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成年人相处潜规则:只尊重不教育,只筛选不改变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0-30 19:55

正文

作者:每晚yy

来源: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


曾有人问比尔·盖茨:“微软的员工如此优秀,是怎么培养的?”


比尔·盖茨回答:“我们从不培养,只是从人群中筛选。”


其实,人与人之间交朋结友也是如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独有的经历与环境中形成各自的三观与认知。


遇到不合拍的人,你再怎么试图改变对方,也无法使人与你同频。


就像毕淑敏说的那样,用心选合适的,而不是为不合适的费心。


成年人之间交往,要的是尊重而非教育,靠的是筛选而非改变。




作家贝克特尔说过一句话:


“当我们试着去改变别人,或者要求别人怎样做的时候,八成是在自讨苦吃。”


生活中有不少人常常打着“为你好”的名头,试图纠正身边的人。


结果自己的苦口婆心却招来了对方的厌恶,甚至为自己带来灾祸。


看过一则民间故事。


宋淳化年间,开封府有个热心的酒馆掌柜。


一年冬天,天气异常寒冷,连天飘起鹅毛大雪。


这时,酒馆门口却来了个穿着破烂的年轻人,支起一个小摊,售卖字画。


然而他的字画笔力轻浮,根本无人问津。


等到夜晚,年轻人也不收摊,直接和着衣裳,裹上破被子,蜷缩在角落就睡去了。


一连几天都是如此,酒馆掌柜看不下去,就好心地提醒他:“年轻人,没人买你的字画,不如到我店里跑堂,好歹冻不着饿不着。”


谁知道年轻人非但不听,反而怒怼掌柜道:“我堂堂读书人,怎么会屈身去做店小二?”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二人便争斗了起来,却不想竟招来了官府。


按照大宋律法,读书人地位远远高于商户。


最终,酒馆掌柜竟被冠以欺侮书生的罪名,罚了银子不说,还蹲了十天大牢。


掌柜原本只是出于好心劝说书生,没想到却激怒了对方,给自己惹来祸事。


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就曾提出过一个分歧倍增定律:


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当你越想说服一个人的时候,偏偏越会使对方产生抵抗心理。


若不及时停止自己的说教,双方关系最终就会以破裂而告终。


《偷影子的人》里有这样一句话:


“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这是他的人生。”


道不同,不相为谋。三观不同,也不必强求。


一味地劝说,不是善行;不停地说教,只会把别人推向你的对立面。


图/Pexels




1908年,国学大师章太炎曾收鲁迅为弟子,倾囊相授教他如何写作。


不承想,后来师徒二人在写作道路上,却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章太炎坚持弘扬国学,认为国学就是面对西方挑战的精神动力,并始终坚持用文言文写作。


而鲁迅高举白话文的大旗,主张全部废弃文言文。


换做常人,势必相互攻讦,彼此诋毁。


章太炎却仍旧屡赠条幅鼓励鲁迅,而鲁迅也称赞章太炎“实乃后生楷范”。


师徒二人,虽然观念不一、选择不同,却从未因此攻击对方。


更没有因为彼此是师徒关系,就把个人想法强加到对方身上。


正如康德所说: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跟人观念不合之时,与其因教育对方而不欢而散,不如学会尊重对方的选择。


博主@李逵 就曾分享自己与朋友的故事。


@李逵 与朋友是高中同学,两人都是普通高校毕业。


大四那年,@李逵 听从长辈的建议,顺利考上公务员。


而他的朋友,大学一毕业就决定北漂,这几年过得颠沛流离。


前年春节,两人回家过年,约好了小聚。


想起朋友的境况,@李逵 就打算好好劝劝对方离开北京,回来考公。


不料父亲听闻他的想法后,告诫道:“你不用劝,你得尊重别人的选择。”


@李逵 很是不解,但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


饭局上两人谈笑风生,回忆过往的友情,当谈及北漂,李逵则支持道“我相信你”。


朋友听后,十分感动:


“真的谢谢你。身边不少人都劝我考编制,但我并不喜欢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


直到去年,@李逵 听闻朋友在北京开了家公司,年入上百万。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人生各有各的选择,即便你不认可,别人依然可以过得很好。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见思维不同、观念相左的人。也许是不喜欢的习惯,也许是迥然的办事风格,也许是截然相反的性情……


面对这些人,作家黄桐建议道:


“费力去改变别人,不如先试着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尊重对方。”


我不一定认同你说的话,但也会给予你表达的权利;


我不支持你的做法,却也不干涉你的选择。


成年人相处,不必强行纠正,各自舒心就好。


图/Pexels



学者刘擎曾表示,人际最舒服的关系,一定是学会筛选。


人生海海,我们会遇见很多人,不是所有人都能与自己合拍。


与其费心将别人塑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如主动从人群中筛选和自己同频的人。


英国有一名小公务员彼得·贝斯特,曾是甲壳虫乐队的鼓手。


但是当乐队红遍全球之际,他却离开了乐队。


因为贝斯特发现,他在和乐队其他成员相处时,彼此间的性格不同,对音乐的追求也不同。


贝斯特的性格沉稳,喜欢传统的击鼓节奏。


而其他人刚好相反,他们偏爱癫狂、花哨的音乐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贝斯特总是一副朴素穿着,队友们则热衷于奇装异服,以至于乐队一起活动相处时,他显得格格不入。


后来随着乐队名气越来越大,贝斯特发现自己与队友在音乐表现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但他始终没有强行改变队友的演奏想法,而是努力配合乐队的演出。


终于,在坚持两年后,他决心离开这儿,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乐队。


图/Pexels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贝斯特的经历,遇到三观背离的同事,话不投机的同学……面对那些三观和立场没法调和的人,与其互相说服,不如互相删除。


比如两个口味不同的人。


我有喜欢苹果的理由,你有喜爱香蕉的原因。


但没关系,我们彼此都不用改,不舒服的关系到此为止就行了。


我去跟喜欢吃苹果的人在一起吃苹果,你去跟喜欢吃香蕉的人在一起吃香蕉。


最终,彼此都会收获快乐与舒心。


所以成年人的社交就应如此,不去说服别人,也不需别人来说服。


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在人群中,各取所需才是最简单高效的相处之道。




心理学教授路易斯曾发现,人养成一个习惯需要30天,培养一种思维模式需要6个月,而形成某种内在性格则需要14年。


每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似毫不起眼,背后都是长期的思想、性格与习惯的固化。


与人相处,你以为只是纠正别人的某个行为,其实在对方眼中,你是在否定对方过去的人生。


面对与你三观相悖的人,你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化身宝瓶,容纳他、尊重他;要么化身筛子,筛掉他,远离他。


点个“在看”,克制自己改变他人的欲望,是对这段关系最好的尊重。



本文系每晚一卷书(ID:JYXZ89896)原创,腹有诗书气自华,再忙也别忘记给自己充电,欢迎关注每晚一卷书。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视频号,给你的生活添点料

聊热点 听故事 涨知识

推荐文章
Livin广州  ·  广州越来越快,而我只想慢下来
7 年前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机器学习分析47万微信群,发现 9大规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