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普中国特别推出的寒假精品栏目“给孩子的高新科技课”!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最前沿的科技之一,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从智能语音助手到无人驾驶汽车,从 AI 绘画到机器学习,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本栏目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用视频和文字给孩子讲述人工智能的原理、应用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快跟我们一起开启这场 AI 之旅吧!
先来看视频:
以下为文字版本:
(阅读大约需要 5 分钟)
在生活中,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刷完一个视频,App 总是能推荐出特别符合我们胃口的视频,让我们刷刷刷停不下来。
在买东西的时候呢,购物 App 会自动给我们推荐东西,并且总是那么贴合我们的喜好,让我们忍不住想要“剁手”。
各类 App 对我们兴趣、爱好的学习和判断,同样离不开 AI 技术。
这一集,我们就来说一说,AI 是怎么给我们推荐东西的。
早期的推荐算法,使用的是一种叫做协同过滤的技术。这个词你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但它的原理非常好理解。
协同过滤技术就是寻找用户或者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预测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东西,我通过两个简单的例子帮你理解一下。
假如人小明喜欢看 A、B、C、D 四部电影,小王喜欢看 A、B、C、E 电影。那么,小明和小王的兴趣看起来还是挺一致的,于是,计算机就会给小明推荐 E 电影。
再比如,小明和小王都身处北京,都处于 20-30 岁之间的,最近都购买过男士洗发水,那系统也会认为小明和小王可能是同一类人,会把小明关注的东西推荐给小王。
这种协同过滤机制在 20 世纪末就已经在商业上得到了应用。
比如 1994 年出现的 GroupLens 系统,这个系统能够收集用户对新闻内容的评分,然后找到兴趣点相似的用户,按照他们的浏览内容相互推送。
在 20 世纪末,亚马逊的在线书店也采用了这种推荐方法。他们根据用户在阅读兴趣上的相似性,来给为用户推荐其他的书目,你看到的推荐提示语也是“买了这件商品的人,也购买了 XXX”这句话也恰好是这种推荐方式的最佳概括。
当然,这种推荐方法是基于用户的推荐方法,是在用户之间寻找共同点,除此之外,也有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这种方法更加关注商品、视频与用户之前所喜欢的商品、视频之间的相似性,会推荐同一类的东西给用户。
但这种方法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产生“回音壁效应”,或者叫“信息茧房”。
回音壁效应,即不停地给一个人推送重复、相似的信息,会让这个人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局限。甚至,可能会强化一些错误的、极端的想法。
比方说,如果一个人无意间点赞了一个视频,内容为“地球是平的”,系统就会推荐越来越多与“地球是平的”有关的视频,久而久之,即便达不到误导,也会令人烦躁。
另外,回音壁效应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些错觉,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全世界所关心的东西。比如一个人喜欢体育,系统会不断给他推送与体育相关的信息。很有可能让人误判,甚至错以为体育新闻能代表新闻的全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网站在推荐的时候,会引入一些随机内容,防止信息过于单一。在推荐算法的背后,基于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帮助,也令系统更趋于智能。
现在的网站、App 通常会搜集大量的用户基本数据、历史浏览数据。海量的数据,成为了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的学习材料。AI 甚至在我们的兴趣爱好发生变化的初期,就能够有所察觉,以便给我们推荐更多“对胃口”的内容。
在生活中,推荐算法我们几乎每天都能用到,从朋友圈到各种各样的视频、音乐、新闻软件、购物软件,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除了日常娱乐,推荐算法也在其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招聘软件可以根据求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者是岗位之间的相似性,来推荐工作。
在金融领域,推荐算法也能根据用户的存款、年龄、风险偏好和过去投资理财的数据,推荐最适合的理财方案。
在教育领域,推荐算法也能找到每个学生和学习资料之间的匹配程度,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荐算法也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它们能综合考虑用户使用的时间、地点,甚至天气等其他附加信息,做出更合适的推荐。
在加入自然语言处理功能或者视频交互功能之后,它们可能会根据用户的语气、表情来做出合适的推测。
未来,AI 可能会在你自己之前,就能了解你的心。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作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北京云御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审核丨秦曾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副教授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