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诗宋词欣赏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学习唐诗宋词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昆明警方发布  ·  接待游客1464.37万人次 ·  22 小时前  
昆明警方发布  ·  接待游客1464.37万人次 ·  22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丰田独资公司落户上海 ·  昨天  
新世相  ·  忘了接财神的人,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诗宋词欣赏

李商隐入山访名僧,顿悟人生写下一首诗,看懂受益一生

唐诗宋词欣赏  · 公众号  ·  · 2024-11-26 12:15

正文


佛说“人生有三苦”。


一苦是你汲汲营营,却始终求不得;


二苦是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偿所愿,却发现不过如此;


三苦是你轻言放弃,历尽千帆后,回首发现原来它那么美。


得不到,不满足,不甘心,所以人生才会那般痛苦。


其实归根究底不过是“ 贪欲 ”二字罢了。



钱多了还想更多,官大了还想更大,出了名了还想更出名。


人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怎么也填不满。


烦恼由心起,凡境皆心造。


这一生,若我们一直困在这两个字里,那么注定是无法快乐的。


大千世界,红尘万丈,人是何其的渺小。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得到的。


  • 看淡,放下,人生才会快乐。



就像李商隐所言“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这两句出自他的《北青萝》。


全文如下: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这是他在入山拜访名僧,顿悟人生后所写的一首诗,应该算是他最有哲理的一首诗了,你可以不会背,但至少要读一遍。



诗歌首联便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草屋的高僧。


茅屋 ”二字突出了僧人生活的简朴,而“ ”不是为了突出僧人的“ 孤独 ”,而是为了渲染其住地环境的清幽,以及僧人甘于“ 孤独 ”、超脱世俗的精神。


虽然还未见到僧人,但从作者笔下不难看出,这定是一位清修苦行的得道高僧。



接着的颔联描写的是他进山路上所见之景。


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随风飘落的黄叶铺满了山路,在这幽深的密林中,诗人四处张望,却始终找不到僧人的住处,那曲折的盘山路都不知走了几重。


这里连用两个问句“ 人何在 ”、“ 路几何 ”,突出了僧人住处的偏僻幽静,与开头的“ 孤僧 ”相对应,进一步表明僧人远避红尘的清高形象。


而山路如此崎岖,诗人却迎难而上,也表现了诗人求佛问道之决心。


也许真是遇到了烦恼之事,才会如此不畏艰险吧。



接下来的颈联写的是他历尽千辛万苦,见到僧人的情景。


夜幕降临,终于到达僧人的茅屋前,宁静的夜里传来他独自敲磬诵经的声音。


等他诵经完毕,诗人才进屋与之交谈,只见他倚着一枝藤,闲适而安然。


初夜 ”一词点明诗人到达茅屋的时间,他是黄昏进山,而此时已是夜里,再一次强调了高僧住处之幽深。


在这荒山野岭,高僧独自居住,却仍不忘诵经,他对佛的虔诚可见一斑。


两人交谈了什么,诗人没有说,只是以“ ”和“ ”来突出高僧的那份淡然情态。


”是指藤条做的手杖,僧人的清苦不言而喻,可是这样清苦孤独的生活,他却能安之若素,怡然自得,高僧的形象就此跃然纸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