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细读经典》里讲日本电影,我考虑了半天还是决定讲这一部,因为它曾经深深的触动我。
中岛哲也在入行之前拍了十年广告,这个职业曲线并不鲜见,不少导演都是广告出身。广告是一个
“单点媒介”
,无论你玩任何技巧,到最后都有个明确的指归:产品宣传。
所以拍广告到一定高度的导演,总是希望能表达一些“自我”的东西
,这一点上我非常能够理解,因为我以前就是写广告文案的,开头几年还兴致勃勃,后面就越来越颓了,
因为你要尽量抑制自我,为客户着想,这一度让我非常抓狂。
拍广告出身的导演有个通病,就是重画面而轻叙事,习惯用MTV的方式来拍电影,所以虽然从广告过渡到大银幕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干出来的,寥寥无几。
中岛哲也是我见过的将广告的形式美与叙事的戏剧美结合的最好的一个。
《告白》大家都很熟悉了,里面大量的运用了MTV的手法,但并没有伤害叙事,反而自成风格。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也是这样,如果换做一个导演,这部电影可能就会选择走写实路线了,但中岛哲也完全把这个故事变成了自己的,运用了大量的超现实手法,童话、复古、B级片、现代,这些元素全都杂糅在一起,
他曾说自己这部电影史无前例,也不算是太吹牛逼。
抛开风格不谈,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在于对松子这个人物的评价。
一方的意见是:松子的生命历程以及最后的结局,都是她自己Zuo出来的,她性格中本来就有大缺陷,比如对爱的过分依赖,再加上年轻的时候犯下的一个脑残错误,让她一步错步步错,所以她并不值得同情。
另一方把松子当作陀氏笔下
“被侮辱与被损害”
的典型,强调松子这个类似“天使”般纯粹的人,是被环境害成这样的。
这两种意见本就没什么对错,电影本来就是个价值判断的东西,而“价值”不是勾股定律,全世界都一样。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真是哭到抽搐,因为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如果说错的话,
那就错在松子的性格太过纯粹,不适合这个丛林般的世界,所以她才会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导演中岛哲也是把她当受难的耶稣来塑造的,如果加入宗教的眼光予以解读,理解就会更深化一点。
宗教本来就是一种对于人性秩序的美好想象,我相信人的精神里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神性,会不自觉地向往一种理想主义的爱、公义与自由,但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现实的泥沼与枷锁中。
很多人会被松子感动,可能就是这种美好被撕破之后的悲悯吧。
日本电影有着独特的风味,这个民族总是有一些极端的思想,比如“菊与刀”的隐喻。我谈不上有多喜欢日本文化,但却是个观察人类精神的独特切片,挺有意思。
大家看节目吧,各位在留言中也可以谈谈自己眼中的松子。
《细读经典》往期回顾:
13: 两大影帝飙出了后港片时代最好的黑帮电影
12: 这部预算800万美刀的电影凭什么改变了电影史?
11: 这么多年过去,它依然是韩国电影的NO.1
10: 这部电影中的老师,一定是你梦寐以求的
09: 爱情电影,也可以很惊悚、很烧脑
08: 全程无尿点的经典之作,秒杀现在99%的新片
07: 中国人的欲望浮世绘,都在这部电影里
06: 奥斯卡史上最大赢家,属于这群“疯子”
05: 野性与热血的赞歌——《红高粱》
04: 最凶猛的萝莉,最温情的杀手
03: 一个女人的史诗!百年经典《乱世佳人》
02: 解析最伟大的华语电影《霸王别姬》
01:最伟大的励志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发条张推荐的亲测好物
-------
这周推荐的东西厉害了,一款颜值与逼格双双捅破天际的复古机械键盘!
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用过机械键盘,这款键盘又让我想起小学用一种老式打字机上打字课时的感受,老师一说开始,全班同学翻飞手指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极富节奏,好听极了。
这么说吧,习惯了机械键盘香脆利落的敲击质感,你就很难再接受绵软无力的普通薄膜键盘,那个Mac自带的键盘我已经让它提前退役了。键盘一共有三种颜色(白、红、蓝),我选了个蓝色,给你们实拍一张: