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黄金时代和全新体育发展时期的青海体育在2016年取得了斐然的成绩。2017年,站在新起点上的青海体育将如何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新华网体育联合新华网青海频道,独家对话青海省体育局局长张宁。
新华网体育:青海体育在2017年是如何布局的?
张宁:2016年,省体育局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决策部署,按照“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聚焦“四个转变”新思路,着眼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举措,各项体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新进展。2017年,青海体育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正处在黄金时代和全新体育发展时期。目前,以环湖赛系列品牌赛事为主打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卫生、健康、养老等其他领域融合发展的“环湖模式”已全面开启,体育各项工作统筹发展的进程也在不断加深,面对新形势,全民健身要更加注重便民、利民、惠民,竞技体育要更加注重争先、形象、力量,体育产业要更加注重引导、实体、效益,品牌赛事要更加注重专业、市场、品牌,体育改革要更加注重创新、突破、服务,自身建设要更加注重从严、从细、从实。
新华网体育:以此布局下的青海体育如何狠抓落实?
张宁: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一要把全民健身做“实”。落实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进一步完善省、市(州)、县(区)、乡(镇)、村(社区)五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省、市、县、乡四级体育社会组织,让更多百姓共同参与体育活动,乐享健康,乐享生活。二要把竞技体育做“强”。围绕今年的全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进一步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和队伍结构,并注重体教结合,充分挖掘后备人才。三要把体育产业做“大”。强化规划引领,加大项目建设,继续发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带动引导作用,引导扶持体育经济实体,进一步放大辐射效益。四要把赛事活动做“亮”。继续办好环湖赛、冰壶赛、黄河抢渡赛、越野行走世界杯等国际品牌赛事,采取市场运作等方式,培育壮大赛事产业。进一步完善“一地一品、一会一品”的格局,不断放大“品牌带品牌、品牌推品牌”的聚集效应。五要把体育改革做“深”。继续做好体育“放管服”工作,持续推进协会实体化、去行政化,让懂经营、会管理、有威信的体育专业人才担任协会负责人。通过加强领导、调整结构、建强组织、营造环境,推动足球改革发展。
新华网体育:青海体育在大众体育方面发展情况如何?
张宁:在大众体育方面,我们坚持政府做主导,公益唱主角,群众当主体,去年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上的投入力度,超过了前十年的总和。省、州(市)、县(区)三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已全部出台,把全民健身计划做成了全民幸福计划。通过大刀阔斧的社团改革,省、市、县、乡四级体育社会组织已具雏形,体育社团组织成为广大群众科学健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力军,全省各级各类体育社团组织达360个,会员人数超过10万人,省市州体育总会实现了全覆盖。目前,全省参加徒步活动的人数超过70万,自行车骑行人数约70万,喜爱和参与射箭的人数达到100万,球类运动人数约50万,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20万。全省共有6000个健身活动站点,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7000余名,全年开展各类体育活动达4万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196万,占全省人口的33.3%,形成了天天有健身、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新气象。
新华网体育: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工作特别是全民健身纳入到“大健康”的理念。在贯彻落实《纲要》方面青海体育有什么具体思路和举措?
张宁:目前,以十项国际品牌赛事为重点、二十项国家级品牌赛事为主干、上百项省级品牌赛事为一体的赛事活动体系已经形成,为传播青海声音、讲好青海故事、展示青海形象、提升青海自信发挥了体育的独特作用。作为体育人,要牢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工作根本方针,把民生民计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进一步落实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体育社团组织,培育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通过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完善职业、业余体育竞赛体系,鼓励企业举办商业性、群众性赛事活动,让多方位、立体化、融合式发展的品牌赛事活动分布在全省各地和全年春夏秋冬。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体育文化展示、交流、宣传平台,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打造新媒体宣传矩阵,大力弘扬体育精神,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宣传体育产业政策,推广体育品牌赛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