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圈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是一种心态!懂点健康养生,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生活研究所  ·  容易饱、胃胀、胃酸……胃不舒服怎么办?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接吻,会传染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圈

13个老人一栋别墅“抱团养老”,不靠子女,靠自己!你怎么看?

健康圈  · 公众号  · 养生  · 2019-06-15 11:58

正文

    健康圈

  每日健康资讯

通俗 | 实用 | 可信赖



2017年,杭州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同住在村里一栋小别墅里,每天一起逛街买菜、跳舞、打麻将,如同多年老友。


他们并不是亲戚,也不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他们只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约合租住在一起,共同生活,有了问题互相照应。


他们这种养老形式,叫做“抱团养老”。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实国外早就有了。



美国老年版“老友记”


美国德州有四对夫妻,他们在退休后,居然抛开子孙,任性地合资买了一块地建房子、种树、散步、旅行……开启他们的养老新生活。


这四对夫妻年轻时就已熟识,因为工作忙,平时相聚的次数屈指可数。随着各自孩子的长大,他们开始意识到“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于是几个老朋友一拍即合,决定“抱团养老”。



如今,他们8人住在精心打造的大房子里。每天早晨,在鸟鸣声中醒来,穿着拖鞋,在清新的空气里,敲响旁边的门,喊朋友们一起做早餐、锻炼身体,顺便计划一下白天去哪里玩。


每一天都过得惬意而舒适,如同在上演老年版“老友记”。


日本闺蜜团“个个Seven”


前段时间,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特别节目《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记录了7位老奶奶的日常生活。


7位奶奶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均处在单身状态,平均年龄近80岁。10年前,7人各自买下了同一栋公寓的不同单间,开始了同居养老生活。




最先提出同居养老计划的人是78岁的村田幸子奶奶,她召集了7位对同居养老感兴趣的老人,组建了一个“新家庭”。


这些老人中有的相识多年,有的以前根本没见过。她们之间唯一的共同点是,就是都因为工作、婚姻动荡、自我选择等成为了老年“单身贵族”。


10年的同居生活过去了,老人们在生活上相处十分融洽:家里没茶叶了,一个电话,隔壁姐妹包邮送到;出远门没人浇花了,打个招呼,姐妹帮你照顾花草。


每个老人的家里各处,都装了SOS求救电话,便于相互之间联系、帮助。在2018年初,71岁的川名纪美奶奶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就是拨打了SOS电话,让田矢奶奶赶去救助。



她们为自己这个姐妹团取名为“个个Seven”,意味着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又结伴在一起互相照顾、取暖。在她们看来,养老并非集体等死,而是有尊严地活到最后一刻!


中国式“抱团养老”


精装修500平米大别墅、一方鱼塘、半亩菜园、每个卧室都配有卫生间……这是79岁的朱荣林和74岁的老伴王桂芬在杭州余杭长命村的家。


这么大的房子,是前几年儿子专门为了孝顺二老而盖起来的,可惜儿子在城里工作,常年不着家,年迈的二老住在空空荡荡的大房子里,难免会觉得有些孤单。


朱荣林夫妇的大别墅


2017年,老两口突发奇想开始出租自己别墅,相邀年纪相近有共同语言的人住进家里。于是,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老人们聚集到一起,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开始摸索一种全新的养老模式:抱团养老。


如今,这栋“豪宅”里前前后后已经入住过10多位老人,他们选择这里的原因很多:环境好、吃的好,不愿住养老院死气沉沉。


老人们平日里的消遣活动也很丰富,一同下棋、钓鱼,唱歌、种菜,打麻将,跳舞等等……而同村的人对他们的生活也都纷纷表示羡慕不已,甚至有不少城里的年轻人,也想着加入到他们当中,和老人们共同享受一段“神仙般的生活”。



“抱团养老”意义何在?


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


联合国规定,凡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7%以上,或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 10%,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按照这个标准,我国从 2000 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社会进步和老龄化程度加剧,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


这意味着全世界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老年人。


这些老人中,有的可能是无儿无女独身一人“孤寡老人”,有的可能是儿女闯荡在外独自生活的“空巢老人”,但是,他们其实都希望有意义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


参与“抱团养老”的老人,认为这种养老方式给他们带来了以下好处:


1

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

 “其实我们都这把年纪了,最渴望的是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有老人这样说。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照顾儿女长大成家后,很多老人的生活依旧围绕着儿女转,帮煮饭、帮带孙子,家里一有点什么事儿,比如一个出差了,或者一个去学习进修了,老人们就得被“请”去帮忙了。


虽说也是正常情况,但有的老人还是想趁腿脚还利索,过点属于自己的生活。



2

减轻孩子的负担

老人们心里都特别清楚,这一届的儿女是靠不住的,不是说他们不孝,而是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有时想尽孝都显得有心无力。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另辟蹊径,开始尝试自助式的抱团养老,以便在老了以后能够继续保持自己的生活质量。


3

排解孤独、安全保障

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不依靠子女,离开传统家庭,搬到同一个地方搭伴居住,一起喝茶、吃饭、种花、旅行。共同承担生活成本的同时,也慰藉了精神上的空虚。


平时有活动,排解了孤单,而突发病情时,也便于寻求帮助,在老人们看来,这样人性化的养老模式以后会越来越普遍。


关于“抱团养老”的思考


同住一屋,食物一起吃,活动一起参与,这样的方式看似很完美,但其实也需要考虑很多现实问题。


杭州朱荣林夫妇发起“抱团养老”后,他们的“豪宅”前前后后已经入住过10多位老人。相见好,同住难,同居式养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梦幻完美。



1

金钱问题

杭州那栋“抱团养老”的别墅里,房租水电和每顿餐费都是需要分摊的,但钱总是一个敏感问题,而老人们的大多纷争也与此有关。


有住房的老人怕冷,又觉得空调太奢侈,买了烤火器来用,却被其他老人投诉说偷电,建议每个房间单独放个电表;有的帮忙买菜,要求报销车费,因为分摊的只有餐费,他们的路费就白出了……


2

交流问题

老人们各自的家境不同,但各自的脾气性格基本都已经固定,蓦然跟陌生人交朋友,有时候并不是很聊得来。


同住一屋的老人,有的经常躲在房间不出来;有的作息时间跟别人有所不同;有的不愿意参与团体活动……各自的性格,各自的行为,催生出一系列小矛盾。



扎根“抱团养老”的杭州别墅,有人搬出来,也有人搬进去;有人说这种养老方式好,也有人诟病它。


很多人可能忘了,老年人和所有人一样,他们有尊严、有梦想、有需求,也想要过上有意义的人生,这一点即便走到生命的最后一段,也不会改变。


有人喜欢伴着儿女,帮儿女做点家务活,减轻他们的负担;有人想要过自己的生活,约上三五知己,去自己年轻时没去过的地方游玩。


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尊重他们的选择罢了。


【互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