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动笔了。给大家码一篇。一动笔标题就有点淘气,想怼一下业内当红巨星清河哥哥的新文章。
中关村商办冷暖4:慢慢会卷得更像魔都,珍惜能打的资管吧
文章写了蛮多关于资管的见解,还是相当有共鸣的。同时,当下市场的问题又怎会局限在北京。其实上海或者我相信所有处在这个波动周期中的同仁都会感同身受。但我又不同意把概念局限在“能打的资管”这样一种个体概念或者局部概念。恕我直言:
能打的资管是个屁
现在这种市场,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资管,不在于怎么去应对市场的变化。而是某种普遍的管理问题,是对过去二十年的单边上行的市场痛苦的断奶,是对市场所代表的自然界在气候突变之后对物种的淘汰和清洗。
其实我记得我很早以前写过这样的体会:这个行业过去长久以来的问题其实就是在于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周期,多数企业、管理者的业务模式都趋于固化。清河哥写的资管断代我也相当有体会。有点类似于我经历过的10-12年间的恒隆,刚刚走出上海,拿了沈阳、无锡等地的项目,面临的问题其实表面看大家都会觉得是市场问题啦(沈阳太卷了),或是人的问题啦(让你们内斗啊)。但其实身为局中人,我的体会其实恒隆当年的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管理问题。从单一市场、从单体环境,管理架构没有能随着投资拓展而升级,没有能够将自身能力拓展成一个多市场、多环境适应的组织。对应来说,新鸿基北上广三条线的内地拓展模式,就无疑更优秀一些,成功地也更理所应当。最终,无论是恒隆太古新鸿基还是万达龙湖和印力,说真的,我不是对大佬们不敬,大佬是个屁。最终比拼的其实不是专业、不是技术、不是所谓对于商业的理解,这些都是战术问题。最终比拼和决胜的,还是管理。管理是大战略的问题。
所以,其实想回清河哥,资管是个屁。直白点说,你看业内多少大佬,换了个坑就跟傻逼一样,让旁人都会怀疑他本身是不是水货。本质上,决定在这种逆势里能突破的,不会是某个大佬、也不会是某个资管、也不会是你、是我,是任何简单的个体或者部分。我们都毫无价值。因为能改变组织的往往也不会是某个个体。
放飞下自己的思路,想到最近时髦的新游戏,大家可以去玩玩,维多利亚3。有意思的一点是,你觉得某种管理架构、管理方式是先进的、科学的,但是你试试看,你能执行吗?可能你连执行的选项也没有,可能你执行了,就直接倒台了。某种程度上,这跟现在这个行业遇到的问题是类似的吧。我写过很多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看法,行业的未来趋势、行业的痛点,都是个屁。本质上这些的执行是需要依托在管理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管理基础谁有?或者谁强?其实在市场上显而易见。
资管的意义是什么
本质上这个行业很烦人的一点是,这行是个teamwork。你把自己当成能打的资管,在现在这种世道里,能坑你的可能是你家拉垮的物业经理、死板的财务出纳、找不到人的HR或又是某个普通话不标准的大堂保安。所有这些体系支撑,搭建出整个完整的产品。而所谓资管或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去平衡手里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均衡整个体系又或是去突出亮点。但以目前行业的现状来看,有几个资管是被赋予这种权责同时具备这种能力的?这些可能就是上面所说的管理基础的真谛。
近日,业界多开先河的瑞安赋予了项目总“主理人”的时髦称谓。我的理解是,主理人差别于项目总在于JD的差异吧。主理人的重心应是产品,而项目总General Manager只是刻板的管理。而产品的主理人理应就该对我刚刚所说的资源调配、产品搭建具有更大的主动权。我不知道瑞安的主理人实际是怎么运作的。这个称呼只是marketing炫一下,还是配套改了JD甚至组织架构。希望是后者。也希望业内会有更多的同行在这样内卷的市场里,勇敢地多关注行业底层的业务逻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穿越周期,才能化羽成蝶。
最后,贴几篇这个公众号最开始时候才会发的鸡汤。(因为是地产与远方,地产就是地产,鸡汤送给远方。)与大家一起找找初心。希望我们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都能勇敢地走下去。
诗和远方 | Our Deepest Fear
转载 | “有的人25岁就挂了,但到75岁才埋葬”
鸡汤 | Far better it is to dare mighty things
诗 | The Road Not Taken
脚踏实地,心存远方
地产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