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人民的名义》筹备之初,没有投资方敢碰这个敏感题材。李路在为《人民的名义》码局的过程中,接触过的数十家大公司,包括了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视界领军公司,都在不同阶段“逃跑”,
“我最后要写一个报告文学, 讲讲其中五十家兄弟姐妹没敢投的故事。几月几日,因何而逃,合同都签了,逃跑了。一堆,不是一个两个,几十个”。
其中有一些投资方甚至已经签约,最后选择毁约退出。而项目进行过程中的2000万资金缺口,最终还是靠李路跟几个老熟人以拆借形式“要”来的。
“最后一笔资金,在拍摄十几天后才到位”。
最后,决定投资这部电视剧的毫无例外都是电视剧行业的新手,除了最高检、江苏省委宣传部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之外,演员高亚麟的天津嘉会文化、北京正和顺、上海利达影业、安晓芬的大盛国际、弘道影业等五家民营公司共出资一亿,顺利组局《人民的名义》。
李路认为,外界妖魔化了“政治”和“政府机关”在《人民的名义》这个项目中的作用。实际上,尽管最高检影视中心是项目发起方之一,但在具体项目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剧本创作、演员寻找还是资金筹借,都与其它商业项目无异。反而涉及“高层反腐”这样一个特殊性题材,让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多了许多不确定性。
“现在这部剧火了,很多人看到报道说早知道你当时缺2000万你找我呀。我说你打住吧,当时你要是知道这个事儿,说不定把之前投进来的都要回去呢。”
李路表示。
“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这是李路在长江商学院学到的道理,在《人民的名义》这个项目中,他又受到了一次“洗礼”。
制作这部电视剧的商业风险,因为他特殊的政治背景、项目参与者而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力作,但它也是一个官方参与、民间投资、新玩家与市场博弈的故事。
作为项目的导演和总制片人,李路手里所谓的“政治资本”不过是最高检影视中心给他的一份授权文件。这份文件授权李路全权负责这个项目的剧本开发、演员挑选、资金筹措和宣传发行。比起“尚方宝剑”,它更像是一封“投名状”。
李路称,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人民的名义》可以顺利播完,“到现在我还是惴惴不安,两年都没有睡过好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