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艾菲的理想
我是艾菲,深度思考者、全球认证优势教练 & 个人成长教练。与我一起,探索蓬勃丰盈的人生,成为真实且闪闪发光的自己。这是一个可能会改变你人生的公号,欢迎你的到来,期待与你的共同旅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态梦网  ·  总投资超6.86亿!北塘古镇又有新动作 ·  9 小时前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  省生态环境应急调查投诉中心组织开展2025年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艾菲的理想

一念之转:走出焦虑和痛苦

艾菲的理想  · 公众号  ·  · 2024-09-04 12:37

正文


艾菲的理想 - 三大写作原则


3大原则:

1、深度: 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2、实战:方法论均已经过 实践验证

3、高维:站在 更高维度上思考一切


艾菲的 339 篇原创文章

标签:自我认知


01


我有一位学员,最近生病了,要做一个手术,心情很抑 郁,于是来找我做一对一教练辅导。


在一个小时教练结束的时候,她的整体能量从最初的很 低落抑郁变成了明亮饱满,充满了生命力。


我问她: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她说:“原来,生病并不是一个我要面对的问题,生病 说的是我即将踏上一段与之前不太一样的旅程。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再也不去为之担心和焦虑了。”


2022年我生了一场病。那场病持续了一个半月,缠绵病 榻的我忽然有了一个新的领悟 - 如果在看待世界、看待事物时,不做好坏之分,不设二元对立,是不是就意味着不再有痛苦和快乐的分别了?



02


我们之所以会说“什么是坏的”、“什么是痛苦的”,原因就 在于我们认为损失、失去、病痛都是坏的,所以当它们发生时,我们自然会感到痛苦。


可是如果,我们的头脑中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概念,如果我们不把损失、失去和疾病当作“坏”的,那么在它们发生时,我们是不是就不会感到“痛苦”了?


在生病的日子里,我既要面对疾病本身带来的疼痛、忽 然发病带来的恐惧、药物副作用带来的不适,还要面对那个中秋节也要在病房里度过的憋闷,以及对治疗效果不确定的担忧。


原本,这些在我的头脑中,都是“坏”的,也都是“痛苦”的。


但后来,当我尝试不再给它们贴任何标签,并把它们都当作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把这个过程当作生命中一段再正常不过的旅程,我发现,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消失了,身体上的痛苦也减弱了。


这段经历,让我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是一种在消除了二元对立、好坏分别后出现的非常辽 阔的平静感与极度自在的喜悦感。


它不是我们平时经常感受的那种快乐,也不仅是“臣服”后的平静,它更像是悠然自得、平静喜悦地躺在广袤无垠的草地上时的宁静、喜悦和自在。


这种感受让我意识到:如果我们不在头脑中划分好与坏,不 去制造二元对立,不认为跟朋友出去玩、吃顿大餐就是“好的”,同时,也不认为生病和失去就是“坏的”,而把它们都当成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和体验,区别只是风景不同而已,那么,我们的心灵就会进入一种无好无坏、无忧无喜的状态。


这种宁静、喜悦、自在的境界与我们平时所追求的快乐 和幸福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平时所追求的快乐和幸福是 有条件 的:如果我吃了 一个冰激凌,我就会感到很快乐;如果我周末出去玩了,我就会感到很快乐;如果我的愿望都实现了,我就会感到很快乐……否则,我就会很不开心,或是觉得不够好。


而我在这里所说的宁静、喜悦、自在的境界,则是无条件 的,它不需要我们必须得到什么或必须实现什么,然后才能感到快乐和幸福,它是一种深刻的无条件的宁静、喜悦和自在。


这种状态,就是人们面对痛苦时可以表现出的最高境界:无区别。


这个境界,显然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不一样。


大多数人的认知是:人生 就是要追求快乐,同时避免痛苦,也就是“趋利避害”。


但是, 如果我们愿意深入本质去思考就会发现,快乐的 背后隐藏着痛苦,痛苦的背后也隐藏着快乐。快乐和痛苦,本来就是一体两面,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只要我们将某种情况判定为“好” - 不论它是一段关 系、一份财产、一个社会角色、一个地方,或是我们的身体 - 我们的头脑和思维就会自然而然地执着于它,认同于它。我们得到它、拥有它,就开心,就自我感觉良好,并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相反,失去它、损失它,则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会让我们的自我感觉非常糟糕,并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和否定。


就像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所说:“当我们寻找快乐时,我们就 在头脑中确立了‘快乐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要一直快乐,我要一直处于正向……’,所以每次感受到阴暗面时都想逃离。


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个世界本就没什么东西或境遇 是永恒存在的,一切都在持续变化着,这就是世界的本质。


对不好的东西,我们一方面希望它永远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却又无法控制它的出现。一旦它出现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深感痛苦。


比如:你觉得跟朋友出去吃顿大餐是“好”的、“快乐” 的,谁知老板突然打电话叫你回去加班,你于是一边加班一边心情沉重,痛苦的不得了。


而你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你头脑中早就树立了“好”与“快乐”的概念,⼀旦出现相反的情况,你就立刻陷入了痛苦。


可是,如果从一开始起,我们就消除掉了“好”与“坏”的区别,那么因为得到“好”而感受到的快乐,以及因为遭遇“坏”而感受到的痛苦,又从何而来呢?



03


对这个问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写下这样一段话:


快乐越多、痛苦越多;幸福越多,悲伤越多。


当我们出神地、充满爱意地看着孩子在高兴地玩耍时,一种悲伤的感觉也会同时出现。因为我们知道生活中必不可少地会出现失望、痛苦和烦恼,这个孩子必然会遭受这⼀切。我们也知道死亡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所有幸福的时刻,悲伤也会同时出现,痛苦深深嵌在快乐之中。我注视着一朵美丽的花朵,常常感到悲伤,是因为我知道它终有一日会凋零,它的生命会结束,我知道我们不可能永远体验它的美,我们也会死去。如果你深爱着某个人,在你注视着她的时候,你会意识到她不会永远如此,她终将死去。


换句话说,我正在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重新定义幸福。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最幸福、最狂喜的时刻本身就包含着悲伤和心酸。


就是这样,幸福与它的对立面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 福和不幸是一个整体,只是时间的幻象把它们分开了而已。 昨日的幸福和快乐,在后天也许就会成为不幸福和不快乐,二者不断转换。


痛苦,正是这些欢乐不可分割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或早或晚都会显化出来。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在一次采访中问记者:“你 们想知道我的秘密是什么吗?”


这时,周围的人都立刻竖起了耳朵,端坐了起来,一副屏息期待的样子。


然后,克里希那穆提用一种柔和、近乎羞怯的声音说: “我不介意会发生什么。”


“我不介意会发生什么”,短短一句话,就说出了面对痛 苦的最高境界。


它说的是,我并不期待未来符合我的要求,不论未来发生什么,我都不介意。这样一来,自然就不会产生所谓的痛苦了。


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我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是: 在他心里,并没有“好境遇”与“坏境遇”的区别,也没有“快乐”和“痛苦”的区分,所以无论发生什么,对他来说都没有本质区别。


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因为接纳了一切,所以难得不喜悦。


当我们不再介意会发生什么,当我们接纳一切的时候,就会进入 “日日是好日”的人生境界。


日日是好日,所以,每一天都是不同风景的旅程,每一天都 有每一天的独特滋味。


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体验这旅程,感知这滋味


过去,我 们会把旅程分为“好旅程”与“坏旅程”,把滋味分为“幸福的滋味”与“痛苦的滋味”。现在,我们可以试着不做区分。


然后,在下雨的旅程中听雨,在下雪的旅程中观雪,在夏天的旅程中体会酷暑,在冬天的旅程中感知寒冷。这样一来,日日变化,日日是好日。


佛陀说人生无常,在此之前,我也常用“无常”二字来归纳人生的本质特点。


但是,当领悟到面对痛苦的第四层级后,我忽然明白了对于“无常”,我们其实还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 – 日日是好日。


"日日是好日",据说这句话是出自宋朝禅宗大师云门之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