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逍遥游》教出了逍遥态
文|徐小平
我将《逍遥游》教出了逍遥态。我和学生一起,在解读《逍遥游》时,不受一些现成结论的约束,而是贴着文本跑不断顺势而为,在逸兴遄飞间碰撞出许多奇思妙想,可谓入了解读文本的逍遥境。
作为庄子《南华经》的纲领及其代表作的《逍遥游》,是一篇说理文,却又与一般的说理文不一样。一般的说理文往往是通过严密的逻辑、逐步的推理来说服人的,而《逍遥游》却不是,它是通过奇伟的气势、瑰怪的意象、丰沛的感情来打动人的。它并不曾想说服你,但你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被它包裹被它融化被它打动了。
因其草灰蛇线,因其意出尘外,因其腾挪跌宕,所以它迷人,同时也佶屈聱牙得让人费解。学生初学时往往会迷失于文中光怪陆离的意象中而不能自拔,以致读上几遍都还是一头雾水。故在上这篇文章时,我就采取了一些特殊的办法;还因此产生了一些顿悟。
在学生预习结束后,我首先高屋建瓴询问了这篇文章的意旨。很多学生回答是“有所待”。我并没有急于加以纠正,因为这至少意味着他们还知道文章的结穴处是在结尾,而前面只是罗列描述而已。紧接着盘马弯弓,开始扎扎实实地疏通文意。我有个老套的想法就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还是应放在字词句的疏通上,在疏通的过程中自然随机地带一带文章的写作特色即可。因为字词句的意思通了,其他的也就自然通了,甚至不用点拨也会通了,毕竟在现代文教学中我们已经贯穿了很多文章学的教学。很多学生难就难在不懂文言文的意思上。在这一点上,我与很多专家的意见不一样。
在文意疏通后,我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架构,这就好比庄子首先采用先声夺人的气势驾驭全篇一般。我引导学生先从最后一段入手,让他们再次思考文章的主旨到底是“有所待”还是“无所待”?学生这次经过一番思考之后终于大悟:原来前面的“有所待”只是从反面在论证、在“破”而已,而反问句“彼且恶乎待哉?”传达出来的肯定意思才是文章真正要树立起来的意旨,那就是“无所待”。正因为有了前面疏通文意的慢功,学生才自然开了悟。
紧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梳理出庄子所描绘的“无所待”的境界,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也就是一种完全顺其自然的境界。再跟进一问“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学生回答是“无己、无功、无名”,也就是要突破一切主客观限制。“那么,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又被称为什么人呢?”,学生答出是“至人、神人、圣人”,也就是修养最高的人——逍遥人。至此,学生就在老师的顺水推舟中自然而然地把握了文章的总纲。
接下来边理文脉边背诵文章的过程就开展了。在梳理文脉的过程中,老师先示范一例:作者开头就说大鹏的高飞远翔,看似充满了赞叹之情,但也不无遗憾之意,那就是大鹏无论飞得多么高多么远,它都还是受到了限制,它还是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飞走。与大鹏相对的小的事物,比如野马、尘埃等,它们的游动也要凭借风。而那些嘲笑大鹏的小的动物,比如蜩、学鸠、斥燕等,它们不明白其实它们也受到了限制,那就是榆枋、蓬蒿等。至此,作者想说的意思就初现了,那就是——事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了限制。接下来就请学生们按这个思路自己去梳理。
由此他们逐渐梳理出各种比喻或寓言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大舟还是芥舟,它们都要凭借“水”;无论到多远的地方去,都要凭借“粮”;无论是大年还是小年,它们都受“年”的限制;无论是人在地上看天还是鹏在天上看地,他们都看不清,都受到了“距离”的限制;一般人都受到“功名利禄”的限制,宋荣子也还有未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呢?可谓接近“至人”了,但他的出游也还要凭借风……尽管如此,事物之间还是有“小大之辩”的:鹏的境界就要高于蜩与学鸠的境界,因为它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宋荣子的境界就要高于一般人的境界,因为他毕竟不受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影响了。
当梳理到最后一段时,我忽然对文本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作为自然界最高境界的鹏和作为社会界最高境界的列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可是之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玄机”呢。师生不由得一起答道:他们都能乘风了,可又都要受到“风”的限制!如此首尾圆合,让人不能不感叹庄子的智慧。
不仅产生了这个新的发现,还有关于文章第二段为何还要重复一遍“鹏与小虫”的故事,我们也有了崭新的看法。那就是,《逍遥游》本就像一首散文诗,因此它里面就介入了一些诗歌回环往复的因子,就好比《诗经》中的重章复唱,整体架构没变,但内容不断在补充在丰富在强化一样。比如第一次出现是证之以书——《齐谐》,第二次出现是验之于史——汤问夏革,强调故事的“真实性”。并且第二次还增添了“穷发之北”“羊角”“背若泰山”“绝云气”等具体描绘,更是强化了一种气势。而且又添上一个小虫来嘲笑大鹏,那就是斥鷃。这里面就含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举世混浊唯我独清”的悲壮感,可以一窥庄子的心境。
因为师生一起打通了《逍遥游》的文脉,理解了庄子的心境,所以有些学生当堂课就能将《逍遥游》成诵了。
在梳理文本艺术特色时,我开始备了很多课,无外乎就是一些照本宣科的归纳总结而已。可就在师生一起畅游文本时,我忽然决定放弃原有的预设,就让学生通过反刍旧学来自行领悟。我启发学生道:庄子的文章风格近乎你们学过的哪些作者的风格?他们说像屈原,像李白,像莎士比亚等。我问为什么,他们就答道:都很浪漫主义的。学生能答出这点,接下来的梳理就势如破竹了。那么浪漫主义有哪三个显著特色呢?学生们梳理出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浓烈的抒情等三个显著的特色。我就乘胜追上一问:《逍遥游》丰富的想象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呢?学生回答说是创造了大量的寓言。我说,是的,整部《逍遥游》大大小小有两百多个寓言,而且这些寓言都是庄子自己虚构出来的,足可见庄子非凡的想象力。
就在这篇课文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又为学生们朗诵了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朗诵得很用情。朗诵结束后,我让学生们用十分钟时间写一段练笔:或者是写一小段抒情文字,题目是《庄子,我想对你说》;或者是拟一则寓言来揭示一个道理。练笔交上来后,我发现,我刚才朗诵的文字已被很多学生清晰准确地运用到练笔中了,似乎比上课条分缕析的文章更令他们记得住。再看到同学们写出来的那些生动活泼的寓言,我又禁不住对他们说:我忽然明白了,庄子为什么不喜欢用严密的逻辑来说服人,而喜欢用寓言用气势来感染人了,其实这不正符合他无为而为、顺其自然的理念么?
发表于《学习方法报》2024年第22期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K4RLqSg82ZM5icia9JgFXThyN9jwQzokeBacgib46Vm7xicicxgYbBCM4JRkIicqsyakw10QlP41poq68QDL5AAYLfw/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人民日报评论选粹及精评,尤适合高中生每天10分钟一篇读记
徐徐道来:
徐小平,人称徐徐老师,作家型教师。第五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金奖获得者,2023年部级精品课获得者,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执教于湖北省江陵县一中。持教书渡人、写字渡己的理念,大力构建生态语文与性灵写作。《语文报》点评人民日报评论专栏作者,《青年文摘》高考下水文特邀名师。著有散文集《清风徐来》(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论著《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评测》(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京东、当当有售)、写作指导书《跟评论高手学写作》(东方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京东、当当有售)。创办有个人微信公众号"徐徐语文坊",订阅量达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