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Way
“科way”是专注于科技创新的官方媒体平台。链接最新的双创政策与最深的科创思潮,推送最值得关注的科技科普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峡小微  ·  三峡国际正式签署西班牙映界光伏电站收购协议 ·  22 小时前  
三峡小微  ·  新春走基层丨安徽六安:智慧赋能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Way

超1200亿!让“最强大脑”落地成金,这家量产独角兽的高校这样做

科Way  · 公众号  ·  · 2024-07-23 16:52

正文


“最强大脑”的创新成果值多少钱?

近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6家上海高校院所的675项成果完成赋权实施,转化金额达10.66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世界性难题。在上海交大副校长朱新远看来,“这件事必须往前推,不转化都是0。”

为此,上海交大不断探寻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率先实施成果转化改革。通过实施“交大2030计划”、有组织科研等支持基础研究创新的项目,再以科技赋权改革支持教授创业,建立“一门式”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学校基金助力教授创业成果融资——打通成果转化裉节,在上海交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企业被孵化出来,一条“从0到1再到100”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已初步构建起来。



2023年,上海交大成果转让合同总额达13.6亿元,居全国高校第一。

创业板市值第一的宁德时代、国内AI第一股商汤科技、国产高端医疗影像第一股联影医疗……一个IPO天团从上海交大走了出来。

2024年上海市重点服务独角兽(潜力)企业榜单发布,交大系企业占了近三分之一;已上市独角兽企业,交大系占比超一半。


“先赋权、后转让”

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的困境是,团队建了,论文发了,专利有了,却鲜有科学家推动成果产业化。在过去十多年,以工科见长的上海交大每年也仅有一两个项目提出转化需求。

这其中的一大掣肘是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在我国,高校成果转化长期面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大难题,这个问题也让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沈国峰在作出创业选择时犹豫了很久。

高校科研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一旦转化失败,团队和高校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对教授们来说,创业这条路上坑太多、风险太大,不如发几篇论文来得实在。

为转变科研人员“不能转、不敢转、不愿转”的局面,上海交通大学持续创新成果转化模式。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获批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探索首创“赋权+完成人实施”新途径,支持教师创业成果转化。

按照新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作为国有资产单列管理,在未转化阶段不计入国有资产管理序列,因为专利不产生收益就暂不计入资产,到开发阶段再开始计入国有资产。

“上海交大将科研成果70%的所有权份额赋予科研团队,剩余的30%份额归学校所有。学校根据协议,将30%的份额转让给科研团队,团队拿到科研成果的全部产权以后,投入创业公司,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成果转化。”朱新远介绍说,同时,学校还出台规定,凡是教师科研课题的横向经费结余,通过审批后可以在项目成果转化时作为投资、投入自己的成果转化中。

此外,上海交大还制定了一份5万多字的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建立了“一门式”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等。



这些探索,突破了高校科研成果“不能转”的机制瓶颈,大大提升了教授们的转化积极性,也让上海交大的成果转化率显著提高。

自2020年改革试点以来,上海交大成果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项目超过650项,合同总额超40亿元,是改革前的6倍;成果转化收益显著增长,累计达2.5亿元,比改革前增长4倍。

得益于上海交大的这些改革措施,沈国峰创办的上海沈德无创时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德无创”)驶入发展“快车道”,顺利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团队的重大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推出国产磁波刀,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我们在前期进行了知识产权的转让。上海交通大学对这些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并出具了合规化的证明,让转化团队和项目投资人没有后顾之忧。”沈国峰表示,目前,沈德无创时代已取得100余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核心知识产权,并在多个国家布局专利,构建了技术护城河。

沈国峰是上海交大“创业型科学家”的缩影,越来越多科学家积极转型创业家。

据了解,仅2023年12月,就有2家“交大系”创业企业完成上市,另有22家“交大系”创业企业收获融资,其中绝大多数为“硬科技”企业。这24家企业创始人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的身影频频出现。

截至目前,上海交大教师直接持股的科技创新企业163家(不含衍生企业),总体市场估值超1200亿元,其中15家拟申报IPO。


创业导师+创业基金

助力科学家在创业中“活”下来


跨过了从0到1的转化阶段,从1到10的产业化阶段亦非坦途。

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陶生策成立了抗码(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尽管在攻读博士学位时,陶生策就参与了导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对基于科研成果的创业并不陌生,但到了自己创业时,他发现困难远比想象中多。

市场布局、行业法律法规、企业财务、商业运营……“学术圈和投资圈、产业圈之间,语言体系、底层逻辑都不一样。”陶生策感慨。

创业近十年的沈国峰也感触颇深,他觉得:“科研是做加法,但创业是做乘法,只要某一个阶段或环节没做好,整个结果就是乘以零。”

为了帮助科学家们跨越从1到10的“死亡之谷”,在九死一生的创业中“活”下来,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发起了一项颇具想象力的计划——“天工计划”,为入选计划的科学家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并邀请多位各个知识领域“名师”开展创业培训,提升科学家创业成功率,培养一批复合型跨界人才。

通过“天工计划”,陶生策找到了安杰世泽律所合伙人蔡航作为“创业导师”,为他补上知识产权这块短板。



另一方面,科创企业要“活”下来,往往需要资金的持续注入。“基础研究与企业产品开发之间存在着一条沟壑。科研成果转化,早期可能只是一篇论文、一个专利、一个原型设计,没有商业化路径,连种子期资本都不敢投,很难依靠单纯的市场化力量推动,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的不确定性更大。”朱新远解释。

为此,上海交大通过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注资教师们的科研成果,还在2021年成立了未来产业母基金。这是首支由高校发起设立、支持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校友创业的引导母基金。

帮助科学家获得融资也是“天工计划”的任务之一,与未来产业母基金共同构成“组合拳”。截至2023年11月,已有9家加入“天工计划”的“交大系”创业企业获得融资,总金额达3.51亿元。










文字丨科way

美编丨小H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