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是令人轻松、 愉快的艺术, 也是令人捧腹大笑过后有所触动、思考的艺术。“跨界”表演喜剧,《喜剧总动员》为影视演员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角色表达空间。
用“跨界”定义喜剧,第一季《喜剧总动员》成为2016年喜剧荧屏的一大看点。随着第二季节目的播出,内容设置有了新的调整——“星素同台”的机制,促成影视演员与喜剧新人的组合搭配,探索新的节目发展空间。
在这一季节目收官之际,我们试图做一次复盘,看由浙江卫视、欢乐传媒、中和传媒联合打造的《喜剧总动员2》如何依托喜剧精神的内核,在对角色的解构和内容的打磨之中,做好一幕幕喜剧的电视化呈现。
喜剧,借由诸种富于喜感的符号元素和表现手法,把戏剧的各环节可“笑”化,进而使得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愿望与行动、目的和手段、动机与效果相对立,在反差之中生出滑稽戏谑的效果。真正的喜剧精神并非哗众取宠的闹剧,而蕴藏着巧妙的智慧。值得欣喜的是,《喜剧总动员2》在逗笑之余,还试图为观众留下更多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在本季《喜剧总动员》的舞台上,出现了多部笑中带泪的温情故事。第一集中郭涛和韩云云演绎的《爸爸的秘密》,用短短十分钟的时间描绘了两个孩子二十年的时光,关注“领养”这一社会议题,在逗笑和谐趣之间,传递出亲情的温暖;江一燕和郭丰周的《子孙满堂》,则利用梦境回溯过往,怀念已故妻子和已故战友。包袱往往通过演员的台词与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而在笑料背后则寄予着丰富的家国情愫。
喜剧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于“寓庄于谐”,“谐”,意指喜剧的呈现方式是诙谐与戏谑的;“庄”则指喜剧往往承载并再现着多元的社会现实意义。节目主创表示,《喜剧总动员2》在剧本的选择上注重“寓庄于谐”的喜剧态度,在诙谐与戏谑中传递着轻松、温暖,以及对社会议题的思考。
熊乃瑾与鄂博合作的《机械偶像》,以现代人工智能技术为切口,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盲目追星的少女自我迷失的生活状态。作品聚焦当下颇受关注的粉丝群体,传递出如何健康构建粉丝与偶像关系的思考。
近两年,喜剧类节目频频现身电视荧屏,也收获了不少观众的肯定。中国人自古以来乐天的审美心态与身处快节奏生活寻求宣泄出口的需求成为喜剧节目发展的潜在动能。《喜剧总动员2》的喜剧文本设计大多取材于生活,对生活进行解构与重构后,才能在观众间引起广泛共鸣。不论是秦岚、许君聪与卜钰演绎的《恋爱操控师》,还是魏大勋与何欢、张小斐合作的《暗恋》,讲述的都是都市年轻人最当下的情感状态:或感伤或欢喜,或坚定或迷茫,戏剧化处理后的情节总能形成更为强烈的共情效果。
再如,柳岩与魏翔合作的喜剧作品《天作之合》,充分利用了肢体语言,还加入了方言以增强戏剧效果。元素的创新与演绎的细腻拉近了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戏,便是生活。
对于喜剧演员来说,不论科班出身或是半路出家,对角色的“信念感”至关重要,即演员要“相信”并且置身于这个角色。能否打动和说服观众的关键,同样在于此。《喜剧总动员2》采用“影视演员+喜剧新人”的组合模式,不仅有众多老戏骨的“跨界”参演,还加入了更多新演员,试图挖掘更多优质的喜剧表演力量。
“跨界”参演的江一燕、郭涛、秦岚、魏大勋等都在突破自身表演类型的同时,对自身身份进行重构,将原本的个体和谐地融入到新的形象当中。表演者固有形象根本无法演绎的角色,在“跨界”的喜剧舞台上带来新的碰撞,也令观众看到演员与喜剧互动的多种可能。
作为“跨界”的喜剧表演者,他们纷纷颠覆自己原有的荧屏形象。当然,“跨界”不仅表现在演员身份的层面上,也体现于节目内容的“跨界”。《喜剧总动员》第一季中有不少作品是对经典的巧妙重现。贾玲与陈赫演绎的《红高粱》有着与莫言原著不同的传达形式,将机智勇敢的九儿化身一个懒惰的姑娘形象,通过解构其原生形象赋予角色新的想象空间。在新文本中,贾玲和陈赫又通过欢笑的力量,将表演的张力寄于作品之中,形成一种源于经典又贴合当代的文化反思。
戏仿经典影视作品,也是《喜剧总动员2》的一大特点,张若昀与何欢、张小斐演绎的《逆行人生》,依托于经典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将原作“返老还童”的人物背景置于创作之中,同时加入更多笑料,在产生观众情感共鸣的同时,又保持了喜剧的质地。
真正的喜剧精神,不仅是为博观众一笑,更要让人们在欢笑之后收获感动与启迪。因而,真正的喜剧节目不是简单的包袱堆砌,而要用更严谨的喜剧态度传递真人性、真性情与真生活。《喜剧总动员》做出的探索值得肯定,其对喜剧精神的追求也应当继续保持下去。
作者:汪雅青
编辑:王梦茜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