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物流与人
不止于商业世界,好奇于更多的可能性,跟随时间一起流逝。专栏话题不能修改,所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物流与人

物流企业销售管理基础1

物流与人  · 知乎专栏  ·  · 2013-08-10 11:3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友情提示:本文颇为无趣,仅适合物流从业者阅读。

物流业是经济走势的晴雨表,自2012年以来,电商的突飞猛进,为物流企业带来巨大的增长(快递企业为主),但整体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全行业的增长步伐收缓,而成本压力持续增加。在这个大环境下,「开源」成为关键词,企业不分国有民营内资外资,均着力于此。

曾有这样一段经历:受人之托,为一家传统的民营集团公司组建营销体系,历时三年左右,颇具效果。时至今日,镜头拉远,反思过往,深以为然之事,莫过于『基础』二字。起高楼,不在热火朝天,而在于基础扎实。

物流企业的「营销」,不能与现代的商业营销概念划等号;甚至,在这个领域内,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营销的着力点依旧在于传统方式的业务拓展 。此处所讲,不针对那些高度标准化、领军一个行业、面向全社会提供非个性化服务的企业。 是为大多数传统企业,尤其销售能力薄弱的企业,提供一种切实而简约的思路。 本人在实战中有成功的实践,敢拿出来「说三道四」。

物流业企业确定营销战略时,首要在于基础建设。基础建设,通俗的讲——如何选拨人员量才而用,设计一套通用的工作流程,确定薪酬体系,设计日常工作的汇总模式,锁定最初的目标客户群,展开基础信息的搜集和归纳。

一个企业,建设一个营销体系,无论是从无到有,还是在原有基础上革新再造,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选拨人员,拉起队伍来。一般企业,每次遇到营销体系亟待革新或充实之时,总是一股脑儿从外部大批量引进,甚至动用猎头,不惜本金。但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内外搭配。举一例:若单纯组建销售团队,假若岗位定额为60人,外部招聘,先考虑有五年以上经验之人,选募2-3人,分领部门权责;其余,另选拨10人左右,有2-3年业内经验者,可作为团队骨干;另从毕业生中选拨各种性格之人,30人左右,作为培养对象;最后,从公司内部现有人员中,不限定部门,有一线实操经验者更佳,选择15-20人,充实到团队内部。接着便是人员分组,一个业务骨干,搭配3名毕业生,补充1-2名内部员工,组成虚拟的协作小组。人数虽多,但不宜将部门划分过细,也不必通过部门之间的业务竞争来促进销售业绩,而是通过三种类型人才的经验搭配,进行知识共享,激励其中优异之人,对于后进之人,大可以延长考核周期,不必严苛。

通过自己的管理经验,得出一个结论:当一个组织形成一种氛围,带有『正能量』时,便形成多数格局,其中的少数派——消极应付、不思进取、不得要领之人——会产生从众心理,继而跟进,弥补差距,在心理上寻找组织的认同。通过这一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管理者的管理成本会大大降低,而组织内部不明确划分诸多竞争单元,反而有利于组织内部的融洽。


规矩

营销体系内部的工作流程设计,一定需要参考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行政流程。这一工作的难度相对较低,只需要为相关的平行部门设置『接口』,而接口是由人来承担责任,通过具体的人的响应,来催发响应机制。例如,日常的报销支领,确定一个第一联系人,确定一个备选联系人即可,无论外部、内部,相关问题,都可以直接通过这个『接口』来处理。其余细节,大同小异,不再多说。

薪酬问题,说起来较为庞杂,但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对外有可比性、对内符合总体标准。无论一个组织内部的架构如何扁平、简洁,薪酬层级的设计却不可过于简略,要为长远考虑。比如,高级经理和经理之间,只是一级之差,但薪酬层级可横跨五、六级,也就是说,一个同等的岗位,可以预设三个薪酬层次。一来,便于未来对新人的引进,二来,在不改变岗位编制的前提下,可以将薪酬调整作为一类激励方式。这样,既不违背公司整体薪酬政策,也可灵活适应各种变化。


日常事务

对销售、企划部门而言,日常性的工作,工作目标的实现,都属于『积跬步,至千里』的事务,日常工作的记录、整理,非常之重要。笔者在此前实践中,将日常工作的归纳,作为管理重点之一。以销售人员为例,每周的外出拜访日志,每一客户的拜访记录,每个目标客户的开发进度,都需要在每周结束后,通过一套简单、直观的Excel表格汇总,周、月、季度累积。这一方式,将时间管理、知识管理、客户分析等要素汇集于一体,管理者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去关注团队的进展、客户的情况。对管理者来说,可以大幅度削减会议时间。让员工集中精力做本职的事,管理者集中时间做管理的事。

目标客户群的确定,需要参考现状。参考企业本身的服务产品状况,了解现有的客户中,哪些是以树立品牌为目的的客户,哪些是以产生利润的客户,哪些又是补充货源的客户……在此基础上,确立公司的市场拓展方向。其次,要懂得深挖,陌生客户的开发,时间成本高、难度偏大;锁定现有客户,在原有基础上纵向深挖、横向拓展,往往事半功倍。更高一个层次的管理者,不会深陷于琐碎事务中,更多要去『放眼看世界』,通过博杂的信息,来判断未来的趋势。发现那些有增长潜力的行业,发现那些有拓展价值的地区,发现外界兴衰更替中潜藏的机会。

上述基础类工作,并非割裂而单独存在,每一项基础工作,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它与其它环节的逻辑关系。例如:

  • 将员工的日常工作报表和业务费用的支出明细做一对照,可以发现漏洞或不实之处。
  • 对不同知识结构人员的整合,能形成一个知识聚合力,一加一大于二,避免片面,也能降低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成本。

勾勒出雏型,从规划设计到逐一落实,再到运行,大致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如果方法得当,在一年的培育期之后,这些前期工作的效果会产生乘数效应,能见到令人意外的效果。

(后续会讲:技能养成、知识管理和互联网工具的应用)

(本文为2012年为某杂志撰写的专栏,标题及内容略做修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