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的困境是,团队建了,论文发了,专利有了,却鲜有科学家推动成果产业化。在过去十多年,以工科见长的上海交大每年也仅有一两个项目提出转化需求。
这其中的一大掣肘是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在我国,高校成果转化长期面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大难题,这个问题也让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沈国峰在作出创业选择时犹豫了很久。
高校科研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一旦转化失败,团队和高校可能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对教授们来说,创业这条路上坑太多、风险太大,不如发几篇论文来得实在。
为转变科研人员“不能转、不敢转、不愿转”的局面,上海交通大学持续创新成果转化模式。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获批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探索首创“赋权+完成人实施”新途径,支持教师创业成果转化。
按照新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作为国有资产单列管理,在未转化阶段不计入国有资产管理序列,因为专利不产生收益就暂不计入资产,到开发阶段再开始计入国有资产。
“上海交大将科研成果70%的所有权份额赋予科研团队,剩余的30%份额归学校所有。学校根据协议,将30%的份额转让给科研团队,团队拿到科研成果的全部产权以后,投入创业公司,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成果转化。”朱新远介绍说,同时,学校还出台规定,凡是教师科研课题的横向经费结余,通过审批后可以在项目成果转化时作为投资、投入自己的成果转化中。
此外,上海交大还制定了一份5万多字的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建立了“一门式”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等。
“我们在前期进行了知识产权的转让。上海交通大学对这些项目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并出具了合规化的证明,让转化团队和项目投资人没有后顾之忧。”沈国峰表示,目前,沈德无创时代已取得100余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核心知识产权,并在多个国家布局专利,构建了技术护城河。
沈国峰是上海交大“创业型科学家”的缩影,越来越多科学家积极转型创业家。
据了解,仅2023年12月,就有2家“交大系”创业企业完成上市,另有22家“交大系”创业企业收获融资,其中绝大多数为“硬科技”企业。这24家企业创始人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的身影频频出现。
截至目前,上海交大教师直接持股的科技创新企业163家(不含衍生企业),总体市场估值超1200亿元,其中15家拟申报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