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叔快评
肿瘤学临床研究及制药企业研发评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哎咆科技  ·  猫窝 ·  2 天前  
哎咆科技  ·  iOS 18.4 首测发布,AI 支持中文了! ·  2 天前  
哎咆科技  ·  Deepseek给出未来五年房价上涨最多的城 ... ·  3 天前  
哎咆科技  ·  鲨鱼侠 ·  3 天前  
ZOL中关村在线  ·  摄像头模组大变样?REDMI K80至尊版设计曝光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叔快评

CD30学院|刘澎教授点评:复发难治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大叔快评  · 公众号  ·  · 2024-07-12 00:00

正文




今天的病例为 “复发难治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 患者因胸闷前往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GCB型,IV期A组,IPI评分4分);

  • 一线治疗予R-CDOP方案化疗,中期疗效评估PD;

  • 二线治疗行Pola-BR方案治疗,中期疗效评估SD;

  • 三线建议采用BV+ICE方案桥接自体干细胞移植,中期疗效评估PR;

  • 四线予三周期PD-1+BV+ICE方案,后进行移植达到CR。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专家介绍


刘澎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

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




刘澎教授点评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占NHL的2%~4 %,好发于青年,女性多见,肿瘤细胞起源于胸腺B细胞,具有独特的临床和分子特征,CD30在PMBCL为弱表达。NCCN指南推荐PMLBL一线采用R-CHOP方案治疗,但在一线标准方案治疗后仍有约10%~20%的PMBCL患者出现复发进展。

维布妥昔单抗(BV)是一种靶向CD30的新型抗体偶联(ADC)药物,有研究显示,维布妥昔单抗在CD30表达较弱的DLBCL中也有不错的疗效, 另有基础研究发现,维布妥昔单抗与PD-1抑制剂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一项单臂、开放标签、国际多中心研究Checkmate 436探索了BV联合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治疗R/R PMBCL的疗效及安全性,客观缓解率ORR为73%, 较既往缓解率有显著提升。 2年PFS率为55.5%, 约为先前报道的该人群PFS率的两倍, 2年OS率为75.5%。 表明BV联合PD1抑制剂作为R/R PMBCL的挽救治疗具有持久疗效。

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确诊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在一线使用R-CDOP方案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后更换为Pola-BR方案治疗仍无明显好转,评估疾病状态SD。患者因经济原因不考虑CAR-T,根据NCCN指南推荐2023-6 BV联合PD1的方案进行治疗,后桥接自体干细胞移植获得CR的疗效。维布妥昔单抗联合PD-1抑制剂桥接ASCT在该病例中的成功应用,为临床实践中的RR PMBCL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为临床工作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简要病史

病例简介

患者: 女性,21岁。

头孢类过敏,无其他特殊既往史。

2022年12月

胸闷1月余,就诊于当地医院。

院外胸部CT平扫: 前纵隔占位,考虑为肿瘤,与心脏及升主动脉分界不清;右肺上叶及肺中叶纤维条索;心包积液;右侧胸腔积液。

2022年12月 收入我院

纵隔巨大肿块,气道压迫无法平卧。

否认B症状。

血红蛋白:132 g/L;白细胞:6.5x10 9 /L;中性粒细胞数:5.1x10 9 /L;

血小板计数: 416x109/L ;中性粒细胞占比: 79.1% ;LDH: 376 U/L ;碱性磷酸酶: 120 U/L ;糖类抗原125: 202 ;糖类抗原72-5: 15.5 ;高敏感C反应蛋白: 18.0 mg/L ;尿素: 2.3 mmol/L

胸部增强CT

右前纵隔见巨大占位,较大截面范围约 128x101mm ,内见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后可见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与邻近病灶分界不清,相应管腔及房腔缩小,该病灶与主动脉、右肺动静脉及胸壁分界欠清;上纵隔见多发稍大淋巴结影;右肺见条片影,左肺未见活动性病变, 右支气管腔受压变窄,右侧胸腔积液(部分包裹),心包积液。

诊断

右前中纵隔MT机会大,累及周围血管、右心房及胸壁,上纵隔多发稍大淋巴结;右肺部分不张,右侧胸腔积液(部分包裹),心包积液。

PET-CT

  • 右侧颌下及双侧上颈部见糖代谢异常增高的淋巴结,较显著者位于右侧颌下,大小约为16.9x10.0mm,最大SUV值约为9.7;

  • 左侧锁骨区见淋巴结,较大者大小约为11.8x7.5mm,最大SUV值约为1.7;

  • 右前纵隔见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上缘近胸廓入口、与毗邻双侧纵隔胸膜、心包、上纵隔大血管、右前上胸壁及右肺中叶分界不清,大小约为 145.5x93.4x115.7mm ,最大SUV值约为33.5;

  • 病灶周围及右侧横膈前见淋巴结,部分伴糖代谢异常增高,较显著者位于上纵隔左侧,大小约为10.8x10.2mm,最大SUV值约为11.0。

行CT引导下纵隔肿物穿刺活检

免疫组化: Bcl-2(+);Bc1-6(80%+); CD10(部分+); CD138(-); CD2(部分+); CD20(+++); CD21(-); CD23(+); CD3(少数+); CD4(少数+);CD5(少数+);CD79a(+++);CK{pan}(-); Cyclin-D1(-); EBER(-); Ki-67(80%阳性); MUM-1(部分+); TdT(-); ALK{克隆号5A4}(-); CD30(少量+); EMA(-), CD22(+)。


FISH:

  • Bcl-2(-);Bc1-6(-);cMyc(-)。

  • (纵隔)小细胞恶性肿瘤,伴坏死,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 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 未累及骨髓


诊 断

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

GCB型,IV期A组,IPI评分4分




一线治疗

2022-12

患者肿瘤负荷大,伴气道压迫症状,尽快启动治疗。


2022-12 第一周期R-CDOP方案化疗(R:730mg D0,CTX 1.4g D1,PLD60mg D1,VDS 4mg D1,Pred 100mg D1-5)


期间COVID-19+且出现呼吸困难,SpO2:97%,HR 88bpm,吸氧以及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抗病毒治疗。

2023-1

第二周期RCDOP方案化疗

2023-2

第三周期RCDOP方案化疗,予以津优力6mg皮下注射预防升白。


期间发热2天,当地CT检查示右下炎症,白细胞无减少。予莫西沙星,甲泼尼龙(当地),美罗培南治疗。

一线治疗中期评估

PD

2023-3

PET/CT

  • 原右侧颌下及双侧上颈部见淋巴结较前缩小,减少、糖代谢减低,较显著者位于右侧领下,大小约为9.7×7.5mm,最大SUV值约为3.5;原左锁骨区淋巴结基本消失;

  • 原右前纵隔病灶较前明显缩小,糖代谢减低,与毗邻右侧纵隔胸膜、心包、上纵隔大血管、右前上胸壁分界不清晰,大小约为51.3x37.5x51.1mm,最大SUV值约为23.4;

  • 纵隔另见糖代谢异常增高的淋巴结 ,较前缩小,糖代谢减低,较显著2灶分别约为14.9x13.5mm和21.9x20.3mm,最大SUV值分别约为19.1和24.5;

  • 原右侧横膈膜前淋巴结基本消失;

  • 新增肝右后叶包膜下2枚糖代谢异常增高灶 ,密度改变不明显,基于PET图像测量大小分别约为12.0x11.5mm和9.4×8.3mm,最大SUV值分别约为6.1和4.9;

影像学诊断: 原右前纵隔病灶及纵隔病变淋巴结较前縮小、糖代谢减低;新增肝右后叶包膜下糖代谢异常增高灶(2枚);原右侧颌下及双侧上颈部淋巴结较前缩小,减少、糖代谢减低;原右侧横膈前及左锁骨区淋巴结基本消失。



二线治疗

2023-3

住院血液检测呈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加用恩替卡韦预防性抗病毒感染。

2023-4

行Pola-BR方案治疗(pola 150mg D1,benda:145mg D1-2,利妥昔单抗780mg D1)。


期间Th细胞少于200/μl 加用阿昔洛韦,SMZ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2023-4

行第二周期Pola-BR方案治疗,继续阿昔洛韦,恩替卡韦预防性病毒治疗。

2023-5

行第三周期Pola-BR方案治疗,继续阿昔洛韦,恩替卡韦预防性病毒治疗。

二线治疗中期评估

SD

2023-6

PET/CT

  • 右侧颌下及双侧上颈部见淋巴结,部分较前缩小,糖代谢减低,较显著者位于右侧颌下,大小约为8.0x5.0mm,最大SUV值约为0.5;

  • 原右前纵隔病灶大小与前相仿,糖代谢略减低,与毗邻右侧纵隔胸膜、心包、上纵隔大血管、右前上胸壁分界不清晰,大小约为51.1x31.9x53.8mm,最大SUV值约为19.1;

  • 原上纵隔淋巴结消失;

  • 原前纵隔病灶旁淋巴结较前增大、糖代谢与前相仿, 大小约为38.4x33.5mm,最大SUV值约为21.3;

  • 原肝右后叶包膜下糖代谢异常增高灶较前缩小,糖代谢减低,基于PET图像测量大小分别约为6.0x5.5mm和5.4x4.3mm,最大SUV值分别约为3.2和3.3;余肝实质密度较前减低。

  • 全身骨髓弥漫性糖代谢增高,最大SUV值约为7.0,结合病史,考虑为升白药物应用后骨髓增生性改变。

影像学诊断: 右前纵隔病灶大小与前相仿、糖代谢略减低;原上纵隔淋巴结消失,前纵隔病灶旁淋巴结较前增大、糖代谢较前相仿;肝右后叶包膜下糖代谢异常增高灶、较前缩小。



三线治疗

2023-6、2023-7

因经济原因不考虑CAR-T,后建议BV+ICE方案桥接自体干细胞移植。


2023-6、2023-7行第1-2周期BV+ICE(BV:150mg d1,VP16 150mg d1-3,IFO 9g d2,卡铂700mg d2 q3w)辅以美司钠,丙种球蛋白调节免疫,继续阿昔洛韦,恩替卡韦预防性病毒治疗。


期间出现2级PN(双上肢麻木感,严重时影响抓物,2周后有好转)

三线治疗中期评估

PR

2023-8

PET/CT: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