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天昊国与城
交流国家、城市与区域竞争战略,社会与经济改革事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歼-35A亮相,美媒评估战力 ·  17 小时前  
吉安发布  ·  火了!吉安人在越南开江西饭店上热搜! ·  昨天  
Foodaily每日食品  ·  瑞幸辗压下,库迪活成了“便利店”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最新!以总理向军方下令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天昊国与城

碰胡四方,截胡六城,武汉如何从中部霸主进化为王者?

罗天昊国与城  · 公众号  ·  · 2018-04-29 22:51

正文


罗天昊 著有《大国诸城》 致力于国家与城市战略

公众号 ID Luotianhao99 罗天昊国与城

龙奋中游。

近日,国家领袖视察长江流域,在武汉作了长久停留,引起无限遐想。

长期以来,武汉作为中部最大城市,一直成为超然的存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与长三角的上海,珠三角的广深不一样,它既独霸一方,同时,对于周边诸省的经济重镇,却难以起到引领作用。霸而不王,遗恨悠远。

所谓王者,不仅要有超强的实力,而且要有带动和辐射作用,并且在制度和文化领域,能够引领风潮。当下,武汉虽强,但是,与长沙,南昌、合肥、郑州等却处于竞争关系之中。众心未服,争心竞起。

武汉何时从中国的中部之霸,进化为中部之王?

1 )天元之城,碰胡四方

武汉是一座两江汇流的城市。九派横流,南北交汇。沉雄大气。

武汉居中国经济的天元之地。连接南北,扼控东西,襟带山河,雄视天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实乃中国最核心的枢纽城市。以武汉为圆心,其半径 1000 公里左右,几乎囊括了中国主要的经济区,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至广深,西至成渝与西安,均在其视野之内。

自近代以来,武汉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为四大名镇之首。在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及张之洞督鄂以后,武汉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武昌首义,民国肇造于此。孙中山《建国方略》称“要把武汉建成纽约、伦敦之大,建成东方的芝加哥”。建国后,武汉是全国第四大城市。美国着名学者麦金利·康韦在 1999 年发表《未来的超级城市》一文,将武汉列入“ 21 世纪全球十大超级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奉行的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率先崛起,中部相对塌陷,至谷底之时,武汉的经济总量一度排名全国十名之外。短暂沉寂。

低潮期的守望,也是为未来蓄力。

近年来,国家大势渐变,武汉地位逐步凸显。 2005 年,武汉被纳入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 2007 年,武汉成为两型社会试验区, 2009 年,东湖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6 年,武汉正式加冕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已成腾飞之势。

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两大撬板,一为雄安新区,一为长江流域。雄安新区为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而长江流域,则被赋予了经济冲刺,做大中国最强经济区的使命。

目前武汉的经济总量全国第九,照目前的增速持续下去, 20 年左右,武汉就可以冲刺国内经济中心之一,更长期来看,武汉成为国内第五大甚至第三大城市,也并非虚妄。 事实上,晚清和民国时期, 武汉曾是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武汉 2049 远景规划中,武汉定位为洲际区域中心城市,世界性城市。

北上广深武,已经成为流行语。足见武汉未来潜力巨大。

武汉被称为“东方芝加哥”,但是, 芝加哥的亦经过长期等待,并借助了两大时势。 其一是国内市场的统一。 19 世纪后半期,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芝加哥的大陆枢纽作用才能得到发挥。否则, 若美国内部关卡重重,其中心作用必将削弱。 其二是美国从外向型经济向内向型经济的转变。 芝加哥得以成为美国内陆商业交往的中转地,其“大陆枢纽”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改革四十年, 武汉等待的两大时势,终于如期而至。 当下, 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大动力,国内统一市场,亦逐步形成。武汉大器,即将晚成。

如果把武汉看做一张麻将牌,武汉将是中国最独特的一张牌, 九省通衢,哪个方向都可以碰胡。 堪称中国最大的碰胡之城。

2 截胡六城,霸而不王

中部五城,群雄竟起。

武汉在经济实力方面,独占鳌头,成为无可争议的霸主。 2017 年,武汉 GDP 达到 13410 亿,与第二名的长沙差距超过 3000 亿。与郑州的差距超过 4000 亿,与合肥的差距超过 6000 亿。是南昌的 2.5 倍以上。

但是,与长江下游的上海不同,武汉纵使雄霸长江中游,长沙、南昌和合肥,却并不以武汉为领袖,而在中原争霸中,郑州也对武汉并不认输。在长江中游与成渝竞争中,重庆和成都,亦均超然于武汉之外。

深层原因,在于武汉还只是霸者,对周边经济强镇,更多竞争关系,而非互补关系。

武汉是中国最大的“截胡之城”,杀六城。

中部的南昌、合肥、长沙和郑州。西南的成都和重庆。

东方, 南昌和合肥西进的势头 被武汉阻挡。

南方: 长沙北进的势头 被武汉阻挡。

西方: 成都、重庆东进的势头 被武汉阻挡。

北方: 郑州南下的势头 被武汉阻挡。

武汉是中国阻挡周边经济重镇最强烈的城市。

六大城市,均因为武汉的存在,辐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

超越一点,招人嫉恨,超越天际,令人仰望。

武汉是一个受到广泛竞争,而没有形成广泛合作的城市。

核心原因, 中国的大陆中部腹地,在产业结构,市场消费结构方面,同构严重。

看数据。

2017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 GDP 比重最高的两大区域,一为东北,一为中部大陆腹地。东北是因为经济总量止步导致的统计异常,真正经济发展与消费增长同步迅猛发展的,就是中部大陆腹地。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 GDP 比重为 0.462 。郑州 0.444 。长沙 0.432 ,南昌 41.9 。合肥 0.264. 成都 0.461 ,重庆 0.414

武汉的市场容量和消费能力,在中部五大城市中居首。但是,除合肥离南京和上海太近,消费能力被削弱外,其它三个城市,与武汉的差距并不太大。

成渝则可与武汉抗衡。成都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 6400 亿,重庆超过 8000 亿,就总量而言,还要超过武汉。

在产业方面,尤其是工业方面,武汉与中部四大城市,以及西南两大城市之间,有经济总量的差别,但是结构性差别不大。武汉第二产业占比为 43.7% ,合肥为 50.5% ,长沙 47.4% ,郑州为 46.5% ,南昌为 53.2% 。成都在 43% ,重庆为 44.1.

绝大多数,都在 40% 以上,相差不到三个百分点。仅南昌、合肥超过 50% 。制造业均处于中低端水平。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都大搞工业。

产业同构,发展阶段接近,是其它六个城市与武汉竞争多于合作的本质原因,中四角迟迟难以落地,根源也在于此。

结构接近,同类相杀,截胡六城,大势使然。

3 )产业高地与改革高地双剑合璧,武汉才能加冕中部之王

王者之望,软硬兼备。

硬实力,很简单,经济。软实力,制度与文化。

经济两个方面,总量,结构。武汉经济总量强势,未来也将更进一步,关键是产业结构。形成产业梯度,才能实现互补。

中部三省均处于工业化中期,都需要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同类相争,更为残酷激烈。在具体的产业方面,湘鄂赣三省都是主要以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主要产业,产业相似度超过了 90% ,尤其是在汽车产业领域,更是产生直接竞争。武汉、长沙未来均计划成为中部车都。武汉的东风,神龙、本田为扛鼎品牌,是中国五大车都之一,而长沙则是北汽福田、广汽、大众等在中部的重要基地,未来亦将晋身中国车都之一,两地汽车产业,均已过千亿。南昌的江铃汽车产值也逼近千亿。

长沙的战略重点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合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南昌兼而有之。

武汉没有形成与长江中下游其它城市的产业梯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出来后,几个省的态度不一,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江西、安徽长期徘徊,东向长三角则省内各自为战,西向武汉也没指望。近年来 南昌、合肥的战略摇摆,武汉作为中部领袖,难辞大责。

未来武汉需要率先完成产业升级,形成产业落差,方才可以整合中四角。

武汉为中国传统工业基地,基础雄厚,近年来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强大,工业倍增计划效果超过预期。同时,武汉的智力资源雄厚,大学生在校生人数全球数一数二,应成为中国最富有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城市之一。与北京、深圳比肩。

就工业总量而言,武汉独步中部,而且其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强势。 2017 年, 武汉高新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64% 仅次于深圳等国内少数城市,超过了成渝,也超过了南昌、合肥、郑州等中部诸镇,研发强度达到了 3% ,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了成渝。前十年的工业倍增计划,初见成效。 后十年需要调整计划,高端制造逐步成为主导。

武汉若成为中部高端制造业领域的龙头 。打破与南昌、合肥、长沙等的平行竞争关系,形成互补。 这样长江中游城市群最终才能形成合力。

当下武汉上百亿的高新技术制造业,达到了 13 个,南昌的百亿高技术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武汉近年崛起了众多的千亿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规模已成,大器渐显,未来需要惠及南昌等其他城市, 让他们从东向发展,改为东西兼顾,武汉也将最终扩大战略腹地。

武汉与郑州、以及成渝的竞争,也有赖于武汉在产业升级方面占据先机。

杀六城,还是旺六城。战略关键在武汉, 核心在产业升级。

此外,软实力方面,武汉也需要有所作为。 作为天下之中,武汉 最有天赋 成为中国的内陆改革高地。但是 重庆 率先提出建成 内陆开放高地, 武汉、郑州等更有天赋的城市反没有及时意识到 内陆改革高地这一旗帜的重要性。

未来需要加大力度。武汉推出两百工程,抢人大战赢得先机,是个良好开端,昨日,武汉率先废除计生条例,开全国先河。 内陆改革高地, 既需在硬件方面成为全国资源交换的枢纽,又需要在软件方面成为全国制度变革的源起。

南深圳,中武汉,北雄安。

武汉能否成为 内陆改革之胆





附著名书法家王清风先生作品


壮哉武汉  九派横流



——往期经典回顾——


中国城市产业战略的五大迷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