印成大字的自然科学书刊。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当听到钱三强讲原子核构成时,毛泽东插话强调:“以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质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
1973年7月16日,毛泽东接见杨振宁
为此,毛泽东接见美国物理学家格拉肖和萨拉姆,接见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和吴健雄,接见日本物理学家坂田昌一,接见来北京参加物理学会议的亚非拉和澳大利亚的物理学家们,跟他们探讨微观粒子的可分性。
在北戴河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毛泽东说:“列宁讲过,凡事都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可是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这门科学还很年青。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解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至于电子同原子核可以分开,那早就发现了。电线传电,就利用了铜、铝的外层电子的分离。电离层,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那里电子同原子核也分离了。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裂,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空间方面,宏观、微观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所以科学家有工作可做,一百万年以后也有工作可做。”
在谈到物理学的新发现时,毛泽东说:“什么东西都是既守恒又不守恒。本来说宇宙守恒,后来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说它不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是不是也这样?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东西。变、不变,又变、又不变组成了宇宙。既守恒、又不守恒,这就是既平衡又不平衡,也还有平衡完全破裂的情形……世界上一切都在变,物理学也在变,牛顿力学也在变。世界上从原来没有牛顿力学到有牛顿力学,以后又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这本身就是辩证法。”
当时,国际上一群理论物理学家致力于基本粒子的研究。毛泽东强调的“基本粒子”可分的思想,本是从物理学家那里来的,反过来又影响物理学家去认真探索“基本粒子”以下层次的粒子。他们把这种粒子称为层子,建立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层子模型。另外,西方物理学家发展了关于基本粒子重粒子结构的“夸克”学说,“奇克”大致相当于“层子”。至此, “基本粒子”有了更深层次的结构,在物理学界得到公认。
1977年,世界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在夏威夷召开,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格拉肖发言,把物理学家逐层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形象地比作剥洋葱。他说:’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夸克和轻子是否都有共同的更基本的组成部分呢?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我提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已故的毛泽东,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
——摘自《崇严尚实话标杆》
▎看·领袖生平
毛泽东(1893~1978),湖南湘潭人。曾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感·领袖精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毛泽东不断向自然科学探求,在粒子基本问题上获得了“毛粒子”的殊荣。这告诉我们:求真务实不仅是科学家应有的精神,也是每一位社会科学者必须拥有的。
来源: 红色摇篮党建声音馆,转载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环球物理立场。
环球物理,以物理学习为主题,以传播物理文化为己任。专业于物理,致力于物理!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目标,分享物理的智慧,学会用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为大家展现一个有趣,丰富多彩的,神奇的物理。
投稿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