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开课吧产品100
关于产品经理的这儿都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更新了20个版本的微信输入法才有了删除功能, ... ·  昨天  
三节课  ·  今天,怎么做到无痛上班? ·  2 天前  
三节课  ·  2025小红书线索营销产品通案 ·  4 天前  
91产品  ·  市场部年终总结模板 ·  3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用 AI 搞钱,春节狂赚 10 万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开课吧产品100

产品底层四部曲:新产品设计方法论

开课吧产品100  · 公众号  · 产品  · 2020-03-24 20:31

正文


在做未知领域新项目的过程中,很多产品经理经常有这样的感受,新项目没有参考和依据,项目本身就是带有探索性质的。 就感觉产品上线后,不能形成可预期的市场沉淀。 也不知道用户和市场能不能接受。


再有一个点就是,有些项目是感觉上层决策很随意。面对空白市场和红海市场,秉承着“有枣没枣,先打三竿子”,项目上线前,中途夭折了。


新项目的每次尝试,往小的方向说就是产品模式创新,往大的方向说就是成败与否的探索。


所以今天根据John的经验和大家聊聊新产品设计开发的方法论和路线应该怎么走。



01. 用户和场景是首要条件


你希望产品能为 哪些用户(人) 什么场景下(场) 解决 什么问题(事) ,这是产品定位的三要素。


哪些用户: 梳理出用户基础属性(昵称、手机号、性别、年龄、位置等基本信息)。用户是产品设计的起点,是产品的消费者和使用者;


什么场景下: 梳理出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具体的场景(工作中、早晨、碎片化时间、社交等)。因为场景存在,用户才会使用这个产品;


什么问题: 用户在这些产品中能做什么(社交、休闲、购物、提高工作效率等)。因为有了这个场景存在,用户使用起来增强了便利性,能解 决用户问题,才会使用你的产品。


上面说的都是理论,相信产品经理都清楚。疑问来了,那怎么去做呢?


第一步,梳理出用户画像。 电商的产品,用户可以通过收货地址和购买的商品初步判断基础属性。行为属性梳理也可以通过用户点击、加购物车、购买商品判别用户喜欢哪些商品。以致后面可以给用户推荐商品。(行为属性可以通过埋点处理,埋点具体可以参考文章: 《老说数据埋点,请问怎么做?》


第二步,根据用户依据业务阶段梳理出用户场景。 比如在线教育,用户角色分为老师、学生、家长和运营端人员。场景依照在线教育分为: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三个阶段。即:


  •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做什么?在上课中需要做什么?在上课后需要做什么?

  • 学生在上课前需要做什么?在上课中需要做什么?在上课后需要做什么?


这个“做什么”就是产品设计需要做的模块。比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讲义、学生签到。所以讲义对应的需要做教案管理,学生签到做签到管理。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流程,只有学生报名缴费后,才能上课。所以这套流程是在用户购买产品后触发的。对应的购买又会出现购买前、购买中和购买后。


用一张图稍微整理了下:




一条一条的场景梳理,不就是很清晰了吗?这是做产品,尤其是无竞品的产品一定要去做的。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如何去衡量达成与否。



02.降低试错成本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产品项目管理中,最敏捷高效管理。因为在项目刚开始时,很多时候需要验证方案是否真实可行,是否有市场,是否能真切的为用户解决问题。


所以MVP(最小可行性产品)就出来了。但是前提一定已经验证过,是真实存在用户需求的。并且需要清晰的知道三点:

  • MVP表现的是产品的主流程功能;

  • MVP是给自己的粉丝/种子用户用的;

  • MVP是前期探索性的产品。


那怎么做MVP产品呢?


1.先梳理清楚最核心的功能点(购买流程之如电商、IM之如社交平台……)。其中需要大量调研分析竞品的版本形成路径,起码是一个参考。先可以梳理产品蓝图,同时规划前面三个版本的功能清单。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2.梳理你产品行业所对标的用户,和用户沟通他们的真实需求。说起来很片面,但是就是琐碎且真实的。比如找准一些KOL,让其粉丝参与(KOL的力量都是巨大的),产品经理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沟通。培养产品第一批种子用户。


3.用户的需求不一定刚需且真实,但是的确是他们所需要的。多听反馈,配合产品节奏迭代升级。


这里有一个误区:MVP不能因为功能简单而不注意产品设计和体验。相反,简单的产品用户细节更要做到位。


这里仅仅是因为MVP具有代表性。同样的,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看能否用最小的成本换回最大的价值。可以采用灰度功能给到用户体验。这里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但是,做灰度前需要做什么?给哪些用户推送?这里聊下John常用的方法:


1.首先给用户基本信息做整理(年龄、地区、性别等),基本上常用的是以年龄和性别做主要筛选维度。(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2.从年龄和性别中,找到活跃用户。(活跃用户自己去定义,定义不清晰就看行业通用的标准)


3.梳理灰度的节奏。分几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给哪些人灰度?……


总之,在探索时期,没有充足的资金,不论是时间还是金钱成本都耗不起,所以找到以最小代价能进行验证的方式,也是给自己多一点继续的信心。



03.增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每次和小伙伴聊天,不可能避免的就会聊到增长。如何快速获取用户就变成了永恒的主题。之前在历史文章写过增长需要产品载体和营销体系。传送门: 《案例聊聊产品游戏化三部曲:核心模型、辅助模型和成长模型》


这里的增长少了一个大前提。增长一定需要非常了解产品用户群体和社交关系链。据了解拼多多增长快速有两个原因:


里面嵌入的游戏化模块 ——背景是因为当时拼多多的用户群体都是偏年轻化且碎片化时间较多的。通过游戏可以黏住用户,提升活跃度和留存;


社交关系链 ——拼团、砍价都绑定了用户之间的关系链,看增长主要是看裂变的层级(A邀请B用户进入了产品,裂变层级就算1级)。试想下新用户进入产品中,怎么信赖平台?主要是新用户的上级邀请人发挥了“信任背书”。


活动的增长裂变和产品增长其实是两个事情。活动的裂变可能更加偏向于对于热点的把控。而产品增长除了本身产品载体具有增长特性(比如社交产品裂变大于资讯产品),再有一点是对用户的把控。


产品增长一定是细水长流的。快速增长的产品如果后续的留存和活跃体系没有完善,也会快速流失用户。足记、换脸视频产品等都是例子。日臻完善的产品体系+洞察用户需求+整体的交互体验,后续增长是快速的。


在思考增长策略之时,产品本身的规划很重要。



04.没有产品创新


有时候我们在做产品的过程中,总感觉没有新颖性。其实如果满足用户的需求,就是好的产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