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ME影视计划
“艺术-电影-人才-AME影视计划” 以中国艺术电影最具创造力的姿态吸引世界目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AME影视计划

访谈 | 王韦予:真善美,先是真,再是善,最后才谈得上美

AME影视计划  · 公众号  ·  · 2019-05-22 12:5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相敬如宾是待客之理,

谈天说地是人生阅历,

欢声笑语是回忆往昔。


艳阳天 闲适的午后 程卫东老师的家


每次面对素未谋面的艺术家,我都会因敬畏而心生几分忐忑。当然会遇到一些 气场强大的 艺术家,他们有种注定不凡之感。而这次采访王韦予老师跟以往不太一样,我们相约在程卫东老师的家,刚打起12分精神进入工作状态,哪想却成了一次老朋友的登门拜访。


我们被称作客人,闲坐在客厅,畅聊数小时,王老师和程老师一个比一个亲切,原本的问题未能派上用场,演变成了闲适版的“锵锵四人行”,话题不局限于电影,从艺术,美,绘画,戏剧聊飞到网络大数据,科幻,AI...


这哪是“采访”呀?我们围坐在滚烫的鸳鸯炉旁,聊着最近爱看的电影,小时爱玩的游戏,唱着 《路边野餐》里 魔性的“夕阳照着我的小茉莉~”,这应该就是身为艺术家的王韦予老师和程卫东老师最本真的样子吧。



关于艺术家



王韦予

Wang Weiyu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Graduated Shanghai Theater Academy

现生活工作与上海,从事当代艺术和独立动画创作。动画短片作品入围多个国际动画电影节。


......


程卫东

Chen Weidong

导演、编剧、画家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浙江美术学院

现生活杭州、从事独立电影创作


独立创作电影剧本有大型战争电影《长津湖》、科幻电影《帕蒂卡》、《急速营救》、大型史诗电影《永乐大典》、动作电影《功夫少爷》、惊悚故事电影《森森低吼》等。


目前正在为大型战争电影《长津湖》做前期筹备工作

......




关于艺术家的作品


《腐烂的神兽》(局部)王韦予


《一束黑光》(局部)王韦予


《变形计》王韦予


《脱臼》王韦予




一次闲聊 Q &A 王韦予

特邀艺术家 程卫东


正文共5245字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赵:赵鸣昊(左) 王:王韦予(中) 程: 程卫东(右)


程: 绘画也好,艺术也好,需要累积大量大量的知识面。


王: 好的艺术家需要很多别的知识, 天文的,社会的...他需要别的学科去支撑你的东西,你不能光是一个造型,后面支撑的东西还不够,不足以做一个大作品,只是为了好看,为了造型好,没有说服力。你做个个展,让一个人在个展里看两个小时,只是为了造型或视觉是不行的。还是要做出一套体系来,虽然这个东西可能在天文学家,生物学家看来还是比较浅层的,但是你和造型艺术一结合,原来又有了另一种味道。

赵: 其实85年代出来的艺术家直接影响到我们这些晚辈,他们的观念跟他们的前辈是完全不同的。


程: 我们那时候学的是苏联的那些东西,那时候第一,我们没有书。拿一个月的工资就想买一本 原版书 ,哪怕到学校以后,床头上有一本原版书,就很牛逼了!是大腕儿了。能看见国外的东西就已经不错了,但现在,维基百科出来,所有都有了...

王: 那时候那一代的艺术家,都是“那本书”很重要,那是“天书”啊! 很多作品你都能找到源头嘛。但现在网络很发达,一找都有。


《哭泣的女人》毕加索,1937


程: 我们现在中国10亿人是不搞艺术的,都会有 洛可可思想,唯美主义 的思想。现在画水彩的特别多,下雪天啊,秋叶啊,我不太喜欢的是每天在黄山拍日出,在西湖边拍荷塘月色,他们对审美的理解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大部分画家,艺术家还是以“对象的美”为美的基础,我要画一个女孩,这女孩要漂亮。 厉害的画家是找个最丑的女孩画出最漂亮的形象 ,就像毕加索说的,“夫人,你会越长越像我的画。”弗洛伊德画女王,女王最后慢慢长成像他画一样的,就值钱了(笑)。


弗洛伊德的女王肖像画


程: 你看《另一个人》,基本上每张图全都是画,他没有用电脑做的对吧。

王: 都是很传统的,纸上画的。


程: 本来想今天带几张画稿,但都很大..


《另一个人》王韦予


赵: 像这样的一部作品《另一个人》,它是一个经过静心思考去构想,还是在画的过程中意识流去发散创作思路的?


王: 比如《另一个人》,我本来想画另一个题目的,但我发现画不下去了。然后我正巧翻到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它就叫《另一个人》,讲的是有一天一个老人在公园里面碰到一位年轻人,然后他发现这个年轻人原来是30年前的自己,他们俩就聊上了,年轻人就问很多问题,说今后我该怎么走,然后老人跟他讲,你这30年会遇到哪 些问题 ...就是一个自己和自己的对话。然后他们约定第二天再在这里聊,结果第二天他俩都没来...


《另一个人》王韦予


我好多作品其实都跟文学有关系,比如《螳螂捕蝉》啊,像《动物园简史》其实原来有一本书,就是讲动物园的历史,我基本上都是有文学的寓意,基础,我会把那些文学视觉化。


《动物园简史》王韦予


赵: 您可能会从文学出发来进行诠释,像教导过我的吴俊勇老师恰好跟您相反,他是通过作品再造一个新词...


王: 可能跟教育背景有关系,因为我是戏剧学院毕业。我更多的是从戏剧或者一个短片,一个短剧出发,是有 先从文学入手 的习惯,他因为是美院的背景,可能更多从图像,从造型入手去讲一个故事,或者不一定非得要讲故事。


《动物园简史》王韦予


赵: 您其实也是两个身份,也在艺术圈,同时也在电影圈,您对这两者有什么看法?


王: 电影是很综合的一种艺术,或一种形式,从哪种方式进入其实都很好。有人是从造型,有人从光影,有人从文学,那就看你自己的习惯,或者看你自己的选择是什么?有很多伟大的电影,它不讲故事,但就是好。你会看到他对以前的叙事,或者对商业电影的一种...不能说反叛,他自己有自己对电影的理解,这就是很伟大的东西,他能把他对电影的理解拍出来给大家看,更厉害的一点就是挑战观众,挑战整个社会既定的对电影的看法。


《螳螂捕蝉》王韦予


但要看你自己的习惯了,我可能觉得我不习惯这样,我习惯那样,不是说从文学的就不好,说从影像的就高级。一般你看,我们现在玩什么,现在要玩当代的,那当代里面也有很多很大的作品,现实主义作品或者古典主义作品也有高峰。每一种形式只是一个切入口,实验电影这一块,其实我们讲中国人被这个美学误导了一倍或者更多年,因为在西方 “美学”这个词它没有美的一个概念



《螳螂捕蝉》王韦予


“美学”这个词的原意是:感性学。通感是感性学里的一种 ,而美学直接翻译过来是一种通感,它原本不叫“美学”, 是后来被日本人翻译成了“美学” ,我们就直接拿来用了,但其实它没有美的关系。所以只是讲人跟人之间的,那种你对作品的理解,我对你作品的理解,而跟美还有美术,我们说ART,或者叫paniting这个词,都跟美没关系。但是我们中国人天然地认为它一定要美,所以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跟翻译有很大的关系。


《动画短片集》王韦予


你刚才讲“实验电影”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看任何,看戏,他都是带着道德的眼光去看的。中国写戏也用道德的眼光,看戏的人也带着道德的眼光,如果你的三观不正,他就认为你的作品不好,但这是不对的。因为 艺术家只负责提出问题,艺术家对社会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 。但是有很多观众就是要强加给艺术家,说你三观必须要正,你这个作品才好。你要这么说,国外有很多电影三观是不正的。


《另一个人》王韦予


比如说《泰坦尼克号》,很多人看了很感动,但它肯定是三观不正的嘛。那哥们跟有夫之妇...对吧?但是外国人他们欣赏艺术品有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它不带任何道德的评判去看,这个非常重要。

《陷阱》鱼羊鲜艺术小组


赵: 我觉得大陆这边一直缺少一种很放松的状态,总是好像我一个作品,一定要很明确讲的到底是什么,你不告诉观众就是你的作品不好,你没表达清楚,观众没看懂,就会出现懂不懂的问题。


王: 有时候好的作品是很挑观众的,好的作品需要观众自身有一个知识积累,要有知识储备才能看明白。


《陷阱》 鱼羊鲜艺术小组


程: 其实电影有时候界限是模糊的。比如这部电影是故事片,还是个商业片,商业也有艺术电影,对不对?我看王老师的作品只觉得他在传达自己。


我们作为文艺电影,叫实验电影也好,还是跨媒体电影也好,这都是个名词。实际上你可能更关注创作内心,自己通过这个影像看到你想传达什么东西,创造什么样的情绪。


AME影像行动展映作品集锦


如果说影像,像王老师也好,还有你们参与影像行动展映的一些作品,我看了会觉得很丰富,会看到不一样的道理跟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状态跟心理状态。


《螳螂捕蝉》三屏影像,王韦予


我们从艺术角度去表现对象的时候,有两种表现的想法。 我欣赏王老师的这些作品时,第一感觉到他有文学性。第二会有一种编剧的影子在里面。我估计你还是有一些分镜概念。纯艺术的人他无所谓分镜,这个镜头衔不衔接对他来说不重要,他只要影像能够成立,不管是电影也好,还是录像也好,哪怕很粗犷的分辨率很低的马赛克也好,能够让我的画面的情绪是符合我的波动的,那这就是我认为的艺术作品了。


《三人行不行》王韦予


我传达的东西让你去感受他,或者我跟你通过媒介,我们俩能对上话,或者说你通过它跟我直接对话。这个桥梁建立了,那才叫唯美嘛。


比如我们拍日出,拍荷花,因为我们传统是一种对象美,但对象本身就美啊。比如我们拍宣传片,一个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个行为就很美,然后拍出来就好像这张照片就可以获奖了,但实际上从摄影角度来说这些东西全部都没有用,摄影师本身要的不是这些东西。



《动物园简史》王韦予


法国人跑到中国来一看,一个电线杆跟一个旧房子,上海弄堂很好看,但我们为什么长达20年没人发现这个好看,它们放到杂志上,美女坐在黄包车上,后面背景是刚好在炸油条的老奶奶,他觉得很漂亮,但我们没想到,因为我们把后面的部分当作脏乱差,处理成了“不唯美的对象”,而好的摄影师他正好把这两种元素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时尚符号了。 我们看到一张戛纳的电影海报,一张海报马上就把故事简单的说出来了。


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海报


赵: 你说到海报让我想到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海报,那个花椰菜啊,这是一种几乎可怕的,粗暴的方式...


程: 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做事,放弃门槛。而且很多事情不怕笑话了。我觉得首先要知道重点在哪里,你看达芬奇的手稿怎么看都像个平面设计稿,多漂亮啊。说明他有西方美术的道理在里面。传统的中国人还是放不了心目中的唯美。


《大卫割下歌利亚的头》卡拉瓦乔


王: 对啊,你去看以前的宗教画,卡拉瓦乔的画,不美的,都很吓人,头砍了,血不拉叽的。


程: 第一次看到安迪·沃霍尔的影像,他就是噪音,听了15分钟“嗡嗡嗡...”,但我就记住了。它传达的东西我懂了。


王: 他有的时候是在一个专业范畴内,对于这种语言的探讨,其实它根本不是拍给观众看的。就好像研究天体物理的,肯定跟老百姓生活没关系,老百姓只要知道天气就好了,明天是多少度,下不下雨就完了,但你就把天气弄好就完了嘛,你干嘛还要去研究天体物理?


《帝国大厦》(1965)安迪·沃霍尔


他实际上是在他的这个体系内,在他的语言范畴内研究,跟老百姓没关系。我觉得有很多实验电影也一样,他就是在电影语言内研究文学,光影,声音和画面...


程: 我今年看的比较好的电影 叫《沃伦》。这部电影 很恐怖 ,割头啊,各种刑法,乌克兰跟波兰的导演。还有一部是《索尔之子》。这两部是顶级的好片了。有用长镜头做,讲纯电影手段做出来的有才华的片,导演才三十几岁,算是颠覆斯皮尔伯格的这种,用了几个 15分钟以上的 长镜头,比大片还要大的规模拍出来,那是很难的,首先演员表演的张力,一般的演员镜头20秒就没戏了,它能够长达十五分钟,有戏。



《索尔之子》(2015)拉斯洛·奈迈施


《沃伦》也是,但无论导演是谁,水平如何,编剧如何,他做的这个给你的感受是一般人受不了的。像《索多玛》我看了以后,整整两年没办法,不敢想里面的细节,你没办法想象。其实当时黑白片很简单,都可以用道具做的。但导演他自己也受不了,拍完就自杀了。


《沃伦》(2016)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


王: 有些导演就会 故意挑战人的底线,挑战边界


程: 观众的情绪也是这样的。


王: 但是我们实际上有很多是在 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就是要挑战你原来的对于现存艺术的边界。 因为普通人可能就习惯于在一个框框内生活,你让他跳出这个框框他会不舒服,他觉得没有依据。但是艺术家就觉得你就是要打破这个框框,包括对于各种主义啊各种风格流派那都是理论家的事,是理论家把它归类,所以他画了一个又一个框框。


《动物园简史》王韦予


又没有人规定电影一定是什么样才叫电影 。因为电影诞生的时候本来就存在两种类型的,像乔治·梅里爱的,他就是走技术那条路,就是创造各种奇怪的,有的人觉得电影就应该是蒙太奇的,本来从一开始它就有两种方向,所以没有说艺术一定是什么。


《月球旅行记》乔治·梅里爱


程: 刚才王老师谈到真的东西,其实影像这个真,真的是很揪心的,我们比如有的时候看isis的东西,他没出来就害怕了,他是真的啊。《权力的游戏》那个大斧怎么砍我都觉得爽没什么好怕的,反正他是假的。


王: 还有一个就是观众观影的心理预设。包括所有影像,观众会有一种心理期待,比如有一类的电影,它还是比较适合在影院体系去放。有一类的作品可能适合在美术馆或者艺术中心。



Video Art《电视床》白南准


你让我拿一个很叙事的片子放在艺术中心,我就觉得很怪,感觉是不对的。如果拿一个非常影像化的,所谓的Video-art到电影院放,感觉也很怪。有时候你到艺术中心看实验类的片子,你会沉下心去看,会去感受它,你知道它不会讲一个故事,但是你会很沉浸去体会他要说的那些东西。


《另一个人》王韦予


但在电影院里面让我看,就对着一个河旁的一棵树,有微风在吹,我看十分钟我可能会有点受不了。但在美术馆里,我就能站得住。 有的时候跟环境,跟你对整个空间的控制也有关系。


《螳螂捕蝉》三屏影像,王韦予


赵: 就是这个空间的场域的一个感觉。


程: 对对,这就是说你自己也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他把你吸引住了。


王: 在影院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成分是被动。到美术馆,艺术中心里面,你可能更多的会参与,在当中游走,体验空间的气氛,这是一种共鸣,会给观众留有更多余地。


《陷阱》王韦予


程: 像你们现在这两年采访的这些导演跟作品拿出来,如果进入商业化的元素,中国整个电影的水准要提高很多。 你看我们现在都看《权力的游戏》,你看它的画面美不美?唯美,这真的是从西方角度叫唯美。它美在哪里?很简单的,他摄影师也好,或者构图的人也好,他脑子里是有谱的。巴洛克的风格,拉斐尔前派,你去找,全是这些画面。


《权利的游戏》S08E02


当然我们要做艺术家,首先第一件事要做抨击,你敢抨击社会上的流行太低端化。你看抖音里,有些真的叫三俗的东西。去百度上或者淘宝上所有的商品,所有的东西都是修图。但我们对美的追求不是你光是美,我们认为真实是美,那 做艺术家的责任是什么?是把真实的美告诉大家


王: 有时候我跟同学讲课,我们按照三观正确来讲,我们说艺术就要体现真善美。当时我就跟同学讲,我说真善美, 个人认为真善美是有排序的,首先是要真,然后是善,最后才谈得上美


如果你这个顺序是倒过来的话,你先是“美”有可能导致你后面就是“不善”的,或者是“不真”的,那你的美就不成立了。你的美看上去虽然是美的,但就是丑的。


程: 但它一真了以后呢,善跟美呢可能就分支分掉了。有很多的真实是很残酷的,那能不能再美下去呢?


王: 真实的它就很美。


《螳螂捕蝉》三屏影像,王韦予



作者:记者小智

排版:编辑小智


征稿Tip

AME影视计划现开放征稿,各位若有好的导演,艺术家尚未被大众发现,请告推荐给我们,或撰写相关文章进行投稿,详情可咨询运营人员,长按文末二维码添加“AME同学”,欢迎大家~


E nd


/素材图片来自©王韦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访谈 | 袁可如:现实观测与异客想象


你不得不知的90个《盗梦特攻队》彩蛋


未来,真人演员会被取代吗?


从前有一个国家,它的名字叫南斯拉夫 | 《地下》




如有问题及其他需求

添加运营者微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