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爸爸真棒
K12原创教育资讯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吉安公安  ·  今年重点整治这八类网络乱象!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新学期,昂扬起航!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新学期,昂扬起航! ·  昨天  
浙江大学  ·  八大举措!2025年,浙大这么干 ·  3 天前  
河北日报  ·  最新!饿了么回应 ·  3 天前  
河北日报  ·  最新!饿了么回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爸爸真棒

香港学龄人口下跌来内地抢生源?港漂妈大实话:有学渣如鱼得水,也有学霸躺平了……

爸爸真棒  · 公众号  ·  · 2024-08-30 12:02

正文

👆欢迎关注广深妈妈圈,一起探索大湾区教育难题

最近,一则香港政府的《2024年施政报告》在家长圈里讨论度很高:

针对香港近年来学龄人口下跌的情况,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建议教育局放宽插班生的人数占比,容许学校根据录取的插班生而开班,让深圳非港籍小学生跨境来港入读学校。

从港八大报名数量激增,到低龄段的赴港求学热,这两年香港留学实火。根据香港中通社的数据显示,自香港推出优化各项人才入境计划以来,已经收到逾30万宗的申请,当中约13万名申请者已成功获批入境,不少申请者携同年幼的子女来港读书。

但,香港插班的就读体验到底怎么样?如何才能够进入到优质的学校?孩子们容易适应吗?我们采访了一位从国内公办学校到香港求学的家长W妈。

在她看来: 到香港读名校并非那么容易,但也找到了“进可攻欧美,退能守内地”的平衡之地。

“HKIS录取到美国前20的学生,看姓氏,录哈佛的娃姓Shen,斯坦福姓Cheng,哥大姓Yu,杜克姓Mao,好像都是内地孩子啊!看来逃离北上广深等‘内卷城市’到香港读书的确是一条捷径!”

体制内“学渣”换道香港求学

孩子的坎坷升学路

W妈说“我非常焦虑,因为我内心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其实在国内再读下去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W妈家在江浙一带,经济条件还算是不错的。但孩子在公立体系的成绩就是上不去,数学、语文都不行,英语单词也记不住。长时间下来,他开始变得不自信了,问他优点和特长,他就说自己啥也没有,学习也不好,老师还总批评他。

按现在的中考要求看,学业到初中可能就截止了。 虽然孩子学习不好,但其实兴趣爱好很广泛,特别有自己的想法,马术学习一直在坚持,绘画方面也有天赋。

△《最好的我们》剧照

作为家长,W妈表示自己能做的都做了,现在也只能考虑让他换个体系学习,就通过高才计划来香港,想给孩子换个环境。

当时已经小学六年级了,W妈先在内地给一些香港的学校投递了申请资料。但由于不太了解录取规则, 结果一所都没申请上,还挺受打击的。 现在回想当时的心情:“你看那我家娃确实不咋地,申请的这些学校连一个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给我”。

没办法,后来W妈在去年11月的时候就找了机构帮忙 插班春季开学。 好在机构的老师比较专业,全方位评估之后发现孩子其他方面挺有天赋的,就是之前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没让他发挥出来真实的水平。紧接着着手重新整理了材料,主要突出孩子的特长和优势,展示他的绘画天赋和成果。

还有就是孩子的英语不行,做入学面试非常困难,口语、听力都有问题。孩子爸爸也果断找了老师帮他做培训、规划课程、教面试技巧,纠正发音等等一系列辅助。

春节后就收到了几所学校的考试通知,最后终于录取了一所孩子很满意的国际学校。

补充一句。在香港,插班转校其实是一个比较普遍的事情。即使孩子某个学区上了官立学校,家庭不是特别满意的话,那么到第二年也可以申请插班转去更好的学校。所以相对来说,选择权和灵活性都高很多。

香港读书和身份无关

时间点却很关键

很多家长会选择为了孩子读书办高才身份,W妈也是如此。

但其实, 在香港,不管是永久居民还是非永久居民,均可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 所有类型学校都能申请,只要孩子能通过入学考试,就可以拿到录取Offer。

与内地不同的是,香港的“校网”概念与内地学区意义不同,约束性较弱。香港不需购房或拥有户籍才能入学,而是更注重居住地的选择。

我们内地家长可能受限于信息差,只听到名校或神校的名字,但这些信息可能不完整。

其实,家长真正要考虑的是孩子是否适合这个学校,能否适应。香港学校非常多,教育体系也很多元化,包括IB、AP、A-Level、DSE等,不同孩子适应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以,选学校得综合考虑。

香港有超过500所小学以及超过400所中学,覆盖了18个城区和校网。有些家长想让孩子学IB,全面发展综合能力;有的家长想选DSE,发挥孩子最强优势;但无论是何种选择,都得看孩子适不适合,而且学校的选择也得结合孩子特点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并考虑。

我带着好奇问W妈: 作为亲历者,你现在回头看的话,会觉得什么时候规划孩子的香港择校升学更合适? W妈很笃定的回复我:一定要提前规划,最好是提前一年开始。

因为大部分学校每年只开放一次秋季入学。近年来, 由于人才政策,港籍孩子返港读书的竞争已经越来越大了。 如果想让孩子感受香港教育氛围,要越早来港入读越好。
小学三年级前最合适 ,因为五年级有呈分试考试要求(*注:国际学校不要求)。如果再不行,孩子确实已经大了, 建议在中二前到港。 香港从中四开始分科,所以中三开始就要为中四的选科做准备,学习的内容会突然增加很多,适应压力会较大。中四之后,学校接受插班生的意愿降低,除非孩子特别优秀,否则入学难度是非常高的。
如果孩子已经高二高三了,建议干脆就直接内地找DSE班培训,以更好地应对考试。

“学渣”孩子来香港如鱼得水,海淀学霸却不适应了?

内地孩子来香港得适应粤语环境和文化差异,在刚到新环境的初期,学业压力不能太大,不然心理和身体都受影响。

△《年少日记》剧照

W妈坦言自己家孩子是适应得比较好的。

今年入学后,明显能感受到孩子现在整个的状态,是松弛的。他喜欢现在就读的学校氛围,虽然英语还在加强补习阶段,但也能比较放松地融入学习环境,找准自己的定位。

以前上课紧张拘谨,话都不敢说,而现在可以很轻松自如的跟老师进行一些交流和沟通,感受到他脸上笑容回来了,自信心也起来了。

但W妈身边也有一个朋友,孩子到了香港之后,反而完全躺平了,上课也不听,作业也不做。

孩子之前是北京海淀的学霸,成绩超好的那种,来了香港后因为学习差距有点大,孩子就直接躺平了。 家长也很无奈,但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啊!

这个孩子是中二的时候来香港的,原来在海淀区学习超牛的,各种竞赛都拿奖。 问题主要是英语学习的差异, 虽然在内地的时候孩子英语成绩很好,但香港和内地的英语教学逻辑完全不一样。香港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实际应用,像母语一样学。而内地更应试,记固定搭配、语法就行。所以他在香港入学后,跟同学交流都有障碍,成绩也肯定不能拔尖了,跟原来比差距挺大的。

很多家长觉得香港不卷,但来了又想挤名校,这违背了初衷。香港学校英语要求高,孩子择校压力大,还要兼顾内地学业,负担真是挺重的。

有些孩子能慢慢调整适应过来,努力跟上;但有些就钻牛角尖,不想学了,成绩就越来越差。

△《我的非凡父母》剧照

的确,对于未成年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毕竟年纪小、经历的事情也少。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在慢慢形成中。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产生什么冲突,很可能会让他们情绪变得极端,做出一些不太理智的事情。

所以,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是能够家长来香港给孩子陪读,特别是孩子正处于适应期的时候;并且妈妈们在这个阶段的选择需要更慎重,得考虑好想给孩子规划什么样的路径和方向,再决定怎么选学校。

香港学校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

聊到这里,我非常关心的是: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有什么途径可以让孩子快速适应呢?

香港的教育环境更为宽松,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与大家一直认为的“香港的孩子们英文都是母语水平”不同的是,现实中的香港,除了香港本地和内地学子之外,学校里还有一些非英语母语国家的孩子们也在一起就读,比如芬兰、日本、巴基斯坦等。

因此,香港的学校对于英文基础薄弱的孩子都有着非常成体系的帮助经验。

△《奇迹男孩》剧照
以W妈为例,香港的国际学校能够给予孩子的支撑非常显著:课堂上配有辅助老师,并且给出非常针对性的学习建议,例如,发音基础薄弱的孩子,需加强口语和语法学习,甚至需先解决单词量问题等等。

在入学时,学校会根据孩子的英文或者是数学等科目相关的成绩情况,提供 免费增润课程, 每周一节,由专业老师辅导在课后进行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提升就会比较快。

此外, 学校还协助普通话孩子适应校园 ,如安排一对一交流,带他融入班集体。社工和校务主任也会重点关注新来港学生的情绪和需求,定期交流并提供升学指导。

另外一方面,就是家长需要做好准备。其实来到香港以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 学校不会频繁的跟家长沟通! 当然除了孩子学业上的问题之外。这需要家长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学校不会像内地有班级群这种通知形式,各种事情都要找到家长来解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