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德国优才计划/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
这几天,
榆林产妇跳楼事件震动全国。
一名待产孕妇,
究竟抱着怎样的心理,
才会在待产过程中,
艰难地爬上1.13米的窗台,
从5楼一跃而下?
产妇过世后,整个事件陷入了罗生门,
医院和家属相继连发多条声明,
各执一词。
家属称曾要求医生剖腹产被拒,
院方则两次发声明表示,
拒绝剖腹产的是家属。
可事实再怎么反转,
两条生命已经不可能再挽回了,
而能杀死产妇的绝不只是疼痛,
还有家人的冷漠和刻骨的绝望,
生孩子,
果然是婚姻最好的照妖镜。
而在中国历史上的今天,
有过这样一位传奇女子,
她往事倾城,却黯然离世,
她曾叹惜爱情:
“我爱你,关你什么事?
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她曾嘲讽男人女人:
“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女人教坏了,
又喜欢去感化坏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
她曾看透孤独: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
哭,你便独自哭。”
她曾感叹生活:
“生活像一袭华美的袍子,
上面爬满了虱子。”
......
洞悉如此,她该是活得大彻大悟,
可她看透了世间浮华,
写透了男欢女爱,
却没有看透自己的爱情……
她,就是
张爱玲
照片中的张爱玲总是,
孤僻,疏离,傲气,
她的冷漠气质仿佛深入了骨子里,
而其实这一切,
都是与她特殊的出身有关系。
1920年9月30日,
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她家世显赫:
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
祖父张佩纶是光绪年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生母黄逸梵则是,
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
可她却是在这样的显赫家世中,
尝尽世态炎凉,看透人情冷暖。
祖父张佩纶
她的父亲,熟读八股,
满腹学问,是旧式遗少,
母亲则是一位新时代女性。
父母曾是人人称羡的金童玉女,
有钱有闲,风光无限,可好景不长,
不久父亲就开始吸大烟、养小妾,
晚清最后一代贵族彻底衰落,
母亲无法忍受,一气之下,
竟丢下才4岁的她,
漂洋过海求学去了。
父亲对她不管不问,
她跟父亲的关系很是淡漠,
在她8岁时,对她而言,
关系也很淡漠的母亲回国了。
这次,母亲给她灰暗的童年,
带来了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
母亲特别爱看书,
尤其喜欢上厕所时看书。
某天母亲读到老舍的《二马》时,
忍不住坐在抽水马桶上,
一边笑,一边读出来。
站在厕所门外的她听到了,
也禁不住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一瞬间,本来生疏的母女,
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多年以后,她看到老舍的其他作品,
觉得老舍的《离婚》、《火车》,
都写得比《二马》好,
可她偏偏最喜欢老舍的《二马》,
因为,那是最爱的母亲曾读过的书……
而父母的争吵愈演愈烈,
最终闹至离婚收场,
母亲再次漂洋过海,
只留下她跟父亲生活。
父亲再娶之后,继母对她并不好,
1937年,她已经17岁,
多年未见的母亲从欧洲回到上海,
这可把她高兴坏了,
急忙跑去母亲那里住了两个礼拜。
没想到引起后母的不满,
一回家,继母就问:“你去哪里了?”
她说:“到妈妈那了。”
继母不高兴,说:“也不跟我说一声。”
她说:“我跟父亲说过了。”
继母一听气急,“你眼睛里还有我呢?”
话音未落,一巴掌就打在她的脸上。
继母还怕她会还手,
便疯了似的,没命地往楼上跑,
嘴里还大喊着,“她打我,她打我。”
正抽大烟的父亲听到,
冲下楼来,不分青红皂白,
就对她拳打脚踢,喊道:
“你还会打人了,我打死你!”
她后来曾在作品中,这样记录过父亲的毒打:
“我的头偏向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
无数次,耳朵震聋了,
我坐在地下,躺在地下了,
他还揪住我的头发一阵踢。”
打完之后,她还被关了禁闭,
由巡警看管,不得出门。
她身体日渐虚弱,得了严重的痢疾,
可父亲既不给她请医生,也不给她买药,
她就这样病了半年,差点死了,
她每天听着嗡嗡的日军飞机飞过,
在最绝望的时候,她甚至想:
希望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
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她偷偷托人带信给母亲:
“我想跟着你。”
这是她人生中一个重大的抉择,
如果跟父亲,她只要听话,
物资生活能够保证。
而跟母亲,则是一无所有。
可如果一个人连尊严都没了,
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一个漆黑无月的夜晚,
她挨着墙一步一步摸到铁门边,
拔出门闩,义无反顾地冲了出去。
她以为到了妈妈的怀里,
日子就会温暖明朗起来,
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更大的绝望。
张爱玲母亲
当时战争爆发,上海物价飞涨,
母亲没有收入,靠祖上遗产生活,
平日里还喜欢打牌。
她来到后的生活费用,
无疑影响了母亲的生活质量,
母亲经常阴阳怪气地骂她:
“这周没去喝咖啡,都是为了你。”
“这月没添新衣服,都是为了你。”
“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
她坦言:问母亲要钱的起初,
是亲切有味的事,
因为我一直是用一种,
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
可是后来,那些琐屑的难堪,
一点点地毁了我的爱。
她为自己拖累母亲感到内疚,
千方百计地想着省钱,
去上课,她不坐车宁肯走路,
在学校,她吃最便宜的饭菜。
她认为母亲是世上最美丽的女人,
她自知不及母亲貌美,
便努力在功课、举止上向母亲靠近,
努力为衬托母亲的美丽而盛放,
穷极所有想要获得母亲的认可。
1937年张爱玲毕业照
1938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
考入英国伦敦大学,
可惜日军侵华的炮火阻断了行程,
她只好转入香港大学念书。
在学校里,她的成绩极好,
有一位英国籍教授为此惊叹:
“教书十几年,从未有人考过这么高的分数!”
一位大学老师在得知她的生活困难后,
还曾以私人的名义,
奖励了她800港币的奖学金,
她高兴坏了,急忙跑去给母亲,
没想到一转身,
母亲就把这笔钱输在了打牌上。
不仅如此,母亲还怀疑“奖金”的来源,
认为这是她跟老师私通获得的,
甚至在她洗澡时闯入浴室检查她的身体。
父亲没有伤过她的心,
因为她,从来没有爱过他,
可母亲不一样,
她最信任、最依赖的母爱,
却给了她致命一击。
张爱玲港大学生证
后来,母亲很干脆地又抛下她,
为了一个男人远走天涯,
到临走时,也没有为她的生活担心。
她在香港大学努力学习,
然而命运捉弄,在大三这年,
日本攻占香港,她被迫辍学,
没能拿到香港大学的毕业证。
一切的一切,都令她啼笑皆非,
可她不愿意就此向命运屈服,
她想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完成学业,
便写信向在国外的母亲求助,
没想到母亲的回信这样写道:
若现在嫁人,不仅可以不读书,
还可以用学费装扮自己;
继续读书,不仅没有装扮,
还要为学费伤神。
年仅21岁的她,
再次走到了人生的交叉路口:
是嫁人依附男人生活?
还是活出自己的精彩?
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直接弃学,开始拿笔写起文章,
没想到一写,便惊起惊涛骇浪!
1943年,她抱着稿子,
一家一家地去敲杂志社的门,
吃了很多闭门羹,好在她遇到了伯乐,
杂志主编周瘦鹃看到她的文章后,
顿时惊为天人:
当夜就在灯下读起她的《沉香屑》来,
一壁读、一壁击节……
在周瘦鹃的帮助下,
她的文章《沉香屑》得以发表,
一面世,便震惊上海。
之后,她又接连写了,
《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小说,
不久,张爱玲这个名字,
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1947年,母亲从欧洲回到上海,
她知道后,立即将稿费换成小金条,
然后找上门去,对母亲说:
感谢你以前为我花了那么多钱,
我心里一直过意不去,现在还给你。
母亲和女儿之间一旦用到“还”字,
就意味着情份尽了。
母亲哭着拒绝,而她转身就走了。
在她的作品中,
有对周遭悲欢离合的细腻描绘,
也有她对人生乐趣的绝妙观照,
时而悲怆,时而犀利,时而俏皮。
而两性的关系,
成为她作品的重要切入点,
几乎每一篇都离不开男女之情。
她笔下的爱情是悲凉的,
而她自身的爱情则更为悲凉。
1943年,年仅23岁的她,
遇到了年长她14岁的胡兰成。
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
一个却是阅女无数的情场老手,
因为缺爱,所以错爱
,
就此揭开了一场悲剧的序幕。
胡兰成既是才子也是政客,
阅人无数又道貌岸然,
他看到她的文章后,
在报上发表了《评张爱玲》的文章,
对她的才华大加褒扬,
与她谈诗论文,侃侃而谈,
让张爱玲如遇知音。
就像一坛陈年老酒,
轻易就把她灌醉了。
从此,他们情书往来,
沐浴在热恋的爱河里。
她以为互相欣赏,就是爱情。
的确,爱情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但终究是要忠于人品的。
胡兰成有才无德,不仅是汉奸,
在爱情上也是朝三暮四,风流成性。
而她为爱不顾一切,
默默忍受所有的世俗流言。
她给胡兰成送了一张照片,
背面写道:
遇见他,她变得很低很低,
一直低到尘埃里去,
但她的心是欢喜的,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1944年,胡兰成求婚了,
嫁给他,必然会遭万人唾骂。
但她却义无反顾地答应了,
为了爱,她就是这么勇敢而决绝,
一如当初离开父亲奔向母亲的怀抱。
胡兰成提醒她:
将来日本战败,我必难逃一劫。
只能隐姓埋名,东躲西藏。
她却笑着说:那时你变姓名,
可叫张牵,或叫张招,
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没有婚礼,也没有结婚证,
他们只有一纸简单至极的婚书: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
结为夫妇。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前两句出自她手,后两句出自胡兰成。
那时的她,天真地以为,
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
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胡兰成没能给她带来安稳、静好,
而是深深的伤害。
胡兰成与范秀美
胡兰成有句常挂在嘴边的名言:
常时看见女人,
亦不论是怎样平凡的,
我都可以设想她是我的妻。
日军投降后,他不得不四处躲藏,
逃亡一路,竟然风流了一路。
逃到武汉,他就与护士小周如胶似漆,
逃到温州,又爱上了朋友的妻子范秀美。
半年没有见到爱人的她,
千辛万苦,一路寻到温州时,
却看到胡兰成对范秀美体贴有加。
他甚至请求她给范画像,
她答应了,画着画着就停下笔,
说什么也不画了,一脸凄然。
她含着泪问他:“你与我结婚时,
婚书上写现世安稳,你给不给我安稳?”
胡兰成却顾左右而言他。
她终于明白,
她和胡兰成的情份到此为止。
那晚大雨倾盆,她蹚着水,
一个人走了。
在回去的游轮上,面对滚滚波涛,
她终于让自己放肆地恸哭……
此后八九个月里,
她仍然给胡兰成邮寄生活费,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爱过,所以宽容。
直到1947年,胡兰成脱离险境,
在一所中学教书,有了安稳工作。
她才寄去了一封分手信,
并附上了30万元生活费。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大概是世上最凄美的情话,
回不去的,除了岁月,还有自己,
从此桥归桥,水归水,
她走得决绝,心里却在滴血。
她说:这个世界总是脏的,
沾着人就沾着了脏。
她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也许每一个男子,
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
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
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
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
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后来,胡兰成逃亡至日本,
却四处消费她,出书,
把跟她的感情当成赚钱的资本。
他曾多么有幸拿到了她心门的钥匙,
却被他轻易丢弃在风里,
继而从她的生命中,
抽身而出,一派潇洒,
而她却在遍地疮痍中,
暗自疗了一世的伤。
她的第二个男人桑弧,
是上海滩著名的编剧和导演,
桑弧跟胡兰成极为不同,
他沉默寡言,严肃拘谨。
她形容自己跟桑弧的感情是:
“淡淡的、涩涩的,像青柠檬水,
喝在胃里紧紧的,喝过就算了。”
这段感情,
她同样爱得卑微到尘埃里。
在他面前,她自惭形秽,
一块去看电影,出来时,
她感到他的脸色变得难看了,
她照照粉盒里的镜子,
发现是自己脸上出了油。
那粉盒,也是认识他之后才有的,
她为他试着学习化妆。
后来,桑弧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
她更笃定认为是自己不够美,
得知她子宫颈折断也并未怀孕时,
桑弧脸上竟然闪过幸免的喜悦。
她倾尽全力,却没能让这个男人,
向自己多迈进一步,她哭了:
“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喜欢你的。”
桑弧呢却只淡淡回了一句:
“我知道。”
曾经朋友见他们情投意合有意撮合,
而她只是摇头、再摇头和三摇头,
她曾闪过与他携手一生的念头,
却只能在绝望中,
匆匆掩埋掉燃起的爱意。
她对才子,总有一种天生的迷恋,
她爱上的,到底是才子,
还是才华本身?
也许她自己也不知道。
抗战胜利后,因为跟胡兰成的爱情,
她被连累,被人骂了几年汉奸,
1950年,在上海文化局长夏衍力保下,
她参加了上海第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进入会场后,她蓦然发现:
不论男男女女,都着灰蓝中山装,
只有自己穿了一身旗袍,
外面还罩了一件网眼白绒线衫。
她认为衣服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
更是一种个性、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当她看到满座都是中山装后,
她很是担心:“我害怕失去自己。”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
她不想昧良心、玩心计、斗手段:
“不能变成一个鬼,
不能说鬼话说谎言,
不能在醒来时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种种原因下,她离开香港,
不得不远走美国,
爱情已死,只剩一地鸡毛。
1956年8月在美国,她认识了赖雅,
一个大她30岁的不知名作家。
她们相识半年之后,就匆匆结婚了,
这段姻缘直到今天依然是一个谜。
她们的结合,几乎看不到爱情的痕迹,
更像是在凉薄世间各取所需。
婚后,是张爱玲一生少有的穷困时期,
一代才女,也要为五斗米折腰。
1961年,身在台湾的她,
接到美国传来的消息,赖雅突然中风瘫痪。
为了一张回美国的机票,
她拼命写剧本写到眼睛出血,
回到美国后,赖雅的中风反复发作,
让她心力交瘁。
她笔下的爱情是风花雪月,
可她的婚姻却只剩一地鸡毛。
年少轻狂的她曾在《倾城之恋》中,
不屑地写道:“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
那婚姻就是长期卖淫。”
可她本人却走进了这样的婚姻。
张爱玲与赖雅
她到美国后,就再也没有回国,
而回首一生,她最在乎的人,
还是她的母亲。
她自传体小说里的女主角,
上部从父亲的家逃到母亲的家,
下部披露了母亲的种种劣迹,
结尾却让小说里的女主角重返上海。
因为母亲从国外回上海那一段,
是她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光。
母亲病重时,
特地从伦敦写信给她,信中写道:
“我唯一的愿望就是见你最后一面。”
但她没有满足母亲的愿望,
只寄过去一张一百美金的支票。
一个月后,母亲就去世了。
尽管对母亲如此近乎绝情,
可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
她独自面壁而哭,大病一场。
直到两个月后,
才有勇气整理母亲的遗物。
晚年时,邻居发现她常常面壁而坐,
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起初以为她在念佛,可是细听,又不是。
邻居禁不住问:“您需要帮助吗?”
她回过头来,有些自嘲地说:
“对不起!慢待您了,真有点不好意思!
请您理解,我在与我的妈妈说话呢。
来日,我一定会去找她赔罪的,
请她为我留一条门缝!”
我终于懂得了你,原谅了你,
妈妈,如果我去天堂找你,
你还愿意为我留一条门缝吗?
这位大才女,奇女子,
其实,只是一个,
想要得到母亲爱的小女孩……
生命最后的时光,她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反复修改自传小说《小团圆》。
而偶尔想起胡兰成时,
她总会有剜心似的痛苦:
五中如沸,浑身火烧火烫了一样,
潮水一样的淹上来,
总要淹个两三次才退。
少时的繁华,远去的伊甸园,
俗世里五味杂陈的人生滋味,
她俱已味尽。
看穿人生后的她,对人越来越冷淡,
拒绝社交、拒绝朋友,
她自愿选择了“晚景凄凉”,
决绝躲开世事纷扰,
主动给自己的灵魂降噪,
把自己的存在感消减为零,
删除,删除,再删除,
删除到只剩下清清爽爽的自己。
她说: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
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真正的世外桃源,
不在任何地理位置,它只在你心里。
1995年9月8日,
张爱玲在自家公寓里被发现,
她早已过世一个星期
……
屋里没有家具,没有床,
她就躺在地板上,
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毯子。
一个曾经无限风光的生命,
以一种最凄凉的方式凋零......
张爱玲人生最后一张照片
她是青花瓷上的浓淡转笔,
她是曲调里的抑扬顿挫,
点点滴滴都是才情,
用文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苍凉,
即使如流星般一闪而逝,
却给现代文坛留下了永久的辉煌。
她的爱情就像很多女人的写照:
太过卑微,太过依赖,太过隐忍。
她在每份爱情里,
都做到了保持自己的纯粹,
在看透爱情本质后,仍然相信爱情,
但爱情中的她,智商为零。
睿智而真诚,
自尊而敏感,
勇敢而懦弱。
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
灿烂夺目的喧闹和极度的孤寂,
她如同清冷的幽光,
暗藏一生辗转的忧伤。
终其一生,
横空出世的来,
旁若无人的活,
听天由命的走!
视频:《爱玲寻夫记》
搜索
“
墙艺术
”
或
“wall-art”
关注墙报微信号
“
墙艺术
”
商务合作请联系刘先生:
010-51290303-850 或 185-1063-6668
邮箱:liupeng@wallart.cn
商品入驻或分销,请将商品材料发至:bc@wallart.cn
好物爆款推荐,点击下方文字链接了解详情
☞
同样是穿衬衣,你的气质为什么比别人高级?
☞
看完这本《老子》,没想到老子是这样的老子!
☞
为什么说,身材越好的人越好色?
☞
别再饱受牙结石牙痛牙黄的煎熬了,韩国明星人手一支的治牙神器让你每天都在洗牙!!!
☞
5分钟搞定10年旧皮沙发!这个德国家庭必备神器轻松翻新全家所有皮具!
☞
这八枚月饼来自全国八地,会说话还有品位,今年的网红月饼就是它了!
☞
这个中秋,尝一尝来自宋朝的月饼,让苏东坡都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