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的古村落,可谓不胜枚举,这些村庄的由来,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或感人至深,或轰轰烈烈,或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而有些村落的形成,只是因为当年的勇者带领族人披荆斩棘,开垦荒地,聚族而居,经过数千年的生息衍变,最后形成了村落。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不少村落渐渐消失,只留下一些后代以及村志里的故事。
▲资料图,当年东郊一带的蔬菜种植基地
村落变迁是城市化的产物
在明楼街道宁徐路一侧,有一个稍有年数的大型社区,名叫徐家社区。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家族的故事,“大墩徐家”便是这个故事的开篇。
据《鄞县通志》记载,徐氏族人为西周时徐国国君徐偃王后代,宋室南渡后,一世祖徐应汉自天台迁居鄞东,因所造之楼宽敞明亮,时人即以“明楼”名其地。后三世祖徐富阳再迁于此,称大墩徐家。徐氏族人在大墩定居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经聚居生养,发展为大徐家、小徐家和王家车头3个自然村。
三十多年前,徐家村一带还是广袤的农田,零星分散地点缀着一些村落,村民们都以务农为主,日子过得比较清苦,后来村里办了不少企业,经济才慢慢地发展起来。
▲
当年徐建忠站在蔬菜大棚里
随着宁波城区旧村改造的开始,徐家村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田上建起了高楼大厦,宁波市游泳健身中心、天伦广场、颐高数码广场、家乐福等这些宁波标志性的建筑物,都是在原徐家村的土地上孕育而成。而原先的村民用房被统一征用后开始原拆原建,2001年7月徐家社区正式成立,东临宁徐路,南靠惊驾路,西至徐戎路,北至民安路,占地面积达83843平方米。
徐家河蜿蜒环绕几乎贯穿整个社区,社区内环境优雅清净。
“大墩徐家”能人辈出
今年74岁的徐建忠是土生土长的徐家村人,聊起关于徐家村的记忆,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小时候这里都是农田,房子是木结构的平房,但是这里有个远近闻名的祠堂,是村里最显眼的建筑物。”老人说这个祠堂非常大,有“九进十明堂”,上世纪80年代初期,祠堂被改为村办工厂,只可惜后来不慎毁于火灾,旧村改造时被彻底拆除。
而说起徐氏宗族,老人颇为自豪。“我们宗族的故事都收藏在天一阁呢。”老人说,宗族中能人辈出,最有名的要数清代知名学者徐太茂、徐时栋父子俩。
徐太茂人称“桂林先生”,以义行闻名于乡里,他把经商所得的钱财,大多用于建书楼,设义庄,造渡船,修道路等。老人所说的徐家祠堂就是由徐太茂捐资建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祠堂建成不久,徐太茂又购田于祠堂左侧建童蒙学舍,名敦本义学。在祠堂右侧建童学舍,名崇本书院。学舍的建成,使当时徐家及周边村庄的贫困子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
除了造福桑梓,徐太茂为人宽厚,极富同情心。据《大墩徐氏宗谱》记载,一日徐家遭遇“白日闯”,族人发现后把小偷抓了起来。徐太茂仔细问过小偷家世后,就把他放了。众人不解,徐太茂说此人是因为家里贫穷才偶尔为之,我若把他交给官府,他必将受到刑罚,说不定还会遭拘役。如果这样,他为了还钱,只能继续去偷。我不能以一时之忿,而误人一生。
▲
退休后,徐建忠成了居民的花木医生
徐太茂的第三子名为徐时栋,人称“柳泉先生”,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藏书家。徐时栋主四明文坛三十余年,致力于研究地方文献,校勘并重刻宋元《四明六志》,著《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等。清同治《鄞县志》就是由他和董沛先后主持并编撰完成的。
除了著书立说,徐时栋一生还酷爱藏书,仅藏书楼前后就有三座,分别为烟屿楼、城西草堂和水北阁。城西草堂藏书楼因一场大火毁于一旦,但时至今日,海曙区共青路上还保留着烟屿楼的遗址,后来保留下来的水北阁被移建至天一阁藏书楼群中。据传,鼎盛时期宁波有名的藏书楼多达六十多家,但最后被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其中徐时栋就有两座,可谓对宁波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贡献颇大。
曾是宁波市级蔬菜供应基地
三十多年前,徐家村一带还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虽然离宁波城区近在咫尺,但这里的人们却依旧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广袤的农田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作为市级蔬菜供应基地,这里的育苗栽培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上世纪50年代,菜农们普遍采用单斜玻璃冷床育苗。1982年,引进推广农用地膜覆盖技术栽培夏菜。1983年,便采用了塑料大棚薄膜覆盖的拱形棚,骨架采用钢管、毛竹和钢筋混凝土等制成。从上世纪80年代起,蔬菜基地已经进行早春、秋延后等反季节栽培试验并取得成功,让宁波市民吃到了“反季节”蔬菜。上世纪90年代,采用大棚冷床育苗和太阳能温床育苗。而作为当年村里的种植能手,徐建忠也是最早一批用上塑料大棚薄膜的种植户。
▲
轮值社工正在为居民服务
“真的是种了一辈子田。”这是徐建忠对自己大半辈子人生的概括。“16岁放牛,18岁就开始种田了。”徐建忠说小时候这一带也曾是水稻田,但是很多年前,徐家村一带成了宁波市区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于是,这里都改种起各种蔬菜瓜果。“茭白、藕、冬瓜、茄子,那些年我们哪种蔬菜没种过啊!”最多的时候,徐建忠和妻子打理14亩的蔬菜地。翻开一本本红色的荣誉证书,都是当年政府对徐建忠在蔬菜种植中取得的成绩的肯定。
后来土地被征用,徐建忠夫妻俩和很多村里人一样洗脚上田,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生活条件好了,但徐建忠总觉得缺了什么。“种了大半辈子粮食,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粮食不能种了,要不就种点花花草草吧。”9年前,徐建忠开始给社区里的居民当起了“花草医生”,帮助社区居民养花种草。
创新服务老社区焕发新生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上世纪90年代初,徐家村一带开始撤村并居,徐家村民们纷纷住上了崭新的小区房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家社区的房龄不断递增,房屋老化,下水道堵塞、水管破裂、屋顶漏水等问题不断出现。再加上老小区没有物业,小区内环境卫生及各类维修问题的重担都落在了社区居委会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