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技术应用示意图
6 月20 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字要求:统、融、新、深。6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驻晋部队某基地时强调:“努力使太空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全军前列”。
在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阵地,航天企业该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字”要求,将军民融合推向深入呢?
着力推进航天领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国家的战略利益,也是航天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航天人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王礼恒院士在第七期钱学森论坛上发言指出,未来,建议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尽快启动现有在轨资源共享方案编制工作。对在轨各类空间飞行器、卫星资源的能力进行调研分析,统筹协调,编制共享方案,制定政策制度,推动资源共享。对新增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统一论证、统筹需求、合理规划、科学配置资源,做到共建共享。对新设立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项“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在建设
中落实好军民共享的要求。
除了来自院士的声音,航天科技集团的行政管理和科研生产人员对“军民融合如何走向深入”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航天领域要加强军、民、商航天发展的顶层统筹谋划,尽快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制,推动各类航天主体协调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航天企业要坚持强军首责,一方面要强化航天军工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地位,
提高保军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航天技术研发与产品研制生产,广泛汇聚航天强国建设的力量。
航天企业要推动制定航天法及配套法律法规,完善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制度,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军民通用标准研究,完善军产学研协同创新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营造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航天领域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武器装备全生命周期军地融合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军民共建共用共享、
航天技术协同创新与顺畅转移转化等方面,是生态化的融合。
航天院、所(厂)需主动作为,走差异化融合发展之路。
1. 总体院、所走专业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总体研究院、研究所是航天、军工产业发展的龙头单位,要发挥
设计和系统集成优势
,以开放的姿态,在项目总承包在手的基础上,吸纳国内一流企业进入体系,形成产业链的总体优势。
2. 通用专业能力研究所(厂)与民品公司以资本为纽带,打破条块分割,实施同类整合,走军民深度融合的专业化道路。
通用专业能力研究所(厂)未来需要在竞争中,
通过技术等综合实力获取总体单位合同,同时满足民用市场需求,在产业资源配置上实现军民深度融合
。这类研究所(厂)往往生产设备军民通用,并且多形成以核心技术孵化的民用产业专业化公司。可加强研究所(厂)与专业化公司的整合,发挥专业化公司体制机制相对灵活的优势和研究所(厂)的技术、资源优势,形成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元结构,实现全方位融合。
3. 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工作。
推进板块子公司整体上市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工作。
通过上市,不仅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利用外力约束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还有利于利用资本市场,募集发展所需资金,也是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手段。通用专业能力研究所(厂)与专业化公司,应以100%资产证券化为目标,同时推进经营层持股改革。
链接:谁说航天黑科技只会“天上飞”,它还能“屋里用”“地下跑”
提起航天,人们会觉得“高大上”,遥不可及。不过,如果你认为航天技术只会“天上飞”,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我们生活中,航天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可以说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这不仅包括气象、导航、通信这些常见的领域,还有许许多多想象不到的地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所属航天工程公司自主研发了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及整套工艺包,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洁净煤利用技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出“神舟星通”钢铝复合接触轨产品,已经在青岛、广州、武汉、无锡等多个地铁项目上应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将掌握的航天热控涂层技术进行转化,研发出普通房子里使用的“神舟绿雅”航天漆,服务百姓生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将从火箭发动机技术转化而来的环保焚烧技术,提高脱硫率,有效控制了硫磺、硝等有害物质的排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将航天空气动力技术转化为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于改造烧结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依据涡轮泵技术研发出长输管线高效输油泵、高端消防设备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科研人员利用智能自助售药终端设备,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新兴技术,结合航天远程通信技术,打造的居民家门口的“24小时便利药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772所联合相关企业开发“北斗数字牧场项目”,并应用于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领域。
其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利用航天技术服务社会民生的案例还有很多,只要多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航天”并不总是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航天“黑科技
”
来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来源:《中国航天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杨成
监制/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