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印度:陷在传统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21-04-20 17: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随着疫苗普及,新冠疫情在欧美国家偃旗息鼓——然而在印度,它却狂飙突进。据印度卫生部4月15日的数据,该国较前一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过20万例,创下疫情以来新高。

2月份印度疫情曾进入低谷,日增病例每天不足一万人。三四月份形势急转直下,日新增病例屡破新高,从10万例猛至20万,仅用了10天时间。观察家认为,印度疫情迅速恶化,和近期的“大壶节”有关。

宗教活动引发超级传播,类似桥段过去一年多曾几次上演,本来不足为奇。当我看到“大壶节”的报道和资料,我还是被震惊了。印度,一个号称追赶中国的国家,却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新冠疫情失控,只是这个大问题的小小附属品。
2

大壶节起源于印度的神话传说:印度教神明与群魔争夺一个大壶,双方大打出手,不慎打翻大壶,壶内四滴长生不老药分别落在四地。从此,四个地方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大壶节——即每个地方相隔12年举办一次。两条河流交汇处的阿拉哈巴德最为神圣,每12年中的第6年,就会举办一次小壶节。

看似平平无奇的节日,却因印度庞大的宗教人口,打破各种吉尼斯纪录。大壶节是全世界最大的宗教聚会。活动期间,1亿至1.5亿印度教徒从四面八方赶来,涌进圣地,跳进恒河沐浴,过程持续一个多月。最大的阿拉哈巴德大壶节,人数最多当天,能有500万人到来。


这些圣地古城都不是大城市,最大的阿拉哈巴德只有一百多万人口,每隔几年,要接待上亿人前来朝圣,城市承载的压力可想而知——其实想开了也还好,因为多数人都露宿街头。他们风尘仆仆从几百公里外赶来,在河边搭起帐篷,过原始聚集的生活。日出日暮时分,跳进恒河洗涤,甚至一饮圣水甘泽。

在印度教徒眼中,恒河水圣洁无比,能洗涤灵魂,漂浮的垃圾却是肉眼可见。人和动物的粪便直接排入,岸边有人抛洒骨灰——很多人希望将恒河作为超生之所。也有人认为骨灰不利于超生,于是将一具具全尸推入河中,任其漂流。印度天气炎热,那个场面不难想象。

大壶节这样的超级聚会,印度政府不敢怠慢。每次大壶节,数万警察到现场维持秩序,但还是动不动发生事故,死几十人。2015年印度政府发布禁令,禁止大壶节活动期间自拍,因为游行队伍中的自拍会滞缓行进,引起踩踏。

拥挤的人群,浑浊的河水,漂浮的垃圾,糟糕的卫生状况,严峻的公共安全……和这些情势相比,不戴口罩引发新冠肺炎大传播,算得了什么呢?参加大壶节的印度教徒压根就没把疫情放在眼里。这样的形势下,疫情若是不爆发,简直没有天理。
3

如何评价印度的大壶节?网上的文青游记颇多溢美之辞,说什么“灵魂救赎”“虔诚信念”。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传统活动充满蒙昧和肮脏,没有丝毫可取之处。

大壶节的起源俗套又无聊,谈不上浪漫、伟大和文学性。“神仙打架、神器化物”的传说,现代人听了最多微微一笑,谁会相信“长生不老”的幼稚神话?可大量印度民众就是认为恒河神圣,花费巨大成本跑来洗涤,虔诚祈祷,这让人哑然失笑。

印度拥有名目繁多的宗教节日,这些节日活动充满拥挤、混乱和危险,动不动踩死几十人。印度人似乎习惯了,不以为意。宗教修行者不事劳作,沉溺于对来世的幻想,过着清心寡欲、冥想混沌的状态。这种生活方式不受质疑批判,甚至大行其道。印度神牛在街头走动,人们见之恭恭敬敬,喂饱了再请走,这大概是世界独一份的奇观。


在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情况下,印度宗教还是原始如初,民众如痴如醉,只能说这个国家浸染宗教的程度实在太深,让人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印度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在相当大程度上,仍处于蒙昧未开化的状态。

说到这里,大概有人会说:这样的批判未免过于严厉,文明是多元的,何必用一种标准衡量?一些网上游记谈到大壶节,会采用小心翼翼的笔触,盛赞大壶节的宏大,印度人的虔诚,对遍地垃圾和浑水泥坑保持宽容,生怕露出冒犯态度。这种谨慎真是可笑,“多元化”概念横亘在脑子,让很多人失去了判断能力。

肮脏就是肮脏,落后就是落后。不能在异国和宗教的情调之下,肮脏落后就变得情有可原。事实上,印度很多知识分子也对本国的落后面貌非常不满,印度政府也在致力于改造本国“脏兮兮”的国际形象。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修建1亿个厕所,号称“厕所革命”。实际上,建设现代化厕所需要复杂管道和水道系统,需要大量基础建设。印度政府只是修建了大量简易便池和木屋茅坑,改善了让人尴尬的露天如厕问题,离真正的“厕所革命”还很远。

印度人要迈向现代社会,过上整洁、干净、文明的生活方式,落后的宗教传统注定是一大阻碍。身处印度之外的外国人,就不用急着替他们遮羞了。尤其中国,绝大多数民众过着世俗生活,将全部精力用于追求财富创造和现世的幸福快乐,这是多大的幸运啊。
4

21世纪的人民要迈向现代文明,面临什么阻碍?政府治理失败、官僚胡作非为、利益集团顽固保守、民族主义盛行、经济观念落后……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现代化失败”因素。

印度的悲剧在于,它不仅政治和经济有诸多问题,底层民众也处于蒙昧浑噩。印度的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20%,看似“扫盲”成果巨大,可20%文盲率也有两亿七千万,绝对数居世界第一。印度女性识字率偏低,会写自己名字和简单的句子,就算认为是识字,这也造成印度的识字率有很大水分。

印度庞大的底层人口,精神生活被宗教填充。 和平时期,他们对发财致富缺乏兴趣 难才转化成劳动力,动乱时他们却 极易成为狂热之徒。 两三亿印度人生活的农村, 容纳了印度最落后的东西: 贫穷、落后、迷信、闭塞、野蛮。 用小说《白老虎》作者阿拉文德 ·阿迪加(获布克奖)的话说, 那里 是印度 阳光照不到的 黑暗之地。

印度知识界缺乏引领本民族迈向现代化的担当,不曾掀起批判传统的文化运动,对落后宗教传统缺乏一刀斩断的勇气。印度在宪法上自称是“非宗教的国家”,但绝大多数民众都是宗教信徒(包括政府高层)。公众人物可以自称不信某个神,但如果自称“不信神”,非议本国宗教生活,就一定会遭遇现实的危险。

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情况要好得多。当代中国文盲率低于4%,处于极低水平,且是历史原因造成(农村老年文盲和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底层人口文化水平再低,也过着世俗、质朴、劳作的生活,最落后地区的村民经过简单培训,也能成为合格工人。这样的人口素质,显然是现代化的推动力。

中国有深厚的世俗主义传统,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国的知识传统对宗教生活方式,一直持激烈批判态度。迈向现代化之前,中国几经传统文化反思和批判,对于拥抱现代文明,已经没有心理障碍。在经济腾飞之前,中国已经做好了现代化的思想准备。

拿中国和印度相比,不是为了找优越感。像中国这样有复杂历史羁绊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简直是一个奇迹。其间先贤们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中国应是文明、健康、活力的现代中国,那些透着腐气、以丑为美、是非不分的审美和观念,该批判要批判,不应该客气。
觉得好看?转发朋友圈
或者点 在看 ↓↓ 表示支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