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古史
本公眾號專注收集、整理并發佈中國中古史領域相關學術資訊,以期達到交流的作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槽值  ·  排队3小时,云贵菜正在血洗北上广CBD ·  22 小时前  
莓辣MAYLOVE  ·  为什么有些人只是闻起来,就让我很想睡? ·  2 天前  
槽值  ·  网易沸点工作室多岗位实习生招聘中 ·  2 天前  
槽值  ·  顶级富二代,都在抢着做“网红” ·  2 天前  
于小戈  ·  看看人家老公,气S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古史

王玲娟《唐前傳世文獻中的藝術物器研究》出版

中古史  · 公众号  ·  · 2025-02-05 22:51

正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42083
出版时间:2024-11-01

内容简介

艺术物器,是造物艺术所制作出来的物品与器物,是传达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审美意趣的物化载体。本书依据经史子集四部中散见的艺术相关记载,以唐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物器类型”为显性结构,以“代表性时代”为隐性脉络,以典型传世文献文本为主要线索,对所涉及的每一部文献中的艺术物器记载作地毯式梳理和挖掘,归纳出艺术物器共六大类,包括音乐器物(乐器)、舞蹈器物(舞具)、绘画物器(笔墨工具)、着装物器(服装服饰)、交通物器(车舆及其装饰)和手工艺物器(手工艺品),据此展开研究。同时,结合考古实物、艺术图像、风俗习惯等进行综合研究,并从符号学、现象学、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理论提升,讨论中国早期艺术的特质规律,包括艺术物器系统早期的“语义化”规律,以及与社会历史文化的高度混融性规律。

作者简介

王玲娟,女,汉族,1970年11月出生。现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传统典籍与汉语言文化、艺术文献等方面的研究。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诗画一律:中国古代山水画研究》(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年)、《艺海撷英——中国古代文献选读》(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参编高校教材《新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9年)。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前传世文献中的艺术物器研究”(20FYSB039)、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现象与观念——历史艺术学视角下的先唐艺术文献研究”(2015YBYS089)、重庆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先秦文献中艺术观念的符号学研究”(13YJA760047)、重庆市教委“山水艺术与和谐社会的建构”(07sk034)等;主研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庆市教委等十余个科研项目。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唐前传世文献中的艺术物器概述
第一节 唐前传世文献艺术研究现状
第二节 唐前传世文献中艺术物器的基本面貌

第二章 唐前音乐物器:礼乐之乐器
第一节 《吕氏春秋》中的乐器
第二节 《礼记》中的乐器
第三节 《史记》中的乐器
第四节 《风俗通义》中的乐器
第五节 早期传世文献中的乐器系统及其观念

第三章 唐前舞蹈物器:乐舞之舞具
第一节 《吕氏春秋》中的乐舞及舞具
第二节 《礼记》中的乐舞及舞具
第三节 早期文献中的乐舞体系及乐舞表演
第四节 早期传世文献中乐舞及其表演所传达的音乐观念

第四章 唐前绘画物器:材料与工具
第一节 唐前画论中的绘画材料载体
第二节 唐前画论中的绘画笔墨工具
第三节 唐前画论中的绘画颜料色彩
第四节 早期传世文献中绘画物器所传达的绘画观念

第五章 唐前着装物器:服装及饰物
第一节 《礼记》中的服装及饰物
第二节 《后汉书》中的服装及饰物
第三节 早期传世文献中服饰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第四节 早期传世文献所反映的服饰工艺与艺术审美

第六章 唐前交通物器:车舆及其装饰
第一节 《后汉书》中的车舆整车与构件
第二节 《后汉书》中的车舆装饰
第三节 早期传世文献中所反映的车舆系统及其观念
第四节 早期传世文献车舆系统所反映的造型装饰艺术特色

第七章 唐前手工艺物器:宫廷与民间的手工艺品
第一节 《西京杂记》中的宫廷手工艺品
第二节 《荆楚岁时记》中的民间美术品
第三节 早期传世文献所反映的宫廷艺术特色
第四节 早期传世文献所反映的民间艺术特色

第八章 唐前传世文献中艺术物器系统的多视角考察
第一节 符号学视角下唐前传世文献中的艺术物器系统
第二节 现象学视角下唐前传世文献中的艺术物器系统
第三节 文化学视角下唐前传世文献中的艺术物器系统

参考文献
致谢

序  言


我之于艺术文献的聚焦与纵深,从2003年读博开始。本书关于唐前传世文献中艺术物器与传统艺术文化的综合研究,始于2007年。
我有一个跨学科的背景。
我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期间,都是读的中文,1989-1996年在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和汉语史专业古代汉语方向。1996年毕业之后,一直在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现文学院)从事古代汉语、传统典籍与汉语文化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
2003年3月,考入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师从张道一先生。
在东南大学的学习经历,老师们的学术造诣,导师张道一先生的谆谆教诲,使我打开了学术视野,拓展了思维空间,一生受益匪浅。
张道一先生最是善于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大开大合,循循善诱。
记得刚入学的时候,先生在一次讲课中说:“不要局限在自己的学科里,要多接触不同学科的人。”还不止一次地对我说:“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这给我以很大的警醒和启示。读博期间,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博士论文《诗画一律:中国古代山水画研究》(后于2008年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就是在先生指导下,我对于中文与艺术结合的一次尝试与努力。
2006年9月,博士毕业的时候,先生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花三到五年的时间,找到中文和艺术的结合点,钻进去,好好做,就能做出成绩来。”实现先生的这一句话,我却花了整整十五年。
因为,要打破学科间的传统界限,要交叉,要跨界,说起来不难,真正要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这十五年来,我多次与先生或见面、或电话地长谈。谈话中,先生常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如醍醐灌顶,心胸豁然,并为之勠力前行。
先生有三个观点让我终生难忘。
第一,要有高度地看不同的房间。
先生说,一个人要在学术的这个房间看看,那个房间看看,知道里面的具体情况,一般都说,隔行如隔山,但其实隔行不隔理,慢慢地,当你自身提高了,超过了这些房间,你就能在高处看这些房间了。所以,这些年来,我坚持不懈地、杂七杂八地看了很多书,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并学有所思。
第二,要两个拳头合抱在一起。
先生说,你看,你一个拳头是中文,一个拳头是艺术,是分开的,是无力的,但是,当两个拳头抱在一起打出去的时候,就有力量了啊!当时先生一边说,一边将两个拳头合拢,抱在一起,用力打出去的样子,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这些年来,我一直实践着古代文献与艺术的结合,寻求更宽广、更牢实的结合点。在2018年,出版了《艺海撷英:中国古代文献选读》(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也算是一点小成绩。
第三,要钻进去,跳出来。
先生说,很多人一钻进去,就跳不出来,而且容易钻牛角尖,我们要钻进去,跳出来,才能够研究得深入,思考得理性。这一点是我体会最深的。钻进去,中国古代的文献浩如烟海,关于艺术的记载又多是零散的,早期文献中更是融在其他的论述之中。正如先生在给师兄董占军《艺术文献学论纲》作序时指出:“艺术的文献资料很多,但是很散。有的是只言片语,有的是简短的论断,在经、史、子、集中都有,很少是成篇或为专著的。必须花大功夫进行梳理和挑选,才能做出成绩。”①
要在浩瀚的历史典籍中去寻找、挖掘艺术的文献,对照整合不同版本之校勘,还要做全面的整理、研究工作,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这需要深深地钻进去。在此基础之上,跳出来,意味着要跳出具体文献的记载,跳出具体的艺术事实,看到其中的规律和原理,作美学和哲学的升华,这个过程,更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做,是理性思维的逐步提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