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华略智库
10w+青年思考者集聚的新型智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赋能有赋能心的人。十年来专注于中国本土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持续挖掘优秀发展案例,梳理标杆项目经验,传播新理念新思维,解构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迭代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一条漫画  ·  把男朋友藏蛋糕里的求婚戒指咬断了... ·  昨天  
一条漫画  ·  “网友被骗全过程实录??” ... ·  3 天前  
Kane的小K屋  ·  方便查阅的全部漫画目录 ·  3 天前  
鼠绘情报站  ·  海贼王1138丨从科学的角度解读神典与壁画!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华略智库

1732字的政治局会议文件,透露了2025四大宏观主线

上海华略智库  · 公众号  ·  · 2024-12-12 06:28

正文



作者 沈晓琴、田伟凤

来源: 吴晓波频道 (ID: wuxiaobopd


12月9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5年经济工作。作为 把握国家经济发展脉搏的重磅会议, 内容通稿 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巨大。本文围绕此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从 GDP增长目标、财政政策、消费、科创等方面分析 预测了来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和亮点,一起来看!
全文4852字,阅读约10分钟

对A股股民而言,12月9日的遗憾,或许是收盘早了。下午三点收盘时,A股三大指数全绿,而迟一小时收盘的港股指数却在最后的40分钟里,从下跌0.33%逆风反转到上涨2.76%。


股市异动的源头,在于新华社12月9日下午15时 21分,发布了最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内容通稿。这场于每年12月举行的会议,是年末最重要的两场与经济相关的会议之一,另一场是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民生证券宏观团队在研报里解释,参考往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会先给出次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方向和政策目标顺序,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紧随其后”,根据框架做出更为具体的部署。


概括而言,这两场会议开完,来年的经济工作方向和路线就基本明朗了。这次的“官方定调”共计1732个字,言简意赅,但信息量巨大,备受瞩目的是以下五个:


1.加强超常规。 通稿中关于“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的表述,传递出了政策诉求更强烈的信号。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政治局会议通稿的公开时点变早了,这也是政策更迫切的直接体现。


民生证券则解释道,这次会议内容更加强调预期管理,即政策要下好“先手棋”,如此能在外部冲击时实现“抢跑”。


2.20年来政策表态大转向。 持续多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表述,微妙地变成了“更加积极+适度宽松”。


距离上一次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至2010年。而上一次财政政策里突出“更加”,还是在2020年7月。


财经评论员刘晓博认为,分开看两个表述过去都有出现过,但组合在一起却是历史首次。


因此,未来一年,经济继续轰油门。这或许并不令人意外,但几个字之差,却定下了“经济油门怎么踩、多久踩一次、每次踩多长时间”的总基调。



3.提振楼市和股市并肩而放。 会议指出要“稳住楼市股市”,这样的表述是对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努力提振资本市场”的接力。华金证券、中国银河证券等机构的相关专家表示,“稳住股市和楼市”是历年同期会议中的首次提法。


4.将外贸的定性设置为“稳”。 会议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外部的事情大家都门儿清,我们的应对也明了——稳。


5.消费第一次取代科技创新,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同去年的通稿相比,“消费”出现在了“科技创新”的前面,紧随在宏观政策表述后。其实无论是稳楼市、稳股市、稳外贸,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让消费好起来。



“2025年外贸承压的情况下,内需成为了唯一的牛鼻子。把股市、楼市拉起来,至少稳定住,同时积极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看到新闻后,吴老师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新一轮的政策发令枪打响后,市场反响热烈。外盘代表中国市场情绪的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周一收涨8.5%,与之对应的纳斯达克指数跌了0.62%。


不过,这1732 个字里,只是指明了方向,但具体的画面,其实在各大金融机构最近接连发布的2025年宏观展望中,就能找到对应的身影。


这些研报中对来年经济工作的具体预测,在2025年航海图上做了位置标记,以便即将踏上征程的各位识途探路。


接下来的篇幅,我们综合梳理了高盛《中国2025年展望:逆风而上》、中信建设《2025年度宏观政经展望:处变不惊,及锋而试》、浦银国际《2025年宏观经济展望:在特朗普2.0的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等报告,通过具体事实、数据和外部视角,来解读这次会议公报中略显抽象的文字内容。


看总基调:

预计GDP增长目标维持在5%左右


如果用点线图来看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数据,会呈现“U”字型走势。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别是5.3%、4.7%和4.6%,各大机构普遍预计四季度GDP增长将达到5.2%。


由此他们认为,今年实现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大概率没有问题。


而展望2025年,市场普遍预测GDP增长目标仍将维持在5%左右,通胀水平呈现温和回升态势。


从财政政策看,在“更加积极”的定调下,2025年中央财政的赤字红线将有望从3%进一步扩张至3.5%~4%。


摩根大通则预测,政策的实施将具体涵盖稳定地方隐性债务、银行资本重组等稳健措施,以及推动制造业升级、高科技与新基建发展的供给侧激励,和以旧换新补贴、社会保障改善及对特定群体(儿童、老人、新生儿)的财政支持等需求侧刺激。


图: 经销商(右)在“美好生活 焕新出发”消费品以旧换新展会现场向消费者介绍车辆。(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从货币政策看,将会进行较大规模的降准降息。据摩根大通预测,央行将在2025年下调政策利率30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亦将下调50个基点2~3次。


此外,中信建设证券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成为央行调节经济、支持特定领域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领域的金融支持。


看消费:

预计家庭实际消费同比增长约5%


此次政治局会议,最关键的变化在于“提振消费”代替“科技创新”,成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那么刺激消费,要如何“全方位扩大”?


首先,要从今年的以旧换新热潮说起。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2963.8万名消费者购买8大类家电产品4585万台,带动销售2019.7亿元。 根据中信证券测算,今年家电和汽车的以旧换新,对全年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拉动率达到0.8~1.8个百分点。


对此,各大金融机构也默契地认为,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会持续整个2025年,或在明年两会前后接续扩容至5000亿元左右,补贴品类有望拓展至消费电子、家居文娱等耐用品。 在此背景下,高盛预测2025年,家庭实际消费的同比增长将保持在5%左右。



其次,服务消费也很有可能是2025年消费的重要增长点。


2024年1月至10月,全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5%,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3.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694元,同比增长7.6%,快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2个百分点。


以文旅消费为例,PCG Lab数据显示,如今消费者旅行支出结构出现变化,体验型消费占比跃升至12%以上;旅游热门地区酒店单日房价有所增长,奢侈品和免税行业正在为高端消费群体调整商业战略。


而前不久宣布的“公休假日增加两天”(这个安排也是自2013年后的首次变化),也将进一步促进居民节假日消费。消息公布后,多家在线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关于2025年春节期间的旅游产品搜索热度迅速增长。


再者,在更多领域对民生保障的精准施策同样重要。比如对生育、养老的财政支持可能在明年试点性落地,如一次性或每月补贴新生儿家庭,合意的财政规模或达1000亿元。


“漫长而曲折”,是高盛对中国家庭消费复苏之路的形容。从这一角度而言,不难理解扩内需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看出口:

预计有效关税将增加20个百分点


扩内需成为明年经济增长必须要抓住的牛鼻子背后,是一头巨大的“灰犀牛”——特朗普带来的关税威胁。


值得肯定的是,今年的出口表现非常强劲,高盛甚至点评道,“强劲的出口是今年中国经济的唯一亮点”。


2024年1月至10月,中国出口20.8万亿元,同比增速从2023年的-4.7%回升到6.7%。 根据高盛计算,今年出口大概能贡献70%的4.9%实际GDP增长。


图:2024年 12月10日,在江苏省连云港港集装箱码头,满载集装箱的货轮驶离泊位(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王春 摄)


但到了2025年,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有效关税率或将增加20个百分点。这些关税可能会使实际GDP下降0.7%,负面影响在2025年中期达到峰值。


如果从更糟糕的视角来看,美国对中国商品的有效关税可能增加40个百分点,甚至是特朗普预告中的60个百分点,出口就犹如黑云压城。


不过客观来说,面对特朗普2.0时代的挑战,我们的出口也已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


浦银国际指出,“部分中国出口商品仍然具备较高的不可替代性,可能免于被加征关税”。而这种不可替代性,首先表现在部分商品技术和成本的领先上。


今年,以新能源汽车、芯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商品的领先增长,是全年出口表现亮眼的重要“功臣”。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影响力,在全球行业中可以说形成“降维打击”的优势。



中信建设也提到,2025年中国对非美国家出口的价格优势会进一步显现,在非美经济体的市场份额或进一步提升。


此外,中国的贸易“朋友圈”呈现更多元化。按目的地看,今年对东盟、墨西哥等经济体的出口同比增速领先。前三季度,“一带一路”贸易总额已占到对外贸易总额的34%左右。


看房地产:

预计持续“止跌回稳”主线

在去年12月的政治局会议上,对房地产几乎没有提及。但在今年的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要稳住楼市、股市”。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房地产开发是拉动投资的一股重要力量,但近年来陷入下行周期。2020—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从7%下降到了-9.6%。2024年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3%。


不过随着“松绑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接力,从“5·17”新政到9月26日首次提出的“止跌回稳”一词,再到随后的各类楼市刺激新政,房地产的下行趋势终于在10月形成扭转。


住建部披露了“三个首次”的重要转变:全国新建商品房网签成交量连续15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全国二手房网签成交量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房地产市场“银十”超“金九”为近17年来首次。


展望2025年,中信建设预测,明年仍然是房地产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和落实的窗口期,比如加快城中村改造、加大购房补贴力度、高能级城市限购放松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浦银国际认为,2025年房地产投资同比跌幅或将显著收窄到-5%(2024年这一数据预测是-10.5%),楼市复苏所带来的财富扩张效应也将利好消费。


至于同样具备财富提振作用的股市,截至目前,各大机构还是比较谨慎,待进一步的策略报告出炉,不过中信提到“股市暴涨后趋稳,债市慢牛格局渐显”。


看科技创新:

预计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约10%


尽管在今年的会议公报中,“科技创新”排在了“消费”的后面,但其“咖位”依旧不容小觑。


统计自2019年以来中国政策发言的高频用词,我们可以发现,“科技”从 2019年第78个最常提及的词上升到2024年的第3位。2023年9月,首次出现“新质生产力”一词,在近一年里则成为了政策发言中的高频用词。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新三样”(即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及半导体行业在过去几年里的快速扩张的现象并不令人惊讶。


我们还可以从两组数据,更具象地感知“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一是,2024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4%,继续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9.2%的增速。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9.8个百分点。


二是,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24年中国排名上升至第11位,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展望2025年,特朗普关税2.0大概率会提高贸易壁垒,这将加速“卡脖子”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因此,高技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仍然会是政策重点发力的方向,有机构预计2025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