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春城  ·  巨头宣布:永不合作! ·  2 天前  
昆明发布  ·  今起预约!“手把手”教你操作→ ·  2 天前  
春城晚报  ·  病情恶化!39岁男歌手突然去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性侵犯对5岁女孩说:“给你糖,让我亲亲好吗?”背后的教养真相,太可怕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07-04 19:35

正文


在性教育上,大部分家长羞于谈性,不敢谈性,不许谈性。

可性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爱的教育啊。

——鹿妈

文 | 白芥子

来源 | 积木育儿(ID:jingguanyuer)

今天想聊聊孩子的性教育。开始之前,先讲两个小故事。



1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聚会上。

聚会期间,大人们聊天,各家小孩子们就玩闹在一起。

不久后,一个妈妈发现,她家5岁的儿子浑身脏兮兮的,衣服上还有大面积的水渍。

怎么办呢?

妈妈就把孩子拽到一边,说:把衣服脱下来,我给你洗洗,这个天,衣服挂外头一会儿就晾干了。

孩子不情愿,但妈妈很强硬,三五下就把孩子的衣服给扒下来了,包括内裤。

突然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脱光光,孩子显然有些生气,一个人站在角落一张大椅子后头,窘迫地拿双手捂住自己的生殖器。

这个时候,旁边的几个妈妈觉得这个小孩儿实在呆萌、可爱,就拿出了手机,要拍照。

一个阿姨还逗小男孩说:把手拿开吧,男孩子有什么关系。

小男孩很不知所措地站在那儿,眼看就要哭出来了。

这时,他的妈妈晾好衣服过来了,对儿子说:

哎呀,他们跟你玩呢,刚刚XX阿姨还送了你小汽车对不对?拍你一张照片有什么好哭的!

接下来是故事二。

一个4岁的小女孩家里来了一群亲戚。其中一个女性亲戚对于软萌的小女孩很有兴趣。

她说:宝贝,喊阿姨。

小女孩很乖巧,喊了声阿姨。

这亲戚似乎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进一步说:那你让阿姨亲一个好不好?

这次,小女孩本能地往后退,要逃走。

女孩的妈妈似乎很想要去照顾那位亲戚的感受,于是悄悄给那亲戚递了一块女儿平日最爱吃的小蛋糕。

这亲戚心领神会,拿着蛋糕朝小女孩走了过去,说:好好吃的蛋糕啊,你要吗?

小女孩当时就伸出手,开心地捧着蛋糕吃上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这个亲戚就开口了:

好了,你吃了我的东西,现在总该让我亲一口吧?



2

这两个故事,就讲到这里。

第一个故事,可能我们觉得顶多就算逗乐吧。第二个故事,似乎更看不出什么问题对吗?

有人会问,这样的例子,跟性教育有什么关系?

那我再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本地新闻。就在我们这边的一个私立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件儿童性侵事件。

一个5岁的小女孩,接连几次被校内一个看门的大叔,通过小糖果哄骗到了园内偏僻的角落,然后被猥亵。

直到有一天,大人在无意的聊天中,才得知了小女孩所经历的一切。如若不是那个偶然,这家人仍然会蒙在鼓里。

为什么小女孩会那么乖巧地去配合性侵者?因为那个性侵犯给了小女孩糖果了啊。

“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要听别人的话。”这个逻辑不是那个性侵者才教给孩子的,而是这个小孩早就在家庭里头学会的。

比如我们前面讲的两个例子。

那个被大家逗趣着拿开手的小男孩,以及那个吃块蛋糕就要被迫去亲陌生人的小女孩,他们所经历的,跟性侵者对受害者所做的事,是不是很像?

逗乐、物质引诱,甚至威逼,以此希望孩子乖顺,这样的例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数不胜数。

可是别忘了,上述我们用来让孩子们听话的方法,也是坏人最常用的方法。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去想象一下,在大人的起哄声中,无助地捂住自己私密部位的小男孩,以及面对陌生亲戚的“亲密接触”很抵抗的小女孩,他们被“侵犯”身体界限却得不到父母的保护时(有时父母甚至就是那个“侵犯者”),这些孩子内心在经受着什么呢?

孩子最后只能学会:

我说“不”是没用的。

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要满足别人的期待。

哭也是没用的,否则我就不像个男人。

我是有问题的。

我不好。

所以,大家看到问题所在了吗?

上述逗孩子的情形,真的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背后折射出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我们基本的养育态度。

假如我们的养育观念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么你跟孩子说无数遍“私密部位不能让人碰”,最后可能也都没什么用。

所以,希望借今天的分享,可以帮大家觉察下,自己的教养方式到底是哪一种。

思考自己的教养方式,是真正的性教育启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3

我认识一个朋友就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性发育会更健康,更少问题呢?

研究者们其实也一直在找答案,并且的确找到了。

我们知道,家庭教养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 第一种是专制型。

这种家庭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会比较高,或者会很苛刻。而且很少去理解和倾听孩子,提出的要求往往跟孩子的能力和意愿不匹配。

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很乖很听话。在人际关系中也倾向于讨好和退让,但是他们自尊会比较低,容易有情绪问题。

  • 第二种是溺爱型。

这种家庭父母会全身心满足孩子,却不会对孩子提什么要求。

所以小孩备受呵护,少规则,而且不必用力和努力就能够得到一切包括赞美。

这些孩子一般善于交际,自尊高,但是往往也会更容易冲动,缺乏必要的规则意识,以及必要的自控能力。

  • 第三种是忽略型。

这种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爱都很少。亲子关系很冷淡。

通常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适应力最差,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最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这种家庭,父母的教养等同于完全缺失的状态。

  • 第四种是权威型。

这种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既有期待和要求,同时也会有支持和尊重。

这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说他们会明确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期许,也会仔细听孩子的需要和心声。

重大的事情,他们都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赋予孩子一定程度的独立性。

研究者通过跟踪统计发现, 权威型家长养大的小孩,他们往往会比较成熟,更懂得遵守规矩,但也不失自主性,自尊也会比较高。

同时,他们在性上会更少出问题,更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以及尊重另一半。

权威型家长为什么会这么成功?

我们的推测是:

得到父母疼爱和尊重的孩子,会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很早就知道,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值得被珍惜的,所以他们也会更加愿意照顾好自己。

他们知道父母的期待,因此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更愿意做父母所期待的事。这并非讨好,而是出于心甘情愿。

前面列举的两个小故事中的家长做法,显然不属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4

到底如何打造这种好的、既权威又民主的家庭关系呢?

首先在育儿技巧层面,就别再犯上述故事中的类似错误了,包括对着孩子的身体起哄,哪怕你是出于喜爱;包括通过好玩的、好吃的去引诱孩子服从权威、出让自己的界限。

其次,在基本的养育原则上,我们也有2个建议:

  • 第一个,父母要确保对孩子有必要的监督。

这个监督,就是父母权威的一种在场,它会让孩子知道:父母对我是有期待、有要求的,孩子的言行举止因此不至于失控或太出格。

这个监督不仅包括必要的了解孩子去哪儿玩、跟什么样的朋友玩,还包括,孩子在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时,父母也是需要确保基本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网上具体玩了什么、交了什么样的网友等。

监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听孩子的声音。

如果孩子觉得受到干涉,开始发牢骚,甚至抗拒你的提问,那么也许你需要调整下你介入孩子生活的程度,避免过于严苛。

一个愿意倾听孩子的妈妈,一定能够在摸索中找到适合你们家庭养育的那个度。

  • 第二点,和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频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掌上春城  ·  巨头宣布:永不合作!
2 天前
昆明发布  ·  今起预约!“手把手”教你操作→
2 天前
春城晚报  ·  病情恶化!39岁男歌手突然去世
3 天前
生物通  ·  设计多色流式分析的10个诀窍
7 年前
Dr. Song宋博士《优秀家长的6堂成长课》  ·  妈妈要怎样应对和孩子的分离焦虑?
8 年前
图特亚斯坦  ·  Grievanceroar No.06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